1

阳光明媚,滇西南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坝子一片葱绿,沙河乡允俸片区的冬马铃薯长势正旺。

除草、松土、培土……一大早,成片的马铃薯地里,到处是村民们忙着中耕管理的身影,再过一个半月左右,这里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将通过物流运送到昆明、西安、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冬马铃薯产业仅是双江县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的一个缩影。双江县拥有优越的气候及土地资源,冬季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发冬季农业,通过优化冬季农业开发区域布局,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双江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熙发告诉记者。

双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产业主要有核桃、茶叶、甘蔗、咖啡、蔬菜、水果、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是一个“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利用冬季热区和冬闲田等资源优势,以调优产业结构为主,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发冬季农业;以企业专业化经营为主体,突出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开发产业化为主的冬季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双江在冬季农业开发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成效尤为明显。

政府主导

规模化种植谋增收致富

“在山区重点抓好优质小麦的推广、优质油菜扩大种植以及早青蚕豆、豌豆的开发,在坝区突出抓好脱毒马铃薯及冬早瓜果蔬菜的开发。”赵熙发介绍。近年来,双江县大力开发冬季农业,提出了“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冬马铃薯和蔬菜基地”、“实现单产、品质和效益有较大突破”的发展思路,推进冬季农业开发。

双江坝区面积81.32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2076平方公里,全县有农用地20.5万公顷,为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因冬季农业开发对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双江具备做精、做特、做优冬季农业开发的条件,双江政府和群众把提升土地生产率的第一次探索实践选择了冬季农业开发项目。

近年来,双江县在云南省、临沧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在坝区开展试验,在提高产值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目前,双江县坝区以勐勐坝、勐库坝为重点,围绕沙河勐勐蔬菜产业园建设,主要种植冬早蔬菜为主;高海拔山区主推小麦、烟后豌豆、萝卜等。”双江县农业局副局长董梅告诉记者。

2014年,全县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8.6万亩,总产量8.5万吨,总产值2.12亿元。2015年,按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全县进一步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在坝区种植冬马铃薯、辣椒、茄子、苦瓜、番茄等,山区、半山区种植豌豆为主,全县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9.01万亩,总产量达8.96万吨,总产值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8%,冬季农业开发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双江群众在抓好传统种植的同时,注重推广高优品种,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烟后豌豆”、“早稻+再生稻+马铃薯”等种植模式和成功经验;通过探索订单农业、合作社批量供应等营销模式,使双江冬季农业开发产品远销省内外。

近几年来,双江县重视培植主导产业发展,从兴办商品基地、形成规模优势入手,坚持“与资源特色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的方针,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业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壮大发展。

农民主体

组织化生产抱团闯市场

在勐勐镇闷乐村忙票组双江兴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库里,堆满了鲜红的辣椒,几个工人正忙着分拣装箱,第二天,一辆载重20余吨的大卡车将满载这些红椒,运往西安等城市。

“这几天隔一天就有20多吨的货车发出去。”合作社社长俸林兴奋地告诉记者,2013年,蔬菜种植户俸林在与蔬菜种植公司合作种植辣椒,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学会了大棚辣椒种植的一整套技术,尝到了种植大棚辣椒的甜头,产生了要约几个人自己种、自己卖的念头。2014年3月,俸林约了几个蔬菜种植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30户农户,注册登记成立了合作社。

“过去种水稻,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如今成立合作社,种植红椒,亩产值在4万元左右。”俸林说,2010年之前,闷乐组38户150余人都是各家单干种水稻,如今都发展起了冬季农业,种上了红椒。目前,合作社共种植红椒380余亩,亩产5吨,今年预计总产2000余吨。

“合作社真正起到了致富带头的作用,而我们种植的红椒在其他地方种植的较少,价格稳定产量高,算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俸林告诉记者,2015年至2016冬农季,合作社社员比上一季人均增收在50%以上。俸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闷乐组人均收入为8000余元,靠种植冬早蔬菜,2015年实现了人均收入2万余元。

“同样,在山区,过去群众单一种植油菜、小麦和烤烟,亩产仅有千余元,现在发展冬季农业,山区、半山区发展烟后作物种植甜脆豌豆达6000多亩,全年亩产达到万元以上,实现了万元山。”董梅向记者介绍,以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运作模式初见成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从事冬季农业开发的企业有5家,订单农业面积2万多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初步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市场引导

解供需矛盾调种植结构

“双江市场上如果有什么新品种水果,那一定是勐库群众先种出来的。”同行的宣传部同志这样形容该县勐库镇的水果产业。眼下走进勐库镇,随处可见卖柑橘的。

勐库镇华侨管理区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柑橘、油桃、火龙果、柿子等特色优质水果产业,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今年卖出去的第一车20吨柑橘,就是山东客户拉走的。如今,我们也用上了互联网+,把我们的水果卖到北京、山东、上海等地。”勐库镇华侨管理区书记浦文采介绍说,根据市场需求,华侨管理区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一年来,华侨管理区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三万”工程建设为抓手,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渔业,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茶、果、苗、畜牧”四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冬季农业开发470亩,建成100亩连片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015年,管理区1300亩优质早熟蜜雪梨挂果120亩,总产量48吨,实现产值19万元;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1200亩柑橘收益持续翻新,总产量达3600吨,总产值1440万元,同比增长60%,水果产业人均纯收入20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37%。

同时,管理区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持续推进,着重向无公害有机化方向发展,2015年茶叶鲜叶总产量2040吨,总产值1149万元,茶叶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818元;培育茶苗、沙松、柑橘、火龙果、澳洲坚果等各类苗木10余种共160亩,引进三红蜜桔进行栽培试种,实现苗木产业总产值1006万元,苗木产业人均纯收入14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37%。

这成为双江县冬季农业发展的一个样本。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双江县积极推广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着力推广冬早马铃薯、早蔬菜、冬油菜、冬荞等良种,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形成了冬早马铃薯、冬早蔬菜等优势产业。目前,良种推广面积达10.2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1%,有效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增收,双江群众探索出的“早稻+再生稻+马铃薯”模式亩产值高达1.49万元。

“未来,我们还将立足于市场,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质良种,积极发展市场销路较好,经济价值较高的冬早瓜果蔬菜等,以此来提高冬季农业开发商品率和种植效益。”赵熙发说,围绕“万元田”(年亩产达10000元)建设规划,立足县内外市场需求,按照“规模种植、连片开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展示亮点”的要求,双江将把冬季农业开发面积稳定在9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0万亩。

本报记者李春林谢进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