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作为全省农业大县和畜牧强县,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总要求,紧扣“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雁门关生态畜牧核心区”两大基地建设契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全县发展农业的优势,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稳粮、扩饲、强牧、富民”的农牧一体化发展道路。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
山阴县作为全省农业大县和畜牧强县,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目标,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思路,以发展功能农业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统筹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坚持“肥、水、土、种、技、机”六大要素综合施策,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着力完善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全县加快构建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和桑干河灌区农田灌溉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土地和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实施产业崛起工程
山阴县把产业扶贫定位于扶贫工作的首要环节,在综合考虑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山阴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明确提出把杂粮提质增效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为了尽快走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历史性困境,实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夙愿,全县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山西省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在全县推广种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从2015年开始,山阴县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大力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引导技术支撑等服务环节的配套,杂粮种植面积达25.89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28%;杂粮总产量1.2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1%。其中,种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6万亩,产量达5000万斤,种植户增收近6400万元,户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
产业崛起是基础,品牌打造作支撑。全县紧紧抓住“省级出口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大好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百汇农珍”加入了山西省小米产业联盟,“雁门香”、“桑干河”等杂粮品牌走出国门,鑫邦燕麦、惠民小杂粮等农产品取得生态原产地认证,黄花梁“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已通过国家认证,被中国公信网评为全国“优秀产品”。
三是实施草牧产业振兴工程
山阴是奶牛大县,全县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一任,不断调整畜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种养加循环发展路子,实现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园区化养殖的现代乳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全省独具特色的“一县一品”支柱产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县奶牛现已覆盖到川区9个乡镇160个行政村,奶牛养殖户达到了11186户。目前,全县奶牛养殖规模占到全市的一半、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华北地区县级奶牛饲养量处于领先水平。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的生产销售无缝隙对接,全县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重点加强与首农集团的合作,利用国内大型农业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优势,把山阴发展成为首都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同时,依托本地杂粮优势吸纳辐射周边地区的杂粮种植,集中打造一批全链条产业化开发项目,把小杂粮做成草牧产业振兴工程。
四是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山阴县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2009年全县开始集中连片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建设,先后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建设资金不足、农民观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突破了思想解放技术攻关、市场拓展等制约瓶颈,协调金融部门和创新财政贴息担保5000万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成了占地1万多亩的各类大棚8200座,主要种植品种包括蔬菜、果品、食用菌、苗木等,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收益的预期目标,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县农业转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全县设施农业连续三年荣获省政府的表彰,进入全省20强县。
为了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优先领域,全县积极引导煤炭企业转型投资设施农业项目,中煤华昱投资2.63亿元建成了北周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典型范例。山西宇昊蘑菇种植有限公司,于2012年兴建,主要种植双孢菇,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规模为3万吨,成为黑转绿的一个典型代表。目前,日产双孢菇30多吨。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上,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农民种植的青尖椒每亩达到8000-10000元,棚内架豆收益每亩突破10000元。
五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产业规模,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全县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了两条特色农业产业循环链条,形成了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
在“玉米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中,全县玉米种植面积每年在50万亩左右,玉米基本全部用于饲喂奶牛,提高了玉米的产品附加值。古城乳业集团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是山西省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现有资产4.8亿元,下设6个加工分厂,日加工原料奶200吨,生产乳制品5大系列80多个品种。
在“杂粮种植—生产加工—电商销售”产业链中,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到25.89万亩。其中,渗水地膜旱地谷子达到6万亩,高粱2万多亩,积极引进推广晋谷21号优良品种,支持鑫霏农业、惠牧源、惠民、玉龙土特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鑫霏农业公司已完成1万吨的谷子仓储库一座、日烘干能力200吨的烘干塔一座、新上日加工能力100吨的小米生产线一条等设施建设;与谷子种植户签订协议1万多亩,通过“百汇农珍”互联网每月销售杂粮200-300万元。惠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300吨原粮仓储及配套建设项目,年加工仓储能力将达到3000吨,年加工粗粮、小米、玉米渣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同时,全县加快推进了岱岳供销、晨雨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电商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实现了全县特色农产品“互联网+”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