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兵团夯实农业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10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和兵团,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疆和兵团工作指引航向、擘画蓝图。

10年来,兵团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农业强国建设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连队宜居宜业、农业职工富裕富足,推动兵团“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10年来,兵团上下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势头,农业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节水之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彰显了兵团担当、贡献了兵团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良好开局。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兵团力量

近日,伴随着一场春雨,六师奇台农场16.6万亩冬小麦进入快速生长的起身拔节期。一望无际的麦田,勾勒出兵团垦区新风景。

奇台农场是兵团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示范推广的标杆单位。近年来,奇台农场分别以858.72公斤、863.8公斤、898.19公斤的单产,连续刷新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以冬小麦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87.74公斤、738公斤的傲人成绩,创下全国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纪录。

“当前,小麦由匍匐生长转向直立生长,水分养分需求量加大,要强化水肥管理……”这几天,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桑伟再次来到奇台农场,面对面向农业职工讲解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冬小麦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在天山南北,兵团各团场连队全力以赴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稳总产,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全力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确保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师团更重视、‘大专家’年年上门指导、新品种新技术又多又好用……”谈起如今种粮和十年前种粮的对比,八师一四三团十六连职工户文新十分感慨。矮密早、水肥一体化、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应用……这些以往停留在农业科研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如今户文新早已倒背如流。在新一季的耕耘中,户文新的脸又早早地被春风“染”成了标准的“小麦色”。

受益兵团推行的优良品种选用、科学管理、良种良法配套叠加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2023年,户文新种植的冬小麦最高单产达到842.89公斤,粮食种植的亩均收益突破了1000元。

2023年,八师石河子市小麦种植面积同比增长22.7%,平均亩产同比增长17.3%,总产量同比增长43.9%,实现面积、平均亩产、总产“三增”。

牢记嘱托,兵团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力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目前,兵团已创建国家级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3个、兵团级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68个,创建粮食千亩示范方41个、万亩示范片22个、整建制高产团场45个。

10年来,兵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418.73万亩增加至2023年的688.8万亩,粮食产量从2014年的222.89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405.9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兵团力量。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喜讯传来,棉花全部6项公检质量指标数据中,兵团棉花4项质量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成绩傲人,可喜可贺。”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军华说。2023年,在自然条件总体不利的情况下,兵团棉花质量稳中有升,棉花平均长度、马克隆值(A+B级比率)、平均长度整齐度、平均断裂比强度质量指标,均位列全国首位。

李军华介绍,狠抓棉花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开展“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棉花质量追溯工作,是兵团棉花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法宝”,但农业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功不可没。

近几年,国产采棉机在新疆和兵团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2023年秋收时节,一辆辆“兵团造”高端采棉机驰骋在兵团1200万亩棉田里,令人振奋。

过去10年,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头戏”。面对这一课题,一批兵团农机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国产高端采棉机,助力棉花产业逐步摆脱了进口采棉机价格昂贵、采收成本居高不下带来的困局,为兵团棉花质量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

长绒棉是高端纺织品的重要原料,质量指标明显高于陆地棉。作为全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由于缺乏先进适用的采收机械,受采收成本较高和加工困难等因素制约,新疆和兵团长绒棉种植面积从兴盛时期的180万亩下降至目前的不到60万亩。

2023年12月,首台“兵团造”长绒棉采棉机研制成功。首次大规模采收,其采净率超过95%,籽棉含杂率低于6%。这台由十二师新疆润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整机国产化率达98%,拥有专利超过70项,核心部件完全国产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塔里木大学棉花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新川激动地表示,长绒棉采棉机技术成熟适用,可批量生产并大面积应用,破解了制约长绒棉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大面积种植长绒棉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期,主要生产采棉机、棉花播种机等棉花全产业链农用机械的阿拉尔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三行打包采棉机在智能化方面实现新突破,将为兵团棉花丰产丰收、质量稳步提升夯实基础。

10年来,兵团持之以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力保障高质量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将“硬核”农机装备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各环节,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

走出兵团特色农业节水之路

眼下,三师图木舒克市各植棉团场棉花播种进入尾声。四十四团二十连一片棉田里,播种机所到之处,平整土地、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等工作同步进行,播种作业高效进行。

应用“干播湿出”技术,每亩地可节省成本60多元,这让二十连职工侯跃文十分高兴。“两年前,为了确保棉花顺利出苗,不仅要冬灌还要春灌,大水漫灌费水费钱。这几年改用‘干播湿出’技术,省水省力省钱的同时,棉花产量还提升了。”侯跃文说。

以水定地,是兵团农业发展特点。兵团大部分团场位于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水资源匮乏。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兵团人不懈探索实践,从喷灌、涌泉灌、自压微水头软管灌到膜下滴灌,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节水之路。

10年来,兵团人对节水农业技术的探索孜孜不倦。2012年,兵团开始探索让“干播湿出”技术“落户”南疆,一师阿拉尔市率先在三团进行“干播湿出”技术实验;2020年,“干播湿出”技术在三师五十一团3000亩棉田应用成功;2021年,三师图木舒克市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的棉田达到7.2万亩;2022年以来,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在北疆垦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南疆地区推广面积达140.2万亩,总节水量超过1.5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

过去10年,兵团企业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节水”)在农业节水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具备年产600万亩高效节水器材和项目服务保障能力,滴灌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并在中亚、南亚、非洲等17个国家推广应用……

“农田浇水,打开‘天业节水’APP,3秒钟就能启动田间物联网电动阀门,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方式,省时又省力。”八师一四八团十二连职工刘代辉说。

10年来,天业节水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己任,使“贵族农业”的节水技术平民化,让中国农民用得起、用得好,为农业节水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仅如此,天业节水还在2021年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高效排盐暗管产品研发、产业化及示范”项目,采取“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方式,对暗管排盐工程运行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借助开发出的高效排盐暗管产品,结合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沼液等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该项目经过两年推进,示范基地种植的棉花平均亩产由2021年的230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497.9公斤。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10年来,兵团粮食生产、现代农机装备、节水农业取得了新成就,连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职工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形成了产业升级、连队美丽、职工富足的新格局。展望未来,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必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禚艺)

“大党建”赋能“微治理”——十三师新星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管党治党,重在基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只有建强党的基层组织,才能让党的执政根基稳如磐石。

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大党建”赋能“微治理”,无论是在乡村振兴、企业生产的第一线,还是服务基层职工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都得到充分体现,“战斗堡垒”成为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创新工作方法

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兵团大棚种植致富_致富经蔬菜大棚_兵团养殖扶贫政策有哪些项目

十三师新星市驻火箭农场一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林治宇(左二)帮助连队职工销售大葱(摄于2023年11月20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武鹏军 摄影报道

“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来看望我,询问我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去年冬天,针对供暖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专门来家里测量温度,这让我心里暖暖的。”4月20日,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居民张介玲说。

“去年,我因身体不适,辞去了在十三师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工作。今年,我把想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的诉求反映给湘江路社区后,很快社区工作人员就帮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十分满意。”4月21日,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居民赵全山高兴地说。

去年,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将社区划分为9个网格,坚持“多网融合、一体推进”的原则,创新推行“四必报”“六必到”“六必清”“八必访”的“4668”工作法,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阵地,构建起严密、完善、有温度、有质量的网格治理模式和服务贴心的网格员队伍,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居民的整体水平。

自“4668”工作法推行实施以来,湘江路社区已处理邻里纠纷60余件,商户矛盾纠纷40余件,化解矛盾80余件,开展入户走访1400余户,特殊群体走访80余次,实现网格服务“零距离”、网格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推进了社区网格化服务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社区每周一召开民情恳谈会,我们提出的诉求都能得到社区的及时反馈,居民对社区的工作非常认可。”4月20日,黄田农场朝阳社区锦绣苑小区居民杨卫强说。

去年,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创新推出“五事工作法”,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为群众“办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召开民情恳谈会49场次,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联合走访2000余次15000余人次,处理居民矛盾纠纷问题54件,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在社区落地生根。

“我们将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新的工作方法,将‘和润朝阳·阳光之家’的党建品牌和‘服务居民始于心、和谐朝阳践于行’的服务理念贯穿到社区各项工作中,把居民当家人,全面提升为居民服务的精准化水平。”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尚金堂说。

2023年,十三师新星市着力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大力实施经验共享,对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做法进行梳理挖掘,选取“万千百”工程、“4668”工作法、“五事工作法”等17个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扩大“三新”领域“两个覆盖”,完善师市新兴组织党工委运行机制,构建属地与行业相结合的“三新”领域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高机关党建工作质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切实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推行“党建+”模式

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致富经蔬菜大棚_兵团大棚种植致富_兵团养殖扶贫政策有哪些项目

十三师黄田农场五连裕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装运冬枣(摄于2023年8月16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摄

4月20日,记者走进红星一场三连职工杨庆海的草莓大棚里,只见前来采购、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

红星一场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赵红江说,在一连,这样的大棚还有很多。去年入冬以来,该连的400余座大棚里热闹非凡,各采摘园成了乡村旅游热门地。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行‘党建+’模式,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工作,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不断加快推进连队治理‘三治融合’,推进连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两委’班子履职能力,打造有担当、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赵红江说。

兵团养殖扶贫政策有哪些项目_兵团大棚种植致富_致富经蔬菜大棚

游客在十三师红星一场草莓采摘园里采摘草莓(摄于2月29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摄

走进黄田农场五连大棚种植户刘文玲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排排圣女果秧苗上硕果累累,红彤彤的,煞是喜人;一个个腰身细长的黄瓜,顶着黄色的小花,让人垂涎欲滴;一个个圆滚滚的茄子,调皮地藏在绿叶下……

刘文玲一边干活一边说:“这些年,在连队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我家的收入近20万元!”

去年,黄田农场党委以绿色蔬菜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种植户们增收致富能力。特别是2021年新星市挂牌成立后,绿色蔬菜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行情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刘文玲”们在大棚里付出着、收获着、幸福着。

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连队“两委”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立足优势产业,聚焦农业结构调整,依法依规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化生产,带动职工群众“抱团”发展。目前,各团场连队“两委”创办、领办合作社85家,实现80个连队“党建+合作社”全覆盖。

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能力、提升连队综合实力,十三师新星市还探索“党建+农工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师市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参与,团场、连队具体落实的“党建+合作社”工作格局;充分挖掘连队优势资源,鼓励连队“两委”创办、领办合作社,积极对接市场,发展“订单式”农业,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主导产业“链式”发展。

以党建为引领

让文明新风润泽职工群众心田

兵团养殖扶贫政策有哪些项目_兵团大棚种植致富_致富经蔬菜大棚

十三师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摄于3月5日)。杨婷 摄

4月20日,记者在红星四场十连看到,该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宋世东正在给辖区职工群众发放红白理事会宣传单。

谈及当下连队精神面貌,宋世东笑着说了一个字,“新!”

“婚丧嫁娶是大事,过去,讲排场、比着办,真是叫苦不迭。现在让连队红白理事会全程主持操办,既减轻了职工群众负担,又促进了乡风和谐。”宋世东介绍,红白理事会成员多是群众中有威望、有影响、责任心强的党员。理事会实行会长负责制,对红白事的承办需由理事会讨论决定,并征求事主意见,协助和代为事主操办红白事,主动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

白慧芳是十连的大枣种植能手,家中两个姑娘结婚时,一分钱彩礼不要,大姑娘送一套房,二姑娘送一辆车。

“孩子们也很高兴,现在这已经成了连队的‘新风俗’呢。”白慧芳笑着说。

在该连队,“喜事新办”不仅仅有白慧芳一家。职工张茂奎的儿子今年2月结婚,婚宴只请了邻居和几个朋友。“钱花得少,事办得好,热闹气一点儿没少。”张茂奎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十连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驰而不息,大力培育和弘扬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这些年,在十三师新星市,新风尚里头还有更多“新声音”。

在火箭农场七连,记者听到这样的“新声音”——读书声。

4月21日,记者在该连采访时,该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买言木·衣拉音告诉记者,在该连,最“牛”的不是今年你家挣了多少钱,而是你家有几个“读书郎”,有几个考上大学的。

职工们明里暗里较着劲呢。

李小勇先夸起来,“我家姑娘,在洛阳理工学院念书!”

曹有福站起来,“我家儿子,军官学院的!”

李鹏程摆摆手,“还要看我家,三个!老大、老二现在都是国家干部了,老三今年读大二,成绩也是班里前几名!”

……

买言木·衣拉音告诉记者,虽然职工们文化水平不高,但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他们知道,上过学的,才会有出息。

如今,移风易俗工作已在十三师新星市全面铺开,“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通讯员张国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