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刀鱼,鱼市上最容易买到的鱼之一,名字有人叫它魔鬼刀,有人叫黑羽毛,但实际上学名则是线翎电鳗。为辐鳍鱼纲电鳗目线翎电鳗科的一种,为热带淡水鱼,卵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流域,体长可达50公分,栖息在沙底质溪流底中层水域,在观赏鱼中颇受欢迎,但是由于市售的尺寸一般都小于10cm,若要饲养的话建议考虑大型鱼缸。魔鬼刀鱼的身体上没有鳞片,尾部有两个白色的环状条纹,鼻子上的白色斑纹有些会延续到尾部。因为没有背鳍,线翎电鳗会借着摆动身体下侧的旗状鱼鳍移动,泳姿优美且独特。
中文名:魔鬼刀、黑鬼鱼
学名:线翎电鳗 Apteronotus albifrons
分类学:电鳗目(Gymnotiformes)→ 线鳍电鳗亚目(Sternopygoidei)→ 线翎电鳗科(Apteronotidae)→ 翎电鳗属(Apteronotus)
最大体长:50cm
适宜温度:23~28℃
适宜pH值:6.5~7.0
食性:肉食性
原产地:南美洲巴拉圭
魔鬼刀的特点
鱼体呈黑色,没有背鳍、臀鳍宽大而发达,成波浪形,黑鬼鱼的眼睛退化,只能感觉到明暗,但靠其臀鳍和尾鳍仍能自如地游动。它可靠臀鳍不停地扇动前进,后退或竖立在水中,很象一根被风吹动的黑色大羽毛。眼睛基本职能辨别亮度,主要靠发射微电波来感知物体。喜欢在夜晚活动,但据我观察白天它也挺爱游的。饲养环境没啥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个能让它藏身的地方就ok了。
魔鬼刀鱼的电器官
魔鬼刀鱼眼睛的视觉已退化,只能够感受光线的强弱,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借着发出微弱的电波及分布在身体上的受体定位猎物的位置、感测水流和障碍物。
魔鬼刀鱼属于弱电鱼,它拥有发电器官和电传感(electrosensory)系统。一些鱼只能接收电讯号,而它可以发出及感应电波。它们的棒状的尾部有产生电的器官,可以发出电波,这些电波接触到分布于身体中的电感受细胞时,就可以侦测出电位变化,以此做到电定位(electrolocation)和通信。
弱电鱼的电器官放电(electric organ discharges,简称EOD)的种类有两种:电脉冲和电波。魔鬼刀鱼属于电波型,它们可以以小间隔连续放电。电波型的EOD具有狭窄的功率频谱,而且可以作为音频而被听到,放电的频率为其基频。借着放出连续正弦电波序列,并感测电场的时序和振幅的扰动,即可确定附近物体的存在和位置,这种能力被称为主动电定位(active electrolocation)。此外,它的壶腹器官(ampullary organs)可以接收外来的低频电场,这称为被动电定位(passive electrolocation)。魔鬼刀鱼使用主动和被动电系统,且各有其应对的受体器官。它们的侧线系统可以感测到由鱼的身体的运动所产生的水扰动。这三个系统协同工作可以让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觅食。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界的奇妙。
每个物种的EOD基频均有其频率范围,并随着物种内的性别和年龄而变化。同一物种的基本频率在稳定温度下几乎相同,但是在族群中或相近物种相遇时就会发生改变。这种因为社会性互动而产生的频率变化被称为调变(frequency modulation,简称FM),是弱电鱼为防止相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因为EOD频率重叠而造成的感觉混乱的一种行为反应,称为干扰回避反应(Jamming Avoidance Response)。雌性个体发出的电波频率比雄性更高,可以此识别性别。一项两性异形的研究显示,较低频率的线翎电鳗遇到较高频的个体时,会表现出显著的频率上升现象,而高频个体的频率不会改变,研究者认为通信期间的这种频率上升现象为一种顺从信号。
魔鬼刀鱼吃什么?
魔鬼刀鱼借助自己的电器官能够捕猎小型的动物,在野外主要捕食昆虫的幼虫。它们有夜行性,因此经常在夜间捕食,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其他热带鱼的休息时间,因此如果混养在一起的话成年的魔鬼刀鱼可能会捕食其他小型鱼类。
因为魔鬼刀鱼是肉食性鱼,因此建议喂食活体或动物性饲料,如红虫、白线虫、或者切碎的虾肉亦可,它们驯食比较困难,不太容易接受人工饲料,不过国外也有鱼友一直喂食魔鬼刀鱼普通的饲料。
外部资料
维基百科:线翎电鳗
视频:国外鱼友喂食魔鬼刀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