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苗船在围垦滩涂海域穿梭。
【福州晚报讯】连日来,在福清市三山镇鳌头村海域,鳌头村蛤苗养殖场的数十艘洗苗船在围垦滩涂海域来回穿梭,开启新一年的花蛤苗收成季。
福清是中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近年来,福清市凭借着渔业资源禀赋,深耕海洋经济,依托花蛤苗,做强做大花蛤产业链,让孕育花蛤的“泥滩”,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滩”,供应全国90%以上的市场。
花蛤苗迎来采收季
6日9时,福清市三山镇鳌头村码头热闹非凡。随着一阵阵器械轰鸣声传来,当天的第一批花蛤苗被运回。只见岸上作业人员通过起重机,将装有沙苗混合物的袋子吊上岸倒在指定的工作区域。
“由于花蛤苗体型较小,要连同泥沙一起捞出清洗,通过筛网进行筛选,把太小或者太大的杂质全部过滤掉,清洗后的1斤泥沙会有30万到70万粒花蛤苗体。”鳌头水厂养殖技术员介绍。
原来,花蛤苗一般在每年的八九月养殖到风浪较小的内湾,次年的一二月份采收。花蛤苗按混合物中含有的粒数售卖,根据不同样品中花蛤苗的含量,对1斤混合物完成定价。
“今年的花蛤苗采收,从正月初八就开始了。一艘洗苗船每次能运回两大袋的沙苗混合物,每艘船一天运送4趟,一天大概能运回200吨左右的沙苗混合物。”鳌头村蛤苗养殖场负责人魏明忠介绍。
“鳌头村花蛤苗的养殖面积近3000亩,预计销售额可达3000多万元。”三山镇鳌头村党支部副书记魏成勤介绍,花蛤育苗是全村的支柱产业,让鳌头村在乡村振兴中“独占鳌头”。
目前,福清有近百家花蛤育苗场,主要分布在海口、龙田、港头、三山、高山、东瀚、沙埔等沿海乡镇,总养殖滩涂面积达10多万亩,产值超10亿元。
占领中国九成市场
6日上午,就在鳌头村蛤苗养殖场的工人忙着将一袋袋沙苗混合物进行平摊、分拣的同时,一辆辆装运花蛤苗的货车也整装待发,等双方定价后,发往广东、广西、闽南等沿海地区。
据悉,花蛤的生长分为小苗(白苗)、中苗、商品蛤三个阶段。福清培育的花蛤苗装袋被运往闽南、广西等沿海地区养殖,到每年五六月份就可收获中苗,之后中苗就运到山东、江苏等北方地区养殖,七八月后,花蛤就可大量上市。
经过数十年发展,全国花蛤产业最终形成了小苗在福清;中苗在广东、广西、闽南;商品蛤在山东、辽宁等地域的发展格局。其中,福清花蛤苗2017年以来供应中国90%以上的市场,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花蛤垦区土池育苗基地。
“福清花蛤苗之所以能‘独占鳌头’,与福清独特的海域地理条件相关。”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负责人说,福清产出的花蛤苗对成品养殖海域适应性强,是中国各地花蛤成品养殖户认可的种苗。
原来,福清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暖湿,冬短温凉,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适合花蛤生长。福清花蛤因蛤体大且饱满而闻名。历史上,福清三山的下桥蛤(即嘉儒蛤)最著名。宋《三山志》、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唐时常充岁贡”。嘉儒蛤能作为贡品自有其独特之处。嘉儒蛤栖息在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区,其栖息的底质、水流、水温、水质、饵料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大水面人工育苗、大面积滩涂围垦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奠定了福清花蛤的王者地位。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山镇创办了当时福建省首家花蛤人工育苗场,解决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的技术问题,使福清花蛤养殖能够放开手脚,奠定花蛤育苗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
文旅融合建花蛤小镇
近年来,随着花蛤产业链的延伸,福清当地从业人员已深入滩涂育苗、中苗养殖、成蛤养殖和销售、深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花蛤育苗产业成为福清极具特色、极具优势的农业产业之一。
如今,福清的花蛤产业发展又迎来了新机。为做大做强福清沿海花蛤养殖业,促进文旅融合,近年来,福清市委、市政府和三山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凭借福清沿海拥有的“全国唯一大水面花蛤人工育苗”独特产业以及东龙湾高品质海水温泉等特色资源,决定在福清东龙湾区域建设“产业+旅游+康养”模式的花蛤小镇。
据悉,花蛤小镇共18200亩,包含13000亩花蛤苗产业基地、3700亩农业休闲区、1500亩小镇核心用地,于2018年启动建设。根据“小花蛤、大产业;小贝壳、大世界”的思路,花蛤小镇打造花蛤育苗、菜蛤养殖、花蛤科研、花蛤捕捞工具研发与生产、花蛤深加工、花蛤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
福清东龙湾花蛤小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东龙湾花蛤小镇将致力于与福清市花蛤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全国贝类产业中心,将提供1万至2万人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百亿元,助推福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