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蟾蜍(学名:Bufo marinus),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两栖爬行动物,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LC)物种。 皮肤干燥及疙瘩,眼睛上明显起脊,直斜向吻部;有呈灰色、黄色、赤褐色或橄榄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纹;眼后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横向,虹膜呈金色;趾间基部有肉质的蹼,前肢没有蹼;幼蟾蜍皮肤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红色的,没有腮腺。巨型海蟾蜍原产于北美和南美洲,[1]喜欢栖息在开放辽阔的草原及林地,尤其是经人工改造的地方;性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夜间捕食,以用虫,蛾类,蜗生,蝇蛆等为食。巨型海蟾蜍全年也可以繁殖,在亚热带地区,繁殖期一般只会在较温暖的季节,刚好亦是雨季的开始;雌蟾蜍可以一次生8000-25000颗卵,一般会在48小时内孵化;野生寿命为10-15岁,饲养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达35年。[2] 巨型海蟾蜍分泌出一种叫蟾毒素的白色毒液,有时它们还直接喷射毒液;为了控制甘蔗甲虫的危害,在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人把巨型海蟾蜍引入了当地的甘蔗园。然而,虫害并没有得到解决,澳大利亚的生态却因此遭受劫难。巨型海蟾蜍迅速增加、泛滥成灾,如今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只,已经侵占了相当于2个法国的面积。巨型海蟾蜍吃掉了身边几乎所有能吞食的动物,严重破坏了当地的食物链。[3]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