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龙江泰来县大兴镇依布气村的几十栋大棚,正值收获的7月,这里却没有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只见一层玉米秸秆厚厚铺散开来,密密麻麻趴满了青绿色的蝗虫。在大兴镇蝗虫养殖基地,昔日田间害虫摇身一变,成了“致富虫”。
蝗虫俗称蚂蚱,肉质松软,营养含量高,“炸蚂蚱”“烤蚂蚱”是夏季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现在蝗虫市场需求量大,还没等宣传,就被周边县市的烧烤摊和餐馆一抢而空。”大兴镇党委书记王柱说。
记者采访时,正值大兴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教授养殖户如何查看生长状况和控制湿度。据介绍,蝗虫养殖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蝗虫成长期为55天,从五月中旬到九月可以养殖两茬,产卵可在土壤中越冬,待次年继续生长。
王柱说,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一斤蝗虫能卖到15元,平均每栋大棚可以养殖200斤,扣除第一年购买虫卵、网罩等成本,目前基地30栋大棚年收益可达12万元,将全部分给周边村屯的贫困户。除了分红,养殖基地还给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近30个。60岁的贫困户衣汉明因家里没地,收入微薄。如今来养殖基地打工的他负责滴水、投食等,一年工资可达6000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棚都是培育水稻秧苗的育秧大棚,从每年5月初育秧结束后就处于闲置状态。黑龙江省是水稻种植大省,水稻产区有很多育秧大棚。养殖蝗虫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空闲“变废为宝”,效益可观,被当地人看成脱贫致富好门路。
“发展扶贫产业要对准市场需求,把扶贫资金用到点子上。”王柱认为,养殖基地如同产业试点,关键能在贫困群众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起市场意识、主动对接市场,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