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琅琊一处15亩多的空地上,一只只鸸鹋正悠闲地踱着“猫步”,让人以为到了澳洲大草原。朱潇用方言招呼着它们,大鸟们“嘎嘎吖吖”热情地作出回应。
这是澳洲的国宝,因为像极了鸵鸟,也叫澳洲鸵鸟。5年前,朱潇和老公吴志寅看中鸸鹋的养殖前景,引进鸸鹋种苗。现在,他们俩夫妻成了养殖鸸鹋的“土专家”,一共养了400多只鸸鹋。
鸸鹋喂养 有大学问
清晨,云雾笼罩在田间地头,像是披上了一层丝巾。
朱潇和吴志寅草草地吃过早餐后,就来到了养殖场,圈养的鸸鹋按比例分在了15个围栏内,脚步声惊扰了数十只鸸鹋,它们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等候着早餐。
围栏边上的空地,是一大片一人多高的甜象草,这便是鸸鹋的“伙食”。“鸸鹋是从澳洲引进的‘外来客’,吃青饲料为主。”朱潇说,他们专门引进了澳洲当地适合鸸鹋的草料,自己种植,再磨成颗粒作为鸸鹋的食物。凭着手感,吴志寅在细碎的甜象草中加入一些嫩黄的玉米粉、黑麦芽,还有自家特有的配方。“一只成年鸸鹋一天要喂食1斤左右的玉米粉,两斤草料。”朱潇说,对于40公斤左右的大鸟来说,这样的食量其实很省了,成果却同样喜人。定制的配方,让鸸鹋有了足够的营养,养了一年半的种鸟就开始下蛋了,比常规下蛋的时间整整提前了半年多。当朱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同行时,大家都很诧异,纷纷向她讨教经验。
在这之前,两夫妻也走过弯路。“总想着给它们多吃点就能长得快一点,结果新孵出来的小鸸鹋,长到一个多月时,走路都外八了。”朱潇说,鸸鹋体型巨大,全身的体重全靠两条腿支撑,第一批育出来的鸸鹋种苗,前期体重增长过快,导致双腿支撑不了,只能作废处理了。
吴志寅将搅拌好的饲料倒进喂养槽内,鸸鹋们迈开大步,前来抢食。别看同样是喂食,真心喜欢养殖的吴志寅却很讲究。每次喂之前,他都会先检视一遍前一天鸸鹋吃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剩余的。这次,他发现剩下的玉米杆磨成的颗粒比较多,觉得可能磨得太大了,鸸鹋吃不动。于是,又回头将这些颗粒重新磨了一遍。“他是真喜欢,把它们当孩子一样养,才会这么用心。”朱潇说,对于这一点,她很佩服自己的老公。
心系养殖 回归乡村
喂完早餐,已是上午10时,夫妻俩开始“巡检”。
“主要看鸸鹋的状态,它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体质很好,一般很少生病。”朱潇说,一般来说,鸸鹋的粪便呈现乳白色就得警惕它们是否生病了。这些年来,遇上最多的就是鸸鹋感冒,多年的饲养经验,他们总结出一套治病的“土法子”,“我们把大蒜剁成细末,喂给鸸鹋吃,效果不错”。
当初他们下定决心养就是看中这一点。2013年,刚确定恋爱关系的两人,在一档农业致富的栏目上,第一次看到鸸鹋,就被吸引了。当时,他们一个是做土木工程的,一个在市区开店,却冒出了同一个想法:回老家养鸸鹋。
吴志寅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蛋鸭养殖大户,这些年带过很多徒弟,唯独不肯把技术传授给儿子,在他看来,养殖这行起早贪黑的,实在太辛苦了。可是在外面转了一圈的吴志寅还是觉得养殖最适合自己。夫妻两个当时都是二十出头,真要开始做自己从未涉足的养殖业,还是很谨慎的,尤其是鸸鹋这样的外来物种,养殖的人很少,成熟的养殖经验更少。
吴志寅、朱潇跑去广州、福建考察了一圈,足足想了两年多,还是下决心养了。“了解得越多,越觉得鸸鹋的可贵,真的是浑身都是宝,皮是优质皮革,羽毛可作为高雅的装饰物,肉营养丰富,蛋壳可制成工艺品,遗憾的是知道的人太少。”朱潇说,总要有人去尝试,浙江的市场上鸸鹋养殖还是空白,他们愿意去当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金华郊区,养鸸鹋的场地很难找,后来在琅琊找到了一处闲置多年的空地。“我们也住回到了乡下,专门伺候这群大鸟。”朱潇笑着说,从光鲜亮丽的都市人变成了天天围着鸸鹋转的养殖户,她身边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却慢慢体会到了乐趣,一次,有只鸸鹋从养殖场逃跑了,找了两天都没找到,结果第三天,鸸鹋自己回来了。“他们应该是一种有家性的动物,在这里待久了也认可这个地方。”朱潇说,她也有了一种被依赖的感觉,实际上,鸸鹋的领地意识非常强,它们会把熟悉的区域视为自己的家园,对于任何进入该区域的人或者物体都会进行攻击,但每次她走进去,鸸鹋只是用头往她身上蹭,表示欢迎。
这会是一辈子的事业
“巡检”完以后,朱潇从养殖场捡了十几枚墨绿色的蛋,这个季节正是鸸鹋的产蛋期,她把蛋一发到朋友圈,马上就会有很多人询问。鸸鹋蛋先是因外形吸引到人,加上比较稀少,可以卖到200元一枚,朱潇却舍不得卖。“很多人觉得稀罕,买去当礼品送人,这样的生意并不长久。”朱潇说,她看中的是如何把鸸鹋养殖做起来,带动周边的养殖户一起来养,有了这批蛋,明年她就可以孵苗了。
按照年龄大小,这些鸸鹋圈养在不同的围栏内,养了一年多的种鸟若是拿来卖肉,每只也有3000多元的收益。前段时间,有外地的养殖户给出了一个诱人的价钱,愿意收购他们所有的鸸鹋,被拒绝了。“鸸鹋不像养种鸭,几个月就能看到收益,事实上,这几年,我们几乎只有投入,没点定力,支撑不到现在,就是看好未来的前景。”朱潇说,鸸鹋的毛发,不形成羽毛片,不会产生静电,可用做高精密度仪器的防尘扫。皮质地精密柔韧,透气性好,可以用来做高档皮包。鸸鹋油更是被誉为“液体黄金”,被医学界认为是目前发现物质中适合人体吸收的纯天然的营养物质之一,欧美国家已将鸸鹋产业的开发称之为“鸸鹋工业”。吴志寅和朱潇最看好的还是鸸鹋的肉。“肉质鲜嫩,蛋白、钙、铁、锌、硒的含量都很高,又兼具低脂肪、低胆固醇。”在朱潇看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跟人们饮食结构有关。她计划未来要在市区开鸸鹋肉的直营店,让更多人吃上鸸鹋肉。
摆在吴志寅和朱潇面前的是如何扩大养殖规模。鸸鹋苗每只要600元,一般的养殖户不敢轻易尝试,他们想到“借苗生钱”,免费将鸸鹋苗借给养殖户,让他们进行养殖,待到12个月后再按市场价回收。朱潇算了一笔账,一只商品鸸鹋经济价值不低于2800元,除去养殖、人工等成本,每户农户养50只,年均收益可达 8万~10万元。未来,随着养殖户的增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只有让鸸鹋变得习以为常,才能让大家更真切地了解鸸鹋甚至爱上鸸鹋。”朱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