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全民鸡娃”现象,本质便是一场因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引发的极致角逐。自身得益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们,无不期盼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扫除孩子前程的种种阻碍。
也正因为如此,当龙泉把“突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置于振兴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锚定“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的目标时,其所获得的社会反响热烈程度,甚至超出了教育工作者的预期。
方略既定事宜成。随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面启幕,这场堪称龙泉教育史上力度空前的改革,正倾力诠释着“久久为功的韧劲、破釜沉舟的决心、倾尽所能的担当”。
巧打特色牌
把好学校办在百姓家门口
“我们既要关注城区学校的优质发展,也要关注乡村教育,推动农村学校提标升级”——这是今年6月召开的龙泉市教育振兴发展大会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样的要求,与龙泉此前自主试点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管理体制改革相呼应——通过推行城乡校区捆绑式考核评价初步奠定均衡发展的基础。可见的成效是,作为龙泉义务教育阶段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之一,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已经建起了8个校区,其中6个是农村校区。“要真正发挥优质‘龙头学校’带动作用,必须打破校际壁垒。”龙泉实验小学校长季茂旺说,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学校分布、辐射范围等因素的基础上,集团以“融合型、共建型、协助型”三种城乡教共体模式展开了实践探索。
区别于集团化的“以强带弱”,单打独斗的农村学校则致力于收获家长们的信赖。
在绿谷教育集团兰巨校区的校园农场里,记者亲历了一堂特殊的实践课——课堂设在学校阳光农场的菜圃里,老师站在菜畦上,向学生讲解如何种下一棵蔬菜。随后,四年级的孩子们拎起水桶、扛起锄头,在老师的指点下松土、播种、种菜苗,忙得不亦乐乎。
如果按传统学科分类,这门课涉及的是科学。但老师并没有讲授太多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更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劳动去学习耕作技能,劳动课培养的是孩子的“核心素养”——观察、协作、实操、沟通等能力。这种带着反馈过程的自主学习,比坐在课堂里被动接受知识更贴合孩子的天性,也让这些虽然生长在农村,却早已远离农活的孩子,与世代务农的父辈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连接,而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则对孩子的日常学习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市区的学校,则在挖掘龙泉的深厚文化底蕴上做文章。“承载着乡土文化符号的老物件,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龙泉市区的东升小学,教师钟紫军建立了一个被称为“学生公社”的乡土文化教室,里面摆放着饭盒、火笼、农家土灶、黑白电视机、石臼等老物件,或记录历史,或讴歌时代,或反映生活,都是会说话的“活教材”,“我们利用这些‘活教材’,给孩子们开设乡土美术课程,打造特色美术教室。”
在基础教育领域,把有着共同爱好与特长的学生聚拢,相当于模拟了一个社会成长空间,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各自的差异化定位,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热情。基于这样的理念,龙泉的中小学逐渐“百花齐放”——东升教育集团的科技体育特色,西新教育集团的系列精品课程等都成为国家、省、市区域内有影响的学校特色品牌。农村特色学校则如雨后春笋,小梅青瓷、锦溪剪纸、城北木偶戏、双岭篆刻等成为国家级、浙江省精品课程,优质的农村学校,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夯实软硬件“底座”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新基建”
今年9月,龙泉市启明实验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龙泉首家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首批招录就引来当地学子的踊跃报名,初中部、小学部报名人数均爆满。校方最终通过电脑抽签方式,招录了600多名学生。
除了400米田径运动场、标准室内泳池、篮球场及宿舍楼、食堂等设施,校内还建有一个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和一个数字化创新实验室,让学生们拥有升级版的“成长体验”。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民生工程,是保障适龄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充实教育资源总量、优化教育资源存量,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质量化发展,一直是龙泉直面的重要课题。为提升教育供给能级,近年来,龙泉持续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学校,不断新增学位,同时积极引进全国、全省名优教育资源,助力新校优质起步、快速崛起。
此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龙泉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录播教室普及率达100%,普通教学班触控式一体机覆盖率达95%以上。在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民生实事的过程中,龙泉还建起了城乡同步课堂、网络研修等“互联网+”场景教室74间,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不仅如此,基于新时代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龙泉提出构建新时代生活式教学理念与模式,以信息技术赋能研究过程、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改进课堂教学。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龙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研,致力于破解“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情境、学科关键能力达成不足、学生深度学习不足、课堂教学评价不足”的问题。最终的破题之道具体而细节——课前备学要求教师基于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备学单和微课等教学资源;课中展学通过微视频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借助实物展台、手机传屏功能,开展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可能;课后延学须提供满足学生拓展、迁移等学习功能的延学单,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有的放矢的调整,让宏观层面的改革思路显得生动而直观。如今在龙泉,教育的生态,无论在一所学校里,还是在整个行业内,都日趋多元化,变得更可塑。
以师强校
县中是这样崛起的
在11月结束的丽水市高三一模考试中,龙泉一中成绩亮眼:丽水市前200名(C9高校线)入围15人,丽水市前800名(双一流大学线)入围78人,丽水市前2000名(省重点大学线)入围189人,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在丽水各重点高中位居前列。
“县中崛起”跑出“龙泉速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2021学年,龙泉出台《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龙泉一中三年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为龙泉一中破局提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根据11门高考文化学科需要,龙泉一中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1位名师,请进来、走出去,全面加强对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建立龙泉一中师范社团“青苗社”,对优秀学生进行师范素养培训和职业生涯引导,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定向委培师范专业;
大胆启用优秀年轻教师,多措并举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短短一年间,“县中崛起”有了任务书,也有了“施工图”。
现在,龙泉一中高三段理科班的学生,每周都会收到学校印制的校本作业。校长林峰告诉记者,这些针对性很强的校本作业,来自从永康市第一中学引进的特级教师季倬。
今年4月,第一次来到龙泉一中交流物理教学经验的季倬,让同为物理教师的刘正伟印象深刻。“季老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前瞻性,注重在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及时做出变革。”刘正伟说,现在季倬老师随身携带的个性化校本作业成了龙泉一中物理教学的特色内容,物理教师在每周备课的同时,会编制一本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习题集,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新知识点。
传帮带的成效显著。一年来,“学业为重、学术为荣”的良好氛围在龙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新增了3名丽水市名师、7名丽水市学科带头人,16名丽水市教学能手和8名龙泉市学科带头人。
在改革号角全面吹响的当下,“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战略谋划。对龙泉人而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看得见、感知得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