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9日讯 5年,累计为28个贫困县引进品种2107个(次),推广技术1237项(次),开展服务13682人(次),累计下乡24073天,直接服务面积388万亩,服务贫困户628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凭借这些出色的表现作为组织实施单位获得通报表扬。
服务基层,科技人员走下去
“我们省农科院一直把服务‘三农’作为己任,通过科技特派员这一重要载体助力产业脱贫、服务乡村振兴。”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处长马冬君介绍,自2014年以来,省农科院积极组织全院科研人员申报科技特派员,组建28个科技服务团,号召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社、到企”,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科技服务,将一批具有前沿性、实用性的新成果、新技术,集成组装示范推广。
为满足各类生产主体对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的需求,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结合不同地区生产特点、不同主体需求展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
根据绥滨县发展绿色水稻产业的需求,科技服务团团长陈书强组织水稻栽培、育种、土肥及加工等各领域专家提供生产建议并示范生产,促进了水稻生产加工业发展;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宿飞飞针对拜泉县龙泉镇新发村种植的红小豆找不到市场的问题,联系专家帮助对接,打通销售渠道,让农户不仅能种好,更能卖好;畜牧所刘国君团队根据我省鹅业发展情况,分别在依安县开展寒区肉用仔鹅良种推广和高效实用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对一、心贴心、面对面的科技服务,使农业技术迅速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
集中培训,广大农民走上来
农业技术培训是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拓宽眼界、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致富信心的有效途径。马冬君说,基于多年对农民、合作社及企业等生产主体的培训经验,省农科院总结出了以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一对一培训、新媒体培训及考察学习为内容的“五位一体”培训模式。5年间,省农科院开展各类培训3126场,培训农民150213人(次)。特别是自2014年承担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培育工作以来,省农科院开展集中培训36场,县域专题培训12场,现场培训学员3200余人(次),建立了“三精、两活、一联合”的培训机制,精准设计培训方案,精确制定培训内容,精细化跟踪服务,通过活学活用,将宝贵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本土化完善。
“我们还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强、通过互动交流课提升培训效率的优势,利用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PC端、手机APP及微信同步为学员提供技术及信息服务,同时还建立了分专业的微信群、QQ群,开展实时培训,及时、准确、快速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马冬君说。
科技特派员目前已成为各地区推动精准脱贫、发展产业扶贫、引领群众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甘南县农民纪长江,通过参加培训提升经营理念,组建了飞航农业服务公司,由一对一指导,变成了一对多的农技推广,一年来带动服务周边乡镇农民200余人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农民王福忠,2016年组建饶河县赫津谷物种植合作社,参加寒区粳稻栽培专题培训,2018年试种绥粳18产量增加10%左右,使用富硒技术每斤多卖0.2元,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正在打造自主品牌。
制度保障,特派员制度持续深入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这是我们每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马冬君说,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
多年来,我省广大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兴农战略中联系科技和农民的一条纽带,深入到农村第一线,长年累月地和农民在一起,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紧相连,把农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产业体系引进偏远山村,把科技服务带到贫困农户。
“农业需要科技支撑、农村需要乡土人才、农民需要技术服务。”马冬君说,为调动科研人员服务热情,省农科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实行院、处、所三级管理,制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开展的要求、目标、程序及资金使用范围等。通过自主建立的“黑龙江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线上管理,科技特派员通过手机APP每到一处都及时上传工作信息和内容,制定科技服务量化考核政策,设立院级“服务三农”先进个人,对表现突出的科技特派员给予表彰奖励,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发挥科技服务优势,促进农业技术更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马冬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