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
《三峡日报》刊发文章
《“鲟”出百亿产业链》
介绍宜都不断壮大鲟鱼产业经济
实现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擦亮“鲟鱼之都”的亮丽名片
全文如下
“鲟”出百亿产业链
——清江(宜都)鲟鱼谷产销量领跑全国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三峡日报通讯员 马敏 摄
蓝白相间的厂房、波“光”粼粼的屋顶、巨大的鲟鱼标识,近日,记者在宜都高坝洲镇天平山村,看到了一座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鲟鱼养殖工厂。
该工厂为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项目,由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多元打造。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已建成总计6万平方米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和4.5万平方米室外循环水生态养殖鱼池,以及4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接下来,还将启动鲟鱼谷二期鲟鱼博物馆项目,新建1栋鲟鱼产业博览馆、2栋鱼子酱体验馆以及1座鲟鱼主题公园,配套数字渔业中心。
走入厂房内的养殖车间,一尾尾大小不一的鲟鱼正悠然游于网格鱼池中。鲟鱼谷行政总监马敏告诉记者,该鱼池为气推式循环水生态鱼池,池内采用正滤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建有多个隔离槽和生物处理池,通过气泵和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手段,来实现高效循环水养殖、冬化养殖等技术。
“相比传统露天式鱼池,同样规模的先进养殖场景可节地99%、节水95%。”马敏说,过去整个清江库区5000多养殖户能养一万吨鲟鱼,如今一个养殖场就可以承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江(宜都)鲟鱼谷的养殖车间屋顶上,还架设约有16万块的光伏面板,分布式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兆瓦,隔热保温,能为鲟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为整个车间提供电力支持,年发电量预计达464万千瓦时。
清江(宜都)鲟鱼谷现有鲟鱼品种数十种,数量近100多万尾,生物资产储备量达6000吨。大多为原清江库区网箱上岸的鲟鱼。其中,不仅有常见的俄罗斯鲟,还有纯种欧洲鳇、达氏鳇等品种。
截至目前,鲟鱼谷已经构建起涵盖从养殖端到加工端以及国内销售和国际贸易的完善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鲟鱼子酱、鲜活鲟鱼、速冻鲟鱼及鲟鱼分割产品,鲟鱼子酱年产量达70-80吨。此外,研发团队结合鲟鱼特性,还开发出化妆品、皮革制品、生物制品等衍生产品。预计到2025年将打造出百亿产业链。
鲟鱼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企业吸纳当地6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同时,依托宜都原有的康养路线,还发展起鲟鱼旅游观光特色产业。
宜都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宜都发改部门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做好鲟鱼产业规划布局,不断壮大鲟鱼产业经济,实现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作用,擦亮“鲟鱼之都”的亮丽名片。
短评
融合发展力促产业兴旺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项目,集养殖、生产加工、旅游康养、科普宣教、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宜都市依托清江优质水资源打造“鲟鱼之都”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宜昌市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兴旺的生动实践。
宜昌市发改委在对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后,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宜昌市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城乡协调、联结紧密、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增收渠道全面拓展,农村活力明显增强。
“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清江”,随着世界最大的鲟鱼种群转移进入和扩大投资,“鲟鱼谷”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鲟鱼产业园,从而更加有力推动宜都市渔业养殖生产技术提升和模式创新,实现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和助推宜都乡村振兴。期待鲟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宜都市冲刺百强进位新的增长极。
(宜昌市发改委 朱宜林)
来源 | 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