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也叫做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综合征和蓝翅病等,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而发病,主要是导致雏鸡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还能够由于发生免疫抑制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肉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器官萎缩以及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贫血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仅鸡对该病易感,并且所有年龄的鸡都会感染此病,自然感染常见于2~7周龄的雏鸡,1-7日龄的雏鸡是最易感群体。随着肉鸡年龄的增加,鸡对该病的易感性减少,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肉鸡要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该病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其中垂直传播是母鸡在感染后使种蛋带毒,带毒的雏鸡在孵出后就会发病死亡,水平传播则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消化进行传播,一般不会发病。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一般在感染后的10天发病,1-7日龄的雏鸡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贫血,同时可眼观到明显的病理变化。2周龄以上的鸡和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虽然可被感染,但是不会发病,仅成为带毒者。因该病会造成机体的免疫抵抗,因此易继发或并发多种细菌以及病毒感染而加剧病情,提高病鸡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其特征性的症状是发生贫血,通常在感染10天后发病,在14-16天达到高峰。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虚弱,皮肤、喙、肉髯以及可视黏膜苍白,羽毛蓬乱无光泽,逐渐的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翅膀发生皮炎或者出现蓝翅,有的病例头部、颈部、胸前、腹部以及腿部会出现出血点、局部出血,发生水肿,严重者会发生坏死。病鸡在临死前可见腹泻的现象。该病一般在发病5-6天后开始出现死亡,一般呈急性经过,死亡率受到饲养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为10%~50%不等,一般仅单纯感染此病的病鸡,尤其是通过水平感染的不会引起高的死亡率,但是该病易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性疾病,可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养殖网:]。
3、病理变化
病死鸡的尸体苍白、消瘦,剖检可见全身性的贫血,肌肉与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肝脏和肾脏肿大、褪色,颜色为淡黄色;骨髓出现萎缩,颜色为淡黄色或者粉红色,有的病例为暗红色,导致病鸡出现再生障碍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胸腺萎缩,颜色红褐色,会导致完全退化;法氏囊也发生萎缩,但是不明显,有的病例的法氏囊会缩小,法氏囊的外壁为半透明的状态,可见内部的皱壁;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出血,严重者肌胃黏膜会糜烂或溃疡;皮下以及肌肉出血。如果继发细菌感染,还会出现坏疽性皮炎,并伴有内脏器官肿大,表面呈斑驳状以及其他组织发生病变
4、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患该病的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会明显的减少,并且红细胞压积值小于20%。检查病鸡的骨髓,可见颜色为淡红或黄白色,同时伴有胸腺萎缩和皮肤局部坏死亡,可对该病诊断为传染性贫血。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分离,选用肝脏,制成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用氯仿处理后,接种雏鸡、鸡胚或者细胞培养物,可见接种雏鸡出现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鸡胚会孵出的雏鸡发生贫血和死亡;接种细胞培养物则可见经过1~6次的继代培养后会出现细胞病变。通过以上结果可诊断为传染性贫血。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以及相类似的病理变化相区别,如腺病毒感染、磺胺类药物中毒等。
5、防控措施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要及时的检疫,加强饲养管理,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饲养环境,防止发生传染性贫血。在引种和购买鸡苗时要注意做好检疫工作,防止从外地引入带毒鸡,避免将该病传播入健康鸡群。鸡场最好做到自繁自养,如果从外购鸡也要做好混群前的隔离、检疫工作,确保健康后才可混群饲养。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包括场地、工具、饮用水、设备等的消毒,并要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在进行接种、治疗等工作时要注意注射器的卫生。切断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对基础鸡群进行普查,及时淘汰阳性鸡和隐性带毒者。可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选择用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弱毒冻干苗对12~16周龄的鸡采用饮水免疫,一般在免疫6周后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并且免疫力可持续到60—65周龄。免疫6周后种鸡所产的蛋可留为种用。也可以使用适量的病鸡匀浆提取物饲喂未免疫种鸡,或者添加到饲料中,也可起到免疫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免疫接种时要做好免疫记录,以免发生漏免或重复免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