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做法

十佳政务新媒体评选_政务新媒体优秀案例_优质政务新媒体典型经验

案例一:

西安市推行“五办模式”聚力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便利化水平

西安市通过推行企业开办“标准办、网上办、集成办、免费办、便捷办”的“五办模式”,不断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持续压减办理时间、环节和费用,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便利化水平。

深化推行“标准办”,实现“同标准办理”。制定印发企业开办标准化实施意见、服务规范和办事指南等一揽子制度文件,对企业开办全过程的环节要素、办事流程、结果反馈、办理时限、部门责任等事项,逐一细化明确办理标准和服务规范,为全市企业开办提供了“统一标尺”。

全面实行“网上办”,实现“高效率办结”。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市场主体登记平台”,企业开办信息在相关部门间“平行推送、实时共享”,实现全部事项并联审批、高效办结。

系统推进“集成办”,实现“一次性办结”。深入推行“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企业开办涉及的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参保登记、银行开户等7个环节整合为1个环节,申请人只需在网上填报“一张表单”,即可一次性办理完成全部事项。

全面推行“免费办”,实现“全程零费用”。向新开办企业免费提供公章刻制、材料打印、结果寄递等服务,并免费发放税务Ukey,将企业开办办理费用从过去的上千元变为“0费用”。

积极推行“便捷办”,实现“多渠道好办”。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企业开办专区”,集中提供与企业开办有关的所有服务,实现“只进一门、只找一窗、只跑一次”。依托“15分钟政务服务圈”,将企业开办前移下沉至社区(村),实现“就近办”。大力推进“跨区域通办”,实现与12个省份的30个市区“跨省通办”。在微信、支付宝等渠道平台提供办照服务,实现足不出户“掌上可办”。

案例二:

安康市岚皋县“一链通办”助力企业开办再提速

安康市岚皋县优化合并税务、银行等多个环节,实现开办企业“照、章、税、银、保、金”全链条六件事半天内“一链通办”,全程“零材料、零费用、零跑路”。

线上线下双同步,审批服务再提速。依托“陕西省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平台”,推动公安、税务、人社、公积金、银行机构等审批服务单位统一进驻政务大厅,明确专人对公章刻制、发票税控设备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等需求逐项对接落实,实现企业线上一网登录、一网填报,审批服务线下同步流转、协同审批。

开展服务预指导,实现事项精准办。在政务大厅开通咨询热线提供预估指导服务,明确专人指导服务,通过热线提前对企业开办涉及的相关政策要求进行讲解说明,对需准备的材料信息进行预估提醒,网办操作时可通过热线予以同步辅导,实现企业开办“专人辅导”“一次办成”。

帮办代办齐发力,扩展延伸服务面。组建帮办代办队伍,落实讲解引导、领跑代跑,代领网办结果,免费邮寄到家。政务大厅设置服务专窗,对网办平台推送事项进行梳理、督办,衔接工程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涉及的部门,提供更多更全的咨询引导服务,确保“办事不出大厅”“一呼即应、一办到底”。

案例三:

咸阳市高新区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咸阳市高新区积极完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成立咸阳高新区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制定《咸阳高新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咸阳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设立咸阳高新区知识产权促进工作站和咸阳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配备7名专业人员专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合作2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发明专利授权、名牌产品奖励、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知识产权产业化、知识产权宣传和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以及版权、商标战略实施、标准制定等方面。

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依托省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优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资源,为区内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科研及投资项目等全面提供专利导航、评议、预警和维权等服务。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及维权保护。

案例四:

西安市碑林区建立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安市碑林区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知识产权创造新格局。碑林区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驻区高校共同启动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围绕校地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双创载体建设、服务平台搭建,探索建立“大学+”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知识产权运用新模式。建立了碑林区环大学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平台、环大学技术转移联盟及专利收储合作机制,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和辖区企业科技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创造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碑林区建立陕西版权公共服务工作站,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执法机制对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质效,同时积极推动专利质押和专利保险,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化咨询、登记和品牌保护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新体系。碑林区积极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先后与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珠海七弦琴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地区机构合作,并引入专业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发“专利宝”“专利书包”等管理工具,积极对接创新主体,开展产业导航、分析评议、贯标咨询、高价值专利培育、质押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营造知识产权服务新环境。碑林区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辖区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

案例五:

韩城市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谋划先行,梯次推进。韩城市依托陕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积极探索、及早安排,率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级领导小组,纳入26个成员单位,启用一枚印章,高效推进工作。首家召开“双随机一公开”业务培训会,梯次完成平台建设、“一单两库”建设,为科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做好前期铺垫。

有序开展,稳步闭环。一方面,各单位内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各成员单位按照其内部科室职责,每年制定抽查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同时将计划上报“双随机、一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检查全面推进。发起部门积极协调,联合配合部门制定跨部门监管计划,形成《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常态管理,成效显著。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不断整合归并多个部门对同一主体的抽查事项,科学确定部门联合抽查的事项和发起、参与部门,适时督察通报,确保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2018年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后,共减少企业检查220余次,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规范了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提升了市场监管质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案例六:

西安市坚持“提供三全服务”

一是全流程跟进服务:各个政务大厅实行“企业开办专窗”一窗受理、全程跟进,窗口接待人员按照企业意愿对开办事项全程跟进,群众3个小时内可在收(出)件窗口拿到全部办理结果,不需要群众再到相关窗口另行办理。

二是全周期优质服务:通过推行企业名称登记便利化和开办环节精简化,做到企业开办服务多样化;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智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做到市场监管透明化、规范化、科学化;压缩简易注销公示期,全力提升注销便利化平台效能,为企业提供准入方便、监管透明、退出便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是全方位满意服务:用好“15分钟政务服务圈”,积极推进“跨省通办”和“同城通办”,加大简政放权和“证照分离”改革,抓好“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对照国家总局标准规范不断优化企业“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开办随时可办、开办进度随时可知、开办事项随时增补。在办事结果领取方式上提供现场领取和寄递服务两种选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拿到企业开办结果。

案例七:

安康市创新企业开办服务模式

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登记窗口提供帮办服务,全程协助办理。在市县(区)政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和成立企业帮办代办队伍,建立首问负责工作制度,落实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证照免费邮寄等服务措施,建立“五办”机制,做到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现场办。推行容缺审批、“跨省通办”“就近办理”“自助办”等改革措施。

案例八:

渭南市推进创新改革优化精简流程

一是推动企业开办“一表申报、一窗出件”改革。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座谈调研,制定印发《实施方案》,设计制作企业开办综合申报表格,召开各县(市、区)相关业务培训会,深入各县(市、区)进行实地指导。二是实行企业开办综窗受理。在行政审批大厅开设企业开办“一表申报”综合受理窗口, 通过“一窗接件、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件”的模式,变“分头跑、挨个办”为企业开办“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减少了办事环节,缩短了办理时限,企业开办便利度明显提高。

案例九:

西安市推进风险信用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

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切入点,试点推进智慧化监管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印发全市“双随机、一公开”《年度工作要点》,将风险信用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在部分区县(开发区)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试点,积极督导相关市级部门根据行业实际,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企业,依托省平台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功能,积极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并结合工作情况,召开全市工作例会,邀请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和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就“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与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相结合先进经验进行交流学习。

案例十:

延安市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出台《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两张责任清单,从延安大学等单位遴选专业人员组建专家委员会,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指导,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采取督查督办、检查通报、考核评比等措施,形成了权责明确、齐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

此外,延安市市场监管局以新媒体为载体,随机抽取群众关注的“网红餐厅”和学校食堂,直播突击检查全过程,将执法过程和被检查单位的后厨实况呈现在群众面前,已开展“食品安全你我同查”活动22期,群众感受度大幅提升。

案例十一:

西安市设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

上线运营“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达成产权所有人与需求方的对接,架起了创新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发挥专业运营机构、投融资机构、技术经理人协会、发明协会等社会力量,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

案例十二:

宝鸡市制定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程规范工作流程

制订《宝鸡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操作规程》和《宝鸡市专利侵权裁判和抗辩审查规程》,使专利侵权行政裁决的程序和实体问题相结合,对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化。

案例十三:

汉中市举办“三押”融资大会推动银企对接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承办了全市“三押”融资大会,企业与商业银行现场签订融资意向书,促成银企对接,长安银行汉中分行与汉中双戟摩擦焊接技术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达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意向,汉中信合与安中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达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意向。

案例十四:

咸阳市科学运用专项资金培育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质量

在专利创造和运用方面,科学运用专项资金培育、引导和资助合法有效发明创造,以电子显示、先进制造等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产业规划类专利分析导航等项目,严格规范程序,征集专利分析导航贯标、知识产权研究、专利诉讼和地理标志促进工程等,培育挖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高价值发明专利,请专业机构进行辅导,对企业专利精准分析,帮助企业通过项目实施,对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

案例十五:

宝鸡市“一网通管” 构建监管新生态

“一网”抓统筹,实现“统一管”。市委市政府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简政放权后续监管难题,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监管理念、思路、要素等方面大胆创新,按照国家“互联网+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要求,把监管“同类项”合并,统一、集中、规范到一个平台,变多头监管、多次监管为“一网通管”,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服务、信用管终身”的监管新机制。

“一网”统队伍,推进“协同管”。利用“一网通管”有机整合监管力量,建立各部门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技术专家库,实现“六统一”(统一指挥、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公示),为“双随机、一公开”协同监管提供支撑,有效解决“多头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全市41个部门、13个县区的3873名执法人员,累计开展部门联合执法489次、检查市场主体9.2万户,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协同监管全覆盖。

“一网”定清单,做到“精准管”。全面梳理部门法定检查事项,在各部门监管职能“同类项”合并基础上,修订印发《宝鸡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三版)》,将涉及部门的97类、162项检查事项列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并对外公示,纳入“一网通管”,制定工作细则,细化工作流程,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抽查事项全覆盖、清单之外无检查”。

“一网”聚数据,推行“智慧管”。依托全市大数据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推进“一网通管”与“一网通办”“12345”“信用宝鸡”等无缝对接,实现人口、执法人员、行政许可、行业监管等数据库互联共享,汇聚监管大数据2190万条,建立市场监管综合风险防范预警体系,推动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构建了省、市、县、镇“四级”纵向贯通,部门横向联通的信息共享监管网络。

“一网”强约束,创新“信用管”。按照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对信用好、风险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检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提高检查比例和频次,并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使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同时,将信用监管和诚信奖惩有效衔接,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目前,全市5.2万户市场主体被列入异常名录,981户黑名单企业被联合惩戒,形成了强大的信用约束力,有效推进企业自律。

“一网”融社会,组织“大家管”。在“一网通管”公众端,设置“我要查”“我要评”“曝光台”“回音壁”等八大模块,让消费者参与到市场监管全过程中来,让群众关切有回应、有结果;在“一网通管”企业端,设置“老板直通车”“信用承诺”等模块,实现消费者与企业经营者实时互动,通过“好差评”促进企业规范运行,建立“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四位一体监管模式。

案例十六:

安康市“监管+X”助力食品生产高质量发展

安康市市场监管局以“五四三”模式为统领,率先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收费、率先将食品生产许可权限下划给县区、率先实现许可申请一窗通办、率先实现许可申请全程网办。通过近年不断开拓创新、务实笃行,安康市市场监管局又探索出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监管+X”(X:上门指导、上门培训、严格规范、助力提升、优化服务)工作法,切实解决企业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堵点”问题,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难点”问题,企业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

案例十七:

汉中市大力推行“信用+双随机”监管持续提升管理效能

汉中市主动谋划“信用+双随机”监管工作,探索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积极向总局、省局申请分级分类监管试点。迅速完成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搭建,通过设置57个指标项,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和分值,实现各类企业自动分类、查询观测、动态管理。在实施随机抽查检查时根据不同信用风险类别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和监管效果,防止任意检查和执法扰民,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效能初步显现。

案例十八:

商洛市依托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商洛市着力强化信息化智慧化综合监管,打造贯通市、县区、镇办三级市场监管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三级平台”,设计了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企业信用、执法办案等监管为一体的“六大版块”,各类业务融入平台实行综合市场监管。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市县镇三级市场监管效能,实现了“三级互动、三方共治”,400多家市、县、镇三级市场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场景视频监管,可以对3万户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企业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等进行监管,对操作不规范、细节有偏差、行为不达标等风险通过警示提醒、督促整改、及时处罚等形式将其违法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一个系统、一个平台、一张网络、多级应用”的效果。

案例十九:

延安市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延安市较早实现了公平竞争审查市、县两级政府全覆盖。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2021年,延安市结合工作实际,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公平竞争审查集中复核工作制度》《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方案》两项制度,全面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率先出台《延安市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处理办法》,畅通涉及公平竞争审查的投诉举报渠道,收效良好。充分发挥市级联席会议职能,指导相关单位对存量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情况进行自查完善。

案例二十:

安康市汉阴县创新推行“四色”动态监管模式

为提高市场监管工作水平和行政效率,安康市汉阴县以食药特行业特点、信用、潜在风险等级、是否有违法行为作为评定依据,从低到高安全风险等级将全县市场主体分别定档标记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生产经营状况异常四大类,分别进行“绿、黄、橙、红”分色标记。即:绿色为信用良好、上年度无违法行为的市场主体;黄色为经营范围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或金融业务的市场主体;橙色为逾期两年未年报,信用有问题、被处罚或联合惩戒过的市场主体;红色为经营异常、处于歇业或停业状态的市场主体。经“四色”标记后,实现了市场主体精准识别、一目了然,极大的解决了基层所执法监管人员不够、力量不足、监管任务繁重的困境,便于日常监管效率提升、靶向监管,真正实现了监管成效明显、重点突出。在“四色”分色标记的基础上,根据“四色”市场主体监管特点,探索实行不同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服务措施,健全服务、监管、执法全方位立体式监管服务体系,全方位提高监管效率。

案例二十一:

延安市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延安市采取四项举措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积极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延安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从政策体系、实施体系、服务保障三个方面,不断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二是申请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延安受理窗口,开设专利转移转化业务窗口,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三是制定发布子长煎饼、炖羊肉、吴起剁荞面、酸菜排骨面4项延安特色小吃制作工艺规程,不断强化品牌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四是开展“铁拳”行动,大力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五进”活动,全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