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大黄花、黄瓜鱼、大鲜、桂花黄鱼、大仲、花仲、黄鱼、金龙等。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系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稍隆起。头大,吻端钝圆,颏孔4个,细小而不明显。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齿细小而长,上颌外行和下颌内行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圆凸,宽大于眼径。前鳃盖骨后缘有弱棘,鳃盖骨后上缘有2扁棘,不太明显。鳃孔大。尾柄细,长为高的3倍多。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1深凹,将背鳍分成2部分;棘部由8—9根鳍棘组成,似三角形,基底短,条部似长方形,基底长,前缘有1棘。胸鳍尖长,侧下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始于胸鳍末基稍前下方,有1棘。臀鳍基底短,始于背鳍鳍条部基底中间稍后下方,鳍条较长,前缘有2棘,第2棘等于或稍长于眼径。尾鳍尖长,楔形。体被较小栉鳞。侧线完全,侧线上鳞8—9行。体背部黄褐色,腹部金黄色。唇橘红色。背鳍暗灰色。其他各鳍黄色或灰黄色。体长一般为25—35厘米。喜栖息于水深60米之内水域。喜结群,厌强光,喜浊流。常在黎明、黄昏或大潮时上浮,白天或小潮时下沉。对声响威吓非常敏感。生殖季节活动于水域中上层,并伴有叫声。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外海及东海中南部近岸水域。北部越冬的鱼群,春季随水温上升,鱼群开始向沿岸生殖洄游,分别进入江河口和海湾及岛屿间附近的浅水区产卵,但不达海州湾以北水域。产卵后鱼群分散于水深10—30米水域索饵,中秋季随沿岸水温的下降,鱼群逐渐南移或外游,返回越冬场。产卵可多次重复进行,有春季生殖(春宗)和秋季生殖(秋宗)之分,黄海南部和东海以春季为主,南海以秋季为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甲壳类及浮游动物。3龄可达性成熟。东海和黄海南部生殖期4—6月;南海生殖期9—10月。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常用底拖网、流刺网渔具捕捞。肉质鲜嫩味美,呈蒜瓣状,可鲜食。加工的淡干品称黄鱼鲞,价值极高。鱼鳔可制名贵食品鱼肚。含有多种氨基酸,提取物可作为癌症病人的康复剂和治疗剂。耳石、鳔均可药用。现自然资源极少,市场鲜销多为网箱养殖鱼,其肉质松软,脂肪含量高,浅水养成的腥味较大,深水的肉味较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自然种群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严禁敲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