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包头市东河区按照“小农业、大产业”发展定位,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农旅融合、土地托管、机械化种植,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设施农业 为农民增收“搭快车”

“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蒜,莎木佳的葡萄一串串。”一直以来东河区的果蔬产品深受市民的喜爱和好评,但生产分散化、品牌叫好不叫座等问题,成为制约果蔬产品走出去的主要“瓶颈”,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存在的问题,还成为了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在沙尔沁镇千亩设施农业升级改造项目现场,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整齐划一,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东河画卷正徐徐铺开。在华鹿设施蔬菜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的93栋新型装配式土墙体日光温室中,有50栋用于工厂化育苗,将年新增育苗能力3亿株,整体育苗能力突破5亿株,将建成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蔬菜育苗基地。该项目计划于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届时将辐射带动1.3万农户受益。

设施蔬菜升级改造项目犹如一个“加速器”,带动的则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据了解,东河区作为全市蔬菜主产区,今年共承接1.25万亩老旧温室升级改造任务。目前,7个片区已全面开工,10月底可具备种植条件。项目建成后,我区设施蔬菜面积将突破4万亩、产量将增加到60万吨。

“到‘十四五’末,将再升级改造老旧温室1万亩,设施蔬菜总规模超过5万亩,建成立足包头、辐射黄河几字弯、面向全国的‘菜篮子’,为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力量。”区农牧局副局长郭春晖说道。

农旅融合 为农民结出“致富果”

最美人间十月天,初秋葡萄东河甜。走进莎木佳村的葡萄园,蜿蜒的葡萄藤,绿叶成荫,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透亮圆润,令人垂涎欲滴。

葡萄架下,村民金一功和他的妻子熟练地撕下葡萄袋,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一串串葡萄从枝蔓上剪下,再将葡萄整理、称重、封箱……忙得不亦乐乎。“套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虫、防菌,让葡萄表皮保持光亮,品相更好,品质更高,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金一功望着满架的葡萄,脸上难掩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东河区本地葡萄种植渐成规模,很多葡萄采摘园的大葡萄不仅受到了本土市民的青睐,甚至远销上海、北京等地。每到周末,不少市民都会约上好友、带上家人,体会葡萄采摘的乐趣,体验甜美水果从树上到口中“最近距离”的快乐。

在东河区沙尔沁镇莎木佳千亩葡萄园,一串串硕大的葡萄挂满枝头,鲜艳欲滴。巨峰、京亚、龙眼、红提……挂着露珠的大葡萄摘在手里,甜在心间。

“我们住在昆区那边,每年都来,因为他这个葡萄啊,口感特别好,孩子们也爱吃。而且可以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享受葡萄带来的甜蜜滋味。”市民许女士边采摘边说道。

“为给市民提供更多春游采摘好去处,除了高品质的葡萄采摘,东河区还策划了一条农旅精品采摘游线,主要包括南星采摘园、晋美采摘园、天禾农旅研学综合体、润泽园采摘园,还有我们沿山的东园村、阿都赖村、沙尔沁一二三村沿线的农家采摘基地,结合我区传统的优势种植产品番茄、葡萄、黄瓜、樱桃等,吸引大量游客到东河区采摘、游玩,进一步推进东河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区农牧局产业办主任寇伟介绍道。

土地托管 让农民“坐地增收”

“今年我可省事多了,这15亩地联系华茂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种玉米和螺丝菜,从耕种到收获全包,不仅省钱,还能空出时间和精力养牛羊再挣一份钱。”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村民贾勇乐激动介绍道,“现在村里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少,人们越来越愿意托管了。”

贾勇乐口中的托管服务,是沙尔沁镇2023年起积极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改变农户经营权的情况下,把农业生产部分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第三方的一种经营方式,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最有效的方式,既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又实现了从小农户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让农民“坐地增收”。

贾勇乐拿出本子算了一笔账:“从‘耕种管收’四个环节计算,咱们农户四个环节要花费180元,托管只需要138元,每亩节约42元,通过托管合作社的科学种植、标准化作业,亩均还能增产90斤,增收117元,能够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机械化种植 让农民奔向“牛日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东河区沙尔沁镇各村抢抓农时吹响秋收“集结号”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希望和生机。走进东河区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十几台大马力拖拉机和农机具疾驰向前,拉开了东河区2万亩玉米收割的序幕。

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雄介绍:“近年来村里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

村民史利平对此深有感触:“我家有100亩玉米地,过去秋收时候全家老少一起上阵还得十几天才能收完,现在有各种专业农机,7天就能收完,比原来轻松多了。”

现在小巴拉盖村不仅在种植、收割全程使用机械化操作,更多的新技术也在沙尔沁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显神通”,农民们成了科技“弄潮儿”。不少村民主动学习新技术,成为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现在村里10台农业植保无人机都由本村村民操作。

乡村就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生态价值正散发出无穷魅力,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一个“绿富美”的新东河正款款走来。(杨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