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网讯(通讯员 殷何卿)均县镇位于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中心,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当蜜桔”“丹江口翘嘴鲌”主产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均州名晒烟”原产地。近年来,均县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本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做强柑桔、做精水产、做优烟叶”的发展思路,通过市场主体引领、科技数字赋能、引链强联补链,孵化出以智慧桔园、智慧渔业、现代烟叶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新样板”,带领群众蹚出了一条联农、富农、强农之路。
柑桔乘上“智慧云”精品柑桔“论个卖”
4月初,笔者走进位于均县镇怀家沟村的丹江口市智慧桔园果品数字化分选车间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调试刚刚完成安装的果品光电无损分选生产线。负责桔园运营管理的丹江口红甘苹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鲁金彪告诉记者,柑桔经过自动化清洗、保鲜、风干,被传输到分选设备上接受“海选”。“选手”首先进入的是外观视觉检测系统。在这一关,每位“选手”都要被抓拍10张照片,正面、侧面、背面,全方位观察其大小、品相、色泽,稍有瑕疵直接淘汰出生产线,落入次品果箱待加工成饮料产品。过关的“选手”一路向前,接受更严苛的挑战:上场的“考官”是内部品质检测系统,模拟人工视觉神经网络,精准识别糖度、水分及果肉损伤情况,相当于给柑橘做了一个CT,确保留下来的每一个都是精品果,好看又好吃。
“我们这条果品自动化分选线是十堰市首个果品智能化分选线。投入使用后,年可分选各类果品10万吨,满足丹江口市三分之一的柑桔分选需求。”鲁金彪说。
在位于分选车间旁的柑桔种植大棚内,系在每棵桔树上的二维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们大棚里的柑桔从种植到结果全部实现了数字智能化管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随时掌握这棵柑桔树从种植到成长每天的环境数据、水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情况,随时随地精准管理大棚里的每一棵桔树。”该公司技术员王泽龙说。
据了解,桔园智慧管理系统包含环境数据传感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农户云平台系统和区块链溯源系统等四大系统,能实现桔园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在销售端,该公司在武汉建立了互联网直播基地,通过直播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市场终端对柑桔等各类水果的需求,做到了供需精准对接。
“我们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整合生产链、分拣链、销售链资源,建立了柑桔数智加工大数据平台。这就相当于人的‘大脑’,能够随时随地同步分析处理种植端、产品端和市场端的实时数据,真正做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全链条安全可控。”鲁金彪说。
为了让智慧桔园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桔园大棚内种植的柑桔品种主要是有着柑桔“天之骄子”美誉的甘平。
丹江口红甘苹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王泽龙介绍,甘平的主要特征是颗粒饱满,个头比较大,跟它的名字很像,扁平状,皮薄,味甜,果型和营养价值都优于其它品种的柑桔。
“‘甘平’这种品种的柑桔不耐寒,只适合在温室大棚种植。和其它品种柑桔9月成熟不同,甘平每年2至3月成熟,每棵树结果在30个左右。因其种植条件苛刻,品质要求较高,属于柑桔中的“贵族”产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斤售价在100元左后。一个果子有一斤多重,因此我们常常戏称为‘论个卖’。”鲁金彪说。
丹江口红甘苹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22年5月入驻均县镇。项目一期占地200亩,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智慧大棚19个,种植甘平6000余棵;完成1400平方米自动化分选车间、400平方米冻库、900平方米民宿接待中心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入驻当年,通过公司销售平台帮助本地桔农销售柑桔700余万元,提升本地柑桔收购价近30%。
下一步,该镇将以智慧果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宿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充分发挥丹江口红甘苹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本地柑桔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智慧化、高标准桔园示范基地。
设施渔业“拓新路”渔民上岸“翻新篇”
金色4月,位于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生机勃勃,8000平方米标准车间内,60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分两列一个排开。基地创办人许文化边介绍边示范,抓起一把鱼饲料,撒入一个池中,成群鱼儿抢食翻腾出水面,激起片片水花。水质好,鱼的品质才会好。“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每近卖能卖20元,这些鱼现在每条七八两重,再过两个月就能批量上市到北京城定点饭店餐馆”。
今年56岁的许文化在当地是出名的精明新农人和勤劳创业者。他土生土长在均县镇,曾是丹江口库区的渔业养殖大户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渔业只是农村生产队副业,尚无人从事水产养殖,镇上也只有一家吃公粮的鱼苗繁育场。到八九十年代,一些失地移民,开始“靠水吃水”,摸索在库区水面网箱养鱼,许文化在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一处库汊,围网养殖翘嘴鲌、花白鲢、草鱼等。到2013年,他又发展大水面网箱养鱼,高峰时有300多亩库汊、27个大网箱,仅一年投放饵料要花30万元。
“大家都这样养,那时没想到生态环保,只想鱼养肥点,产量高多卖点钱”。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后,伴着着丹江口库区网箱取缔销毁和长江十年禁渔禁捕政策推进,倒逼渔民渔业转型发展,许文化和其他1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
2017年,许文化决定试水“岸上养鱼”重新谋生计。他流转了30余户农民140亩土地,成立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离库区7公里远的寨河村发展池塘养鱼,从上游庙坪村水库引水,试验陆地清水池养鱼,让他没想到,流水池养的翘嘴鲌肉质鲜美,可媲美野生鱼,而且便于管理,密度大、效益高。
2022年2月,许文化又开始第三次创业转型升级,进军“陆基鱼桶”养鱼,节水节地智能化,高效高产零排放,效益也高。他又投资1200万元,建成鱼桶60个,各类渔业增养设备120余台套,鱼池溶氧、水质检测设备60余台套,养殖体积达6000平方米,每立方养殖80一100斤鱼,年养殖产量72万斤,产值1200余万元。养殖市场价值高的银鳕鱼、太阳雨、鳜鱼、鲈鱼等。所有鱼桶全部自动投喂、温控、增氧。
谈起自己的养鱼经,许文化信心十足。以前两年出一茬鱼,现在我们的“陆基鱼桶”实现了一年出两三茬鱼。设备一打开,坐在办公室大屏幕显示着每个鱼桶的温度、溶解氧、氨氮含量等参数,鱼桶还装有传感器,设备会自动给桶里增氧,鼠标一点轻松养鱼。
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特色、生态水产品,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鱼盘子”,而且还满了渔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如今该镇有47户退捕渔民发展设施渔业160桶,年可养鱼112万斤,产值可达4400余万元。
“烟菜”轮作“钱景”好“茄衣”铺就“致富路”
均县镇种植烟叶历史悠久。据《丹江口市志》记载,均县镇种烟历史可追溯至明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从美洲传入并种植成功,有“均州名晒烟”之称。清代,均州晒烟被作为“贡品”敬献皇帝。2013年4月,“均州名晒烟”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为擦亮“均州名晒烟”品牌,2021年以来,该镇利用黄棕土壤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价格高的雪茄烟产业,精选市场价160元1公斤的高端雪茄烟叶茄衣品种,并试种成功。
为了稳步推进烟叶向“绿色高效,产出优质”目标迈进,该镇采取数字技术为农业添“绿”增效,在烟叶育苗大棚增设防湿、补光、水肥自动化智能控制等设施。在大田烟地统一专业化育苗、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购加工。土壤缺“啥”补“啥”,生物农药、生物育苗、生物肥料,让烟苗“吃饱”又“吃好”,增产又提质。由于烟地使用的是有机芝麻饼肥等有机生物肥,特别适合种植秋播萝卜、白菜、菜苔等根叶类蔬菜作物,通过“烟菜”轮作,土地由“一年一种一收”向“一年两种两收”转变,涌现出种地“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该镇老龙沟村70多岁的烟农明迋康去年种植3.5亩烟叶,然后又种蔬菜,年收入6万余元。
目前,该镇雪茄烟产业已由最初种植不足300亩发展到1000余亩,翻了近3倍。传统从事“均州名晒烟”的烟农再次回归烟叶生产,由最初的20余户发展到50余户,烟叶种植村由最初的5个村发展到10个。下一步,该镇将会同市烟草公司按照现代烟草种植要求,统一育苗、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的“五统一”原则,进一步加大雪茄烟茄衣种植推广力度,加强品牌创建,重塑“均州名晒烟”的辉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雪茄烟茄衣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