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一桨一桨划离广西,但我很喜欢这个自治区,想着写下些只言片语,为日后的总结,留下些线索。
从地质地貌、污染状况到经济、从海洋民族、渔业到教育,我们从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中,也许可以窥见广西不为人知的一面。
广西海岸线地貌
羚羊:广西沿海城市才三个,怎么海岸线长度就能排在全国第六呀?
老闪:因为广西海岸线不够耿直。
广西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这个数值是一个相对值,根据测量方式和单位不同,每次都会得出不同的长度结论。
广西海岸线属于港湾式基岩地貌。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都是伸入内陆的北东向海湾。在地质结构上属于新华夏系构造和断裂构造,在这两种构造所形成的“X”形断裂的影响下,广西海岸线显得非常破碎。
几乎所有海港内,都会衍生出很多次一级的小海湾,到处都是伸出去“鹿角”,形成诸多大湾套小湾的海岸地形。
这就是广西沿海城市才三个,海岸线却如此之长的原因。
把这么多蜿蜒曲折、扭来扭去、湾中湾的海岸全部算成海岸线总长,说实话,大胆点,算成2000公里以上,也没人敢来打脸。
污染状况
羚羊:广西不可能污染很严重,不然哪会有那么多长寿村。不过,穷也是事实。
老闪:从中国现状来说,污染程度和经济发展的确有很大关系。
但我们不能把发展和污染彻底对立起来,好像经济要发展,就一定要忍受污浊空气、饮用不合格水源一样。然后环境好的地方,就一定是穷地方。
▲渔港内垃圾
我们应该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污染会那么严重?有没有办法控制和改善。
我在广西海域看到的海中垃圾堆,渔港里臭味熏天的生活垃圾和海面的油污,如果改善了难道会导致经济下降吗?不会,这只会让当地居民生活得更好。
▲触目惊心的垃圾
经济发展
羚羊:你觉得不觉得广西和很多省份比起来,地理外置不算差。
老闪:虽然山多点,但柳州、梧州、北海、钦州、南宁、桂林都是不错的城市。可惜广西的交通落后了其他城市2、30年。
广西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却发展到今天的GDP全国倒数几名,也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要知道广西沿海又沿边,除了拥有三个有着优良港口的沿海城市,还有8个沿边城市: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8个县(市),可以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广西又离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广东很近,可以说是地域优势非常强大。
▲北海出名的罗马广场,已烂尾多年
为了解决广西的经济问题,国家在60年代就高瞻远瞩,硬着将防城、钦州和北海,从广东划到广西,解决广西没有出海口的问题。
然后在改革开放之初,又将北海作为第一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但是广西制定经济政策的一帮人,自尊心非常强,抱着宁做大西南鸡头,不做珠三角凤尾的自傲。在90年代珠三角经济迅猛发展时期,拒绝修建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反而天价投资防城港,建设出海大通道。
想以此迫使往东的货物绕道走北部湾,使用他们理想中的出海通道。
▲到处是雪糕筒的高速上,很多断头路
但是大家不买账,都走南梧二级路运送货物去广东,导致道路超负荷运载损毁严重。
十几年前我去广西,总是被颠得七晕八素,那时我就想,一个道路系统,特别是通往发达地区的道路系统如此破烂,这个地方怎么可能发展起来呢?
但当时的政策制定者不甘心,不愿意承认布局和投资失误,他们拿出一副:“这么烂的路,我就是不修,看你们怎么走,最后你们还是得走我修的出海通道。”的心态,迟迟不改善交通状况。
在全国各省都广修路发大财的时代,白白错失了发展机会。
不说与区外的交通,就单看广西境内的,作为广西唯一的一个沿海经济特区-北海,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居然不是修通南宁到北海,而是修了桂林到柳州间的高速。
广西不是没钱修路,而是没弄懂应该先把路修到哪里。
在贵州、湖南等地争先恐后地修通去往珠三角的道路时,广西执政者依然坚挺。意淫带领大西南依靠东盟来发展经济,而不是融入近在咫尺的珠三角。
紧跟着迎来的珠三角产业大转移,因为道路交通问题,众多工厂选择转移去湖南和贵州,而不是近邻广西。
纵观广西的整个修路史,完全是逆经济规律而行,无论是区外还是区内,从来都是先修通往贫困地区的道路,在车流量少的地方大量投资,导致成本收不回来,资金陷入恶性循环。
广西一次次错失发展的机会,鸡头和凤尾都没了。拿着勤劳的广西人民的钱,胡乱投资,就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大西南龙头。
如果能踏踏实实地认清自己的地缘优势和现状,何至于到今天。
从我2014年漂流珠江时写下的调研记录和这次了解的人群来看,本地人对广西的道路状况,也是诸多埋怨。
但他们更多地认为,是中央不管自治区,让他们自生自灭,而不是广西当政者的好高骛远导致了今日的困局。
“若想富,先修路”这个张贴在许多农村的标语,值得广西执政者好好想想。纳税人的钱不是用来投资口号的,而是要顺应经济规律,落到实处。
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羚羊:为什么我们见到的京族人,都能说标准的粤语?
老闪:京族人对比其他水上人(比如蜑家人)和陆地居民,他们的变通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他们500年前从越南涂山迁移而来,世代靠打鱼为生。现在的京族三岛-万尾、巫头和山心,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
但在500年前,这里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四面环海,多沙少土、淡水资源匮乏,连最能忍受恶劣环境的瑶族都不愿意留下来,更不用说汉族和壮族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京族祖先才有了一块落脚地。
囿于贫困和航海技术的落后,京族祖先只是靠浅海捕捞和滩涂作业为生。浅海捕捞也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而是全村人一起协作放网和拉网。
他们用的网眼非常密,超过120丈长的大网,在沙滩边缘区域的浅海捕捞。收网时,通常需要40-50人协作,分别站在网的两侧,像拔河一样,靠纯人力把网拉起来。
这种拉网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经过的时候,正是休渔期,无缘得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央视的《边疆行》记录片,里面有拉网画面。
▲远处浅滩上就是进行滩涂作业的渔民
至于滩涂作业,就是趁着退潮时间,在沙滩挖沙虫和采集贝类。这种我在广西沿海几乎每天见到,休渔期的渔民没事干,白天大部分会出来,通过滩涂作业赚点小钱。
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冲积,新的土地慢慢裸露出海面,京族祖先开始围海造田种植大米。
纯粹的海洋文化演变成了海洋农耕文化。京族人的食谱也因此多元化了许多,玉米、红薯和芋头开始搬上餐桌。鲶汁、风吹饼和京族米粉成为京族最有特的食物。
但是农耕的介入,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信仰。高度危险的海上作业,让他们对海神和水神极度崇拜和依赖。
在他们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哈亭里,供奉着镇海大王。每次出海前,都要在哈亭焚香祷告,祈求出海平安和渔获丰富。渔船上也供奉着海公和海婆的神位。
这种极度虔诚,根植在京族人对海洋的恐惧之上。这也是我沿途遇到的水上人,都对我非常友好的原因之一。他们真心钦佩那些敢于和海洋为伍的人。
京族人在镇海大王的保护下,艰难适应和改变着生存环境,他们学习多种方言,打鱼又种地,在中国北部湾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基,过上了比很多少数民族都要富裕的生活。
渔业
今年,是中国有史以来管理最严厉的休渔期。禁海期延长了一个月不说,渔政更是严格监督,防止渔民偷偷出海打鱼。
受此影响,广东的海鲜价格暴涨,但是广西的价格涨幅没那么夸张。我们为此特意询问了广西几个海鲜市场的摊主和几家海鲜餐厅的老板。
老闪:休渔期你们还有这么多海鲜卖,都是从哪里来的?
摊主:越南过来的,还有一些是本地渔民偷偷打的。
老闪:越南没有休渔期吗?
摊主:他们那么穷,休了就没饭吃了。中国以前也没有休渔期呀。
老闪:那这个时候从越南收鱼,对方会不会卖很贵,要偷偷收吧。
摊主:摆到台面那就是走私,不过大家心照不宣,收的不贵,不然哪能这么便宜卖给你们。
老闪:本地渔民偷偷打鱼,不怕渔政抓吗?
摊主:他们不出大船,都是用小船晚上出海打,不然渔政会抓。
我们又好奇地问了几位当地渔民。
老闪:现在休渔期,你们都不出海打鱼了,那越南人会不会越界来中国这边打鱼呢?
渔民:基本没有,他们船那么破,开不了这么远,一般都是我们跑去他们那边打,我们是大船。
老闪:那不会被抓吗?
渔民:自己小心着点呗,我们也是没办法,我们这边已经没多少鱼了,越南那边鱼多。
我们在码头,特意等到渔政下班,看看渔民的出海情况。傍晚六点半左右,码头突然响起巨大的轰鸣声,上百艘小渔船陆陆续续箭一般从码头飞越而出,场面非常壮观。
围观的本地人告诉我们,这些船会通宵钓鱿鱼,等到早上7点左右才会回来。现在正是鱿鱼的繁殖期,一条小渔船出去也会收获丰富。
但因为船体空间小,很多小船都不带打冰机,也没带冰,就将渔获扔到船上,早上靠岸后才冰冻上。因为天气炎热,所以渔获的保鲜并不是很好。这也是本地人在休渔期不怎么爱吃鱿鱼的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外,广西人的朴实也是禁渔期海鲜没有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
反观我们进入广东之后,海鲜市场和餐厅的价格成倍翻升,本来这在休渔期很正常,但是卖家往往欺负顾客没有常识,顺带将人工养殖的虾类和鱼类,还有不在禁止捕捞范围内的贝类,都以休渔期为理由大幅涨价,就显得有点不厚道了。
美食
我一直在想,我在广西觉得东西这么好吃,也许是跟它低廉的价格很有关系。当你毫无负担地品尝食物时,往往不自觉的会给食物加分。
如果价格昂贵,你的要求自然也会苛刻些。
3块钱一个的烤蚝,是我的最爱。炭火烤蚝好不好吃,关键在于火候、蒜蓉和蚝汁的多寡。
先说火候。在广西这里烤蚝,档主都会问你要烤几成熟。很多本地人都选五成,我都要求全熟。
不烤全熟,其实更好吃。但生蚝没有在非常严格的环境中储存和运输,厨工开蚝时,也没有进行任何清洁消毒,这样的蚝不烤熟,很容易引起腹泻。
而烤得过熟的话,长时间高温会让生蚝不断收缩,排出水分,让蚝肉变小。同时导致蚝肉变老变硬,口感很差。
所以蚝烤的时间不能太长。如何控制好火候,让蚝烤得刚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每个蚝的大小不一样,蚝壳的形状和厚度也不一样。放到炭火上烤的时候,蚝壳受热,传热的速度也不一样。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把每一个蚝,烤得火候刚刚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其次是蒜蓉。先从分量来说,广西沿海烤蚝用的都是湛江工艺,毕竟这里曾经属于湛江。
放蒜蓉的量在五分一左右,就是根据蚝肉的大小,按比例涂上蚝肉五分之一的蒜蓉。蒜蓉可以有效辟除腥味并吸收一定分量的蚝汁,让蒜蓉本身也鲜味可口。
如果蒜蓉少了,会留下些许腥味,投放过多,则会吸收过多的蚝汁,让烤熟的蚝汁液过少,口感变干。
关于蒜蓉的颗粒,大小以中等沙粒的大小为最好。这种大小的蒜蓉,吸收了蚝汁后,味道很鲜美,咬下去,脆脆的,跟软滑的蚝肉配合起来,堪称完美。
如果蒜蓉颗粒过大,有粗沙大小的话,在蚝被烤熟的时候,蒜蓉颗粒的心没能被彻底煮熟,吃的时候带辣味,并不符合南方人的口味。不过对于喜欢生吃蒜粒的北方人,这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而蒜蓉颗粒太细的话,在烤蚝的时候,会过度吸收蚝汁,让烤熟的蚝汁液过少口感变干枯。
这种细颗粒的蒜蓉,一般是蚝店老板图省事,用机器搅拌大蒜,让蒜蓉几乎成了浆状导致的。
但中沙大小的蒜蓉颗粒,暂时没有机器加工能做到,必须要厨师人手用刀加工,非常耗费时间,也非常考验师傅的刀工。
最后就是蚝汁了。烤蚝好不好吃,蚝汁的多少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蚝汁越多,吃起来就越鲜味可口。
蚝汁的主要成分,是蚝肉细胞里的液体,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人类舌头感知肉类鲜美主要来自氨基酸。
要保持烤熟的蚝多汁,首先烤蚝的时间要控制好,烧烤时间过长,蚝汁会被烤干。
其次,蚝壳分底壳和顶盖。底壳厚、深,形状像个水瓢,是蚝附着在礁石上的家。而顶盖平坦、薄,可以活动。
蚝打开顶盖,让海水从中间流过,从而获取水流中的养分。所以正确的烤蚝方法,是把蚝放在底壳上,让底壳的开口保持水平放置在炭火上烤,以防止蚝汁流失。
如果烧烤过程中,蚝壳放置得不平,蚝汁就很容易顺着蚝壳的边缘流失掉,这样的蚝不会好吃。
但是部分烤蚝店的老板为了方便,用蚝的顶盖盛装蚝肉烤,因为蚝壳顶盖相对于底壳要薄得多,在炭火上烧烤,传热速度快,烤蚝所耗费的时间比用底壳烤短得多。
但缺点就是,因为顶盖平坦,留不住烧烤中蚝肉渗透出来的蚝汁,导致口感大打折扣。
广西还有许多其他美食,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广西出名的海鸭
教育
我们在教育方面采样不多,也许说法并不客观。
主观上来看,广西渔民和其他行业的家庭比起来,对教育普遍不太重视,很多渔民家的孩子受教育程度不高。也许是因为他们在大自然中收获丰富,让他们对社会的依附感没那么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