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习性

1.形态特征

青蛙(黑斑蛙)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深绿色或者灰褐色。由于背部及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体侧大都有褶皱,生物学家将其定名为“黑斑侧褶蛙”,简称黑斑蛙。一般体长约7~10厘米,成蛙体重一般50~100克,雌蛙略大于雄蛙。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随处可见。

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

2.生活习性

(一)温度 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摄食与活动逐步减弱,直到钻入洞穴或池底淤泥中冬眠,次年早春温度回升时结束冬眠。水温超过32℃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温度超过35℃会导致青蛙陆续死亡。

(二)湿度 湿度是青蛙生存、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蛙类表面具有角质化的表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但不能满足蛙体对水分的需求,尤其是蛙类皮肤呼吸的必备条件就是皮肤湿润,干燥的皮肤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蛙类不能离开水。长期生活在干燥的空气中或者在阳光下暴晒过久,会造成成蛙的大量死亡。

(三)光照 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趋弱光,喜欢在向阳、有阴的草丛中栖息。光照对蛙体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均有促进作用。

(四)水质 青蛙养殖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溶氧不得低于3毫克/升。PH:青蛙要求水域PH为中性或偏微碱性,PH在7-8为宜。青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对盐度的忍耐很差,一般盐度不高于2。

3.青蛙食性

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它捕食蝗虫、稻螟虫、稻虫蝉、稻蝽象、蝼蛄、金龟子、蝶蛾、蜻蜓、甲虫等水稻害虫。青蛙往往选择昆虫聚集的安静浅水区开展捕食活动,或离水不远的陆地潜伏不动,一旦发现食物,突然跳起伸出富有黏液的舌捕获昆虫,几乎百发百中。

(二)场地建设

1.场址选择

青蛙喜欢安静、温暖、潮湿的环境,最好选择在平坦开阔、背风向阳、排管方便、土地保水的地方建造场地,类似梯田的地方也可以使用,但要求每一块地方都相对比较平整。

青蛙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比较方便的地方。养殖用水必须达到养鱼用水标准的。使用地下水来养殖青蛙的,一定要确保地下水可以用来养鱼方可使用,对矿物质超标的水,则最好不要使用。

如果洪水将蛙场淹没,即使不导致青蛙逃跑,也会使青蛙抢占陆地而挤压造成死亡。

青蛙场应与车辆较多的公路保持距离,虽然青蛙的听觉退化了,但对于像汽车经过这样比较剧烈的地面震动,震动惊扰往往会影响青蛙的生长速度,拉长养殖周期,增加养殖成本。

青蛙养殖场地还应该远离污染,一些具有重金属污染过的水源、地块不要选用,使用这样的场地繁殖青蛙,容易导致幼蛙畸形及蛙体颜色异常。

2.挖掘蛙池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回”字形高产池。所谓“回”字形池,就是单个蛙池四周的埂和池中的环形沟组成了“回”字内外的两个“口”。这就是蛙池的基本结构。该蛙池的基本规格为25×8米,每个口约200㎡,每亩场地大约可以挖建蛙池3口。

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

食台区宽1.5米左右,水沟宽1米,休息区宽2米,水沟深30-50厘米,长度因地制宜最好不超过25米。

池梗要比蛙池高30厘米左右,在蝌蚪饲养中后期需要扩大水面,实现全水面养殖,增大蝌蚪的活动区域。

挖掘青蛙养殖池时,要先将场地进行测量,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画出草图,按照画线开挖池沟和做池埂。场地不一定规整,有的是大小头、三角形等,只要我们基本按照这种池形来进行开挖就可以。

我们要力求将每一口蛙池做到比较平整,要尽量避免出现蛙池水沟一头高一头低的现象,因为这样的蛙池会导致一头的沟内的水已经满了,而另一头还没有水。

蛙池需要埋设进排水管,一般选择PVC管子,进水管一般选择直径75毫米,排水管略大,使用110毫米的直径,排水管需要带上弯头安装。进排水最好呈对角线安装。

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

3.附属设施

(一)内网

蛙池挖建完成后,需要沿蛙池四周埋设防逃网。防逃网使用7目以上的密眼网布,网布的宽度以选择1.2米的比较合适,埋入地下部分为30厘米,围网高度为80厘米左右,顶端做一个向内折的遮拦,这样即便有青蛙顺网爬到网顶,也能被顶端的遮拦挡住,从而有效的防止青蛙外逃,围网的支撑可以选角钢、螺纹钢、木棒等。

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_泥蛙养殖技术

(二)外网

为了防止场外的青蛙天敌的进入,以及青蛙的逃逸,一般都还需要在蛙池的外边在围上一道外网。外网使用网布、彩钢、石棉瓦等。

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_泥蛙养殖技术

(三)防鸟网及遮阳网

蛙池的上方需要拉设防鸟网,防鸟网最好使用网眼稍小的,除了防止敌害生物的进入还要避免一些小型鸟类进入蛙池偷吃饲料和惊扰蛙群。

当发现已经有少量蝌蚪已经变态成青蛙时,应及时在蛙池的中央搭上遮荫棚。遮荫棚一般使用小的竹竿或木条作为支架,上面拉盖遮阳网。为了防止风将遮阳网吹动惊扰青蛙,拉网时应将网的四周进行捆扎好,将边角进行收卷捆扎,避免网布随意垂吊。

4.食台

为了防止饲料散落和方便青蛙采食饲料,投喂青蛙需要采用专门的食台。食台大小一般为长1.5米,宽1米。食台四周采用2厘米×3厘米规格的小方木条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龙网做底部。一般框架用3厘米的气动射钉钉牢,尼龙网用气动马钉钉牢。

一亩地需要准备60-80个左右的食台。

蛙泥怎么使用_蛙泥养蛙_泥蛙养殖技术

(三)青蛙繁殖

1.种蛙选择

(一)来源与选择 用于繁殖的种蛙主要从养殖场购进,建议选择多年采用全饲料养殖的青蛙种。这种青蛙繁殖的后代可以直接采食配合饲料,更加适应人工养殖环境,蛙群的自相残杀现象较低、利于开展集约化高产养殖。

(二)外观形态 应选择体表光滑、皮肤富有粘液、生长快、活力强、体质强壮、无病无伤、发育良好,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种蛙。雌蛙要腹部膨大,柔软并富有弹性;雄蛙应选择咽喉部黑斑明显、婚姻垫发达的雄蛙。

(三)年龄与体重 青蛙的性成熟较快,一般体长8厘米左右、体重50克左右的雌蛙已达到性成熟,雄蛙体重40-克达到性成熟,即用于繁殖。用于繁殖的种蛙一般可以使用2-3年,在育种中为了加快更新换代,一般都只使用上年养殖的青蛙作为当年繁殖种蛙。

(四)雌雄鉴别和配比 雄蛙咽侧腹面有一对外声囊,雌蛙没有,是区别雌雄蛙最明显的标志。生殖季节雄蛙第一指基部有肿大而明显的婚垫,雌蛙没有,此二特征可以区别雌雄亲蛙。

2.种蛙培育

(一)种蛙的引进时间 从别的养殖场引进青蛙种蛙,必须安排在头年冬眠前引进。因为青蛙的繁殖习性是:开春雄蛙先出洞,通过不断鸣叫吸引雌蛙出洞。雌蛙出洞后即被雄蛙追逐、抱对产卵。所以想开春引进种蛙是很难操作的。在四川重庆地区,青蛙一般从10月份中旬左右就会陆续进洞冬眠。

(二)种蛙的放养 新建的青蛙养殖池,对于可能存在黄鳝、泥鳅、龙虾的池塘,则最好在投放种蛙之前,使用浓度较高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和杀除敌害。因为这些敌害不除,则可能出现伤害越冬冬眠种蛙和春季蛙卵的情况。蛙池消毒药性消失后,才能放养种蛙。种蛙放养前可以用2%的食盐水或100斤加菌必清2毫升进行浸泡10分钟,以清除种蛙提上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防止由种蛙带来的病害。

(三)生殖季节与产卵 在自然条件下,四川重庆地区春季温度上升较快且比较稳定,青蛙繁殖时期主要集中在3-4月,当气温、水温升高,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性成熟的雄雌青蛙便能自然抱对、产卵、受精、繁衍,最适温度为25-28℃。

(五)种蛙的饲料管理 较早引进种蛙的养殖者,若气温尚高,也可适当进行投喂。投喂种蛙的饲料最好和引种的养殖场保持一致,以免因临时换料引起种蛙不适应,投喂种蛙均是一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下午太阳落山时进行投喂。投喂量视采食效果而定,可先少量投喂,发现很快吃完再进行补充,做到半小时左右吃完不剩为宜,若有剩料,则应减少投喂量,并随着气温的降低减少投喂量。当发现已经有少部分青蛙进入泥土冬眠时,则可停止投喂。

3.产卵繁殖

青蛙无性交接器,属于体外受精,发情时有抱对习性。在自然 条件下,3-4月进入繁殖产卵旺盛时期,当水温上升到20-28℃是土青蛙的产卵盛期。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土青蛙一般不抱对、不产卵。通常是雄蛙早几天发情,开始鸣叫并追捉雌蛙,前后跟随,互相摩擦,最后雄蛙跳到雌蛙背上,用长有婚姻垫的前肢抱住雌蛙腋下,雄蛙腹部紧紧贴雌蛙背部,两泄殖孔互相靠近,进行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受精的卵胶膜膨胀后,卵粘连成片状。漂浮于水面黏附在水草上。

蛙泥养蛙_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怎么使用

4.采卵

青蛙产卵以后,受精卵不能久留在产卵池中,一般应在产卵以后2-3小时采卵。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可以在卵膜中转位,从而使受精卵的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黑色的卵块,这时采卵的适宜时间。

为了保证适时采卵,在产卵季节,要加强产卵池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卵块,避免遗漏。

采卵时要用剪刀剪断与卵块粘连的水草,切莫强拉硬扯,以免弄破卵膜,影响孵化。采下的卵块要迅速入池孵化。

5.蛙卵孵化

防止敌害,特别要严防蛇、鼠和其他蛙类进入孵化设施吞食受精卵。孵化期间要经常观察胚胎的发育状况,发现死卵要及时摘除,以免蔓延影响水质。蝌蚪孵化后,由于卵膜的溶解,会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水中氧气减少而且恶化水质,这时要灌入流水或换水。

刚孵化的蝌蚪,游泳能力差,常吸在孵化容器的壁上或水草上,要少搅动池水,以免影响蝌蚪的成活率。

(四)青蛙繁殖

1.放养准备

(1)、清塘消毒

蝌蚪放养前需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60-100公斤/亩。生石灰清塘的原理是通过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为强碱,其氢氧根离子在短时间能使池水的pH值提高到11以上,从而能迅速达到杀菌消毒和杀死敌害生物的目的。同时生石灰与水反应,变成碳酸钙,碳酸钙能使淤泥变的松软,改善底泥通气条件,加速底泥有机质分解,加上钙的置换作用,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池水变肥,能起到间接施肥的作用。

(2)、培育水质

蝌蚪开口料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主,可以在鱼药门市购买的鱼用生物肥来培肥水质,确保水质保持绿色具有一定的肥度。

2.蝌蚪放养

一般每亩投放8-12万尾,投放规格必须统一。

蛙泥怎么使用_蛙泥养蛙_泥蛙养殖技术

3.蝌蚪饲养

蝌蚪孵化3天后开始投食,此时饵料以豆浆为宜,喂养7天后适当加入少量人工饲料,当蝌蚪个体达到黄豆大小后,可以全部使用人工饲料喂养。投喂蝌蚪的人工配合饲料一般选择颗粒较小的特种育苗饲料即可。

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温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量,每天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分早晚两次投喂,早晨9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一,下午4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二。

4.水质管理

蝌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3-25℃,当水温超过32℃事蝌蚪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当水温升高到35℃时,出现极度衰弱状态,严重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死亡;38℃时造成大批死亡,当水温降到8℃时,蝌蚪极少摄食,停止生长。因此早春应该灌溉浅水,以利升温;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或搭荫棚。必要时可临时采用加注水温较低的外河水。一般水温应控制在32℃以下。

蝌蚪宜肥水饲养,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水质变坏时可以进行换水。

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养蛙_蛙泥怎么使用

5.变态管理

蝌蚪在前肢长出后,尾部收缩时,呼吸作用也因腮的退化而靠肺来进行,所以不能长期潜入水中,因此,除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外,还要把池中水位控制到食台区边缘。

春季投放入池的青蛙蝌蚪,一般经过约45天的养殖,蝌蚪即可开始进入变态阶段。蝌蚪进入变态期后,由原来的完全水生活过度到水陆两栖生活。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这时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其行动不方便,此阶段的蝌蚪不再吃食,而依靠尾部作为营养来源,所以无需投喂饲料。

泥蛙养殖技术_蛙泥怎么使用_蛙泥养蛙

(五)成蛙管理

1.杂草管理

蛙池内:如果杂草丛生,刚变态的幼蛙就会躲藏在杂草中,投喂的饲料很难及时被青蛙发现和采食。因此,幼蛙池除了蛙池中央的休息区可以保持部分杂草外,四周的投食区是不能有杂草存在的。养殖者应该在蝌蚪养殖期间就做好蛙池四周杂草的拔除工作,此时杂草较少,清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蛙池外:如果杂草丛生,容易给蛇、鼠等敌害提供藏身之处。为了便于发现敌害,养殖者需要对蛙池外的杂草也进行控制。蛙池外的杂草一般使用除草剂进行杀灭。除草剂主要使用毒性较低的草甘膦。喷药应选择晴朗无风天进行,尽量避免将药液喷洒到蛙池内。

2.遮阴管理

当发现已经有少量蝌蚪已经变态成青蛙时,此时应及时在蛙池的中央搭上遮荫棚。遮荫棚一般使用小的竹竿或木条作为支架,上面拉盖遮阳网。为了防止风将遮阳网吹动惊扰青蛙,拉网时应将网的四周进行捆扎好,将边角进行收卷捆扎,避免网布随意垂吊。

3.投喂管理

发现有部分幼蛙上岸后,应及时在蛙池的角落摆放食台,并少量投料。食台上要保证24小时有饲料。当上岸幼蛙逐步增多时,应及时增加食台和投喂饲料。投喂幼蛙一般选用颗粒较小的饲料,当幼蛙逐渐长大,可以更换为颗粒稍大的饲料。

幼蛙体质比较脆弱,惧怕日晒和高温干燥。将青蛙幼蛙放在高温干燥空气中暴晒0.5小时就会致死。因此,在幼蛙刚上岸的头两天,中午烈日时应对滞留食台的幼蛙进行驱赶,以免引起死亡。

4.食台管理

青蛙食台投料后,遇上下雨,往往会导致残余食台的饵料出现霉变结块。养殖者应及时对残余饵料进行清理,污染严重的,可将食台进行冲洗,然后放到太阳下暴晒。

5.越冬管理

蛙类是冷血变温动物,当外界环境温度降到10℃以下,蛙类体温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直到进入冬眠期,青蛙冬眠前要做好蛙池管理,保证蛙池中长期有水,使种蛙冬眠洞穴位于较高位置,防止洞穴被水淹,影响冬眠质量,降低冬眠期的死亡。青蛙属于本地野生品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强,冬眠期会自行打洞冬眠,无需人为干涉。

(六)疾病防治

1.气泡病

(1)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过多便会引发气泡病。

(2)症状: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壁肠充血。

(3)防治措施: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物盐进行缓解病情,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左右。

2.肠炎

(1)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过多便会引发气泡病。

(2)症状: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壁肠充血。

(3)防治措施: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物盐进行缓解病情,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左右。

3.水霉病

(1)病因: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

(2)症状: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里,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成蛙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的皮肤、肌肉溃烂。

(3)防治措施: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低温季节(水温低于20℃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捕捉和转运种蛙及蝌蚪)。一旦发病,可以按 每立方米使用霉平2-3克和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对水霉病具有一定抑制和治疗作用。

4.腐皮病、烂嘴病

(1)病因:多因皮肤有外伤,感染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等),进而导致皮肤发炎,溃烂。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充足也会引发此病。

(2)症状:发病早期,病蛙皮肤局部充血、发炎,有时仅嘴尖前部溃烂而身体皮肤完好,严重时全露出鼻骨。病蛙行动迟缓,精神不振,停止取食,体表多出溃烂。

(3)防治措施:在饵料中适量增加多维,以减少皮肤溃疡。将病蛙分离,用脱脂棉蘸浓度为10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擦涂患处,每天2次,连续3天。在饵料中加肤美/饲料发酵伴侣/三黄散,每公斤饵料加1-2克,连续投喂3天。每天1次,并用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5克/立方米水),每天1次,连续3天。

5.红腿病

(1)病因: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菌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染快,死亡率高。

(2)症状:发病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剖检以后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3)防治措施: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

治疗方法:在池水中按每立方米使用菌必清2毫升和戊二醛2毫升进行交替泼洒(每天一种),连用3-5天。同时拌料内服三黄散,每公斤料拌加2-3克,连续投喂3-5天。

6.脑膜炎

(1)病因: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该病比较少见,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2)症状:病体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3)防治措施:引种时严重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发病后可用蛋氨酸碘药浴,同时用50%菌毒清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

7.蚂蝗(水蛭)感染

在些土青蛙养殖场发生蛭害,严重时,一只青蛙的身上叮咬着十几只蚂蟥。蚂蟥咬吸时会分泌具有麻醉和抗凝血作用的毒素,由于土青蛙本身的血浆就很少,只有1-2滴,所以蚂蟥因吸食不饱而长期吸附于患处直至蛙死亡,甚至使整个养殖场的土青蛙全军覆没。

防治措施:蛙池放蛙前两天杀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