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工厂化楼房养出的南美白对虾,成活率高、肉质鲜美,十分走俏。”福建省莆田市禾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昌笑着介绍,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让每年养殖从1—2季变为3—5季,产量翻番。

u=4002027858,646525793&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笔者驱车驶入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眼前的联排海景房居然是鱼虾养殖基地。“大楼所有养殖用水每日都在重复自洁,先由微滤机将鱼虾的残饵粪便拦截分离,然后进入蛋白分离器混合臭氧消毒,最后将清洁的水体向上层层输送,整个过程中水的消耗基本忽略不计。”陈正昌说,“目前一栋楼仅配一名工人,负责查看机器、清洁水池、投放饵料等日常工作。”

陈正昌的父亲早年从事建筑业,同时又是当地水产养殖大户,探路“楼房养虾”他们快人一步。这座养殖基地于去年底正式落成,每栋大楼投资约为700万元、占地面积432平方米,养殖水体共计1.26万立方米。每栋楼里的养殖品种各不相同,有南美白对虾、九节虾、金刚虾、石斑鱼、鲷鱼等,均是营养价值高、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海产。

“‘楼房养虾’,不惧天灾,且品质稳定、产量高。这种新型高密度养殖方式,既环保又高效。”莆田市水技站站长张健表示,该模式养殖密度可提高到常规池塘养殖的10倍以上,减少80%用地面积、95%养殖用水,单位产量耗电量减少40%以上,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厂房顶楼的培养池中,大片金藻、小球藻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增加池水溶氧量的同时,又对残留的鱼虾排泄物进行二次吸收,提升水质。不仅如此,这些微藻类作为天然饵料,在水循环系统中,由楼顶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层养殖池内,为鱼虾“加餐”。

养鱼先养水,水质是关键。张健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中饲料残饵、排泄物多,易造成水体理化因子不稳定,从而滋生有害病菌。楼房内采用循环水技术,水质反复滤洁,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可控,能够有效防止鱼类寄生虫病、对虾弧菌病等,因而用药量较常规养殖方式减少90%以上。

南美白对虾通常一年可养殖1—2季。但在禾于的基地里,南美白对虾一年可培育3—5季。周期缩短,意味着产量翻番。据了解,该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基地投用后,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可达500吨,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创造利润1000多万元。

“当前国内市场的对虾需求量逐年上升,同时,受传统模式粗放、鱼虾病害频发、土地资源制约等因素影响,发展工厂化养虾新模式势在必行。这一模式具有高效、可控、绿色等优势,前景良好,值得推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表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