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见习记者 杨海慧 记者 李代姣)“原先,靠种地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现在有了‘天路’,家里的农产品有了市场,我们还可以办一些农家院,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好多。村里的百姓想都想不到能通这样一条好路。”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井陉县,于家村老党员于福堂高兴地告诉记者。
井陉“天路”。杨海慧 摄
镶嵌在巍巍太行群山间的“天路”,宛如飘动的玉带,将井陉县秀林镇、于家乡、天长镇、南障城镇的24个传统古村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带三舍串九景”的宏大格局。自去年国庆节开通以来,井陉“天路”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游客自驾来这里观光。
曾经由于地处深山区,长期的交通闭塞,一项项非遗文化只能“藏在深山无人识”,好山好水好景色没能给村民换来好收益,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天路”开通后,当地巨大的旅游潜力得以激活、释放,沿线农家乐由过去的10多家一下子猛增至近百家。大梁江村今年举办的首届民间艺术节7天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总和;南张井中断多年的国家级非遗“老虎火”重新“绽放”,单日接待游客近3万人……
大梁江村貌。 杨海慧 摄
大梁江村貌。 杨海慧 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全长43.1公里的国家山区二级公路标准的乡村公路,是在井陉县处于经济下行、环保重压、转型阵痛和“7·19”特大洪灾洗礼的特殊时期开工建设的,完全依靠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建成的。 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工人自己上,缺少设备自己找,不会技术干中学。为了规划合理的线路,县主要领导先后5次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反复优化设计方案。乡村干部把办公桌搬到工地,白天一线指挥,晚上入户做群众工作,半夜回单位总结经验。修路一开始,南张井村党支部书记尹国红就把自己的工程设备开上了工地,几个月下来仅加油费就欠了40多万元。南障城镇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不仅把自家企业的4部挖掘机和2辆铲车全部调到了工地,还以个人名义向其他企业借了2辆挖掘机,开工至今,仅加油费就垫进去100多万元。
在“天路”背后有这样一连串数字:全长43.1公里的“天路”,共改渠2710米、架桥3座、迁坟141座、移植树木16.6万余棵、挖运土石118万余立方米,从决策上马到竣工通车,前后仅用22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井陉速度”!预计9.3亿元的工程造价,实际仅花了2.1亿元,其中县财政补贴1.6亿元,乡村自筹和群众捐款2000余万元,企业主免费提供机械车辆、群众出义务工等折价3000余万元……
陶瓷水镇。杨海慧 摄
如今,井陉“天路”建设还在继续。在良河西至南障城镇,一条全长17.3公里的公路正在修建。在井陉,“天路精神”也在延续。今年井陉县将承办第五届石家庄市旅发大会,陶瓷水镇博物馆项目建设是旅发大会的重点工程,秀林镇仅用2周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征地60多亩、迁坟50多座的攻坚任务。
一条公路,连接的是村与村的交流,打通的是山里与山外的通道,带来的是致富的希望。如今的井陉古村落片区,到处都是忙着创业致富的人们,到处都是勃勃的生机,旅游环路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大通道,绿水青山正一步步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