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苹果,天下口福。
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气候凉爽干燥、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生长。当地苹果素有 “中华名果” “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等美誉。截至目前,白水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55万余亩,年均产量达到60万吨。
如何让特色产业品牌效应赋能乡村振兴?白水县将有效衔接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底线,围绕建设全国苹果全产业链典型县,通过培优苗木供应链、提升种植生产链、优化加工流通链等“全链条”机制,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全力补齐产业链短板,着力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一、育苗新技术:勃发产业“新”活力
国庆前夕,白水县公路边、沟畔旁,到处是一片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在位于林皋镇的白水县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0余亩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前的准备工作。
今年8月,白水苹果再次迎来大丰收。图为果农刚刚采摘的苹果。
“我们示范园75%以上的品种都是瑞阳和瑞雪,还有瑞香红、爱妃等其它几个新品种,特别受市场欢迎,专供上海果行,都是订单式销售,效益比富士等老品种高出好几倍!”说起新品种带来的高收益,公司负责人焦锋语气中颇有些自豪,他说,“这几年示范园都是试验站的专家在手把手指导,从选择品种到种植、从田间管理到采摘,专家‘保姆式’全程参与,‘一条龙’全面服务,有这些技术专家在,发展苹果产业心里踏实。”
焦锋口中提到的“试验站”,是白水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创建的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试验站从苹果新品种选育、果树种植到田间管理,以“首席专家+企业+果农”技术服务的“连体模式”为苹果提供从“生”到“长”到“摘”的“全过程跟踪式”技术服务。
今年50岁的果农王宏民是城关镇南桥村方里组村民。苹果曾让他“舒舒坦坦过了好多年”,也曾让他“伤透了脑筋”。20多年前,他靠家里的10亩苹果园收益盖了房、成了家,还买了摩托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果树变“老”了,果品差、产量低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他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成效不大,王宏民渐渐也对种植苹果失去了信心。2013年,他干脆把苹果园丢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自己选择去南方打工。
2017年开春不久,老父亲打电话告诉王宏民,村干部动员村民种植一种叫“瑞雪”的苹果新品种。对苹果有着特殊情感的王宏民顿时来了兴趣,“先试种五亩地,看看是个啥情况。”王宏民对父亲说。
“这些苹果树就是我们果农的‘摇钱树’。”在自家的果园里,王宏民看着挂满枝头的苹果,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一亩地至少产6000斤左右苹果,每亩地能赚6万多块钱”。从2018开始,王宏民不再出门打工,而是在家专心侍弄这些能给他带来丰厚收入的“金果果”。
在白水县,像王宏民一样“尝”到新品种苹果甜头的果农一年比一年多。
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说,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开展科研攻关20余项,选育出秦阳、金世纪等9个苹果新品种。今年7月4日,瑞香苹果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瑞香红”国审证书。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苗木成为市场的“新宠”,“苹果种三瑞,效益翻两倍”已成如今当地果农口口相传的“流行语”。
据了解,白水县“三瑞”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业突破,不仅为白水苹果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力量。
二、种植新模式:成就致富“金”果果
白水县林皋镇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是众多果农眼中大名鼎鼎的“苹果种植明星”。因为苹果种得好,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评出的“育苗能手”,是白水县现代创新研究院评出的“务果状元”,还是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评选认定的“高级职业农民”。
“来,尝尝!我们的苹果不愁卖,大果10元一个,一棵树赚600块钱没问题。”苹果为林秋芳带来的不只是荣誉,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30多亩苹果,一亩能卖4万块钱,总共卖了120多万块钱。尤其是我们家现在主要推广种植的瑞阳、瑞雪,每斤的价钱比普通苹果高出3块多,让我们的收入噌噌地往上涨呢!” 林秋芳说。
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曾先后被省、市、县农业和果业等相关部门评为矮化苗木繁育集体、省级示范农场、科技创新超越发展优秀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合作社坚持以苹果示范园建设为切入点,以推广瑞阳、瑞雪、瑞香红等苹果新优品种为方向,新建新优品种选育园50亩、示范园300亩,推广瑞阳、瑞雪苹果新优品种2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区栽植新优品种20000余亩。同时,合作社大力推进果园机械化种植,实现了果树施肥、浇水、采摘全机械化。
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在白水可不是“独苗”一棵。
近年来,白水县先后涌现出了新农田农业科技公司、美好家园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上百家新型农村苹果产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采用“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机制运行,全面带动白水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形成了以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白水模式”。
“大门大户”苹果种植“钱”景无限,那些缺劳力、缺技术、果园小的“小门小户”该怎么办?
林皋镇许道村村民谢田科,儿子在城里上班,老两口到了腿脚不利索的年龄,如何侍弄家里的7亩苹果园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三年前,在村干部的提议下,他把果园委托给苹果托管企业代管。
“不操心,不劳神,一年下来,每亩地能多赚1000多块钱。”谢田科谈起当“甩手掌柜”的感受,心里美滋滋的,一个劲地说果园托管这个办法好。
白水县创新果园管理新模式,推广“全托管、半托管、反托管”果园托管模式。引导1.1万户老果园、零散果园的果农加入“果园托管大家庭”,解决了个别种植户缺劳力、缺技术、果园小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县果园托管企业已达到10余家,托管果园10万亩,亩均增收1000余元,果农年增收近30%。白水“果园托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据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双平介绍,2021年,全县苹果一产产值33亿元,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54%。
三、销售新路子:让白水苹果“飞”向世界
在白水县城人民路南段的中通快递网点门口,快递员王军旗正往货运车上搬运苹果,“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白水苹果经我们的手‘飞’向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每天发货2000公斤。”王军旗说。
通过网络接单,利用快递发货,放在十年前,在雷牙镇大雷村村民刘建勤看来,“这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前些年,我们果农都是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多少钱一斤,由人家定,咱说了不算。”刘建勤说,如今采取的线上销售方式,让“我的苹果我做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以前存在的果农丰产不增收、果贱伤农的现象一去不返了。
告别传统的等客上门,优先选择电商销售,是如今众多白水果农与果企的共同选择。
“80多个协会会员中,年收益最高的达300多万元。而且,越来越多的白水青年返乡,投入到家乡苹果和农副产品的种植销售中。”白水苹果电商直播协会会长刘博鹏说,截至目前,白水企业和个体从业者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近2000家,仅2021年电商交易额就达到13亿元。
白水县锚定“卖全球”的思路,在推进品牌建设、品牌推广的同时,通过实施线上“十百千”、线下“百千万”畅销工程等举措,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双模式”销售链条,不仅站稳了主要销售区广东、云南、福建3省的苹果市场,并且还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让白水苹果“飞”向全世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是白水苹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说,“只有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实现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才能保证果品的质量稳定,才能保障万千果农的切身利益。”
以品牌的影响力促升产品的销售力。白水县牢固树立品牌营销思维,为白水苹果邀约知名影星作为代言人,借助名人效应提升白水苹果品牌效应。依托苹果特色产业和境内旅游资源,策划包装农业观光和生态康养旅游线路,从而形成集休闲、体验、采摘、娱乐、科技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新业态,让白水苹果不仅有“吃头”,更有“看头”。延伸苹果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鲜果、果汁、苹果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延伸销售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截至目前,白水苹果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10亿元以上。
下一步,白水县将按照把“白水苹果”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的思路,持续推进“区域、产品、企业”三位一体品牌建设战略,做大做强苹果首位产业,推动白水苹果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让苹果产业惠及千家万户,成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