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
海南日报继续推出“蓬勃兴起看海南
——海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建设纪实”特别报道
全方位展示海南奋力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
生动实践及精神状态
今天聚焦5年来
海南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将生态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023年4月7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4/13版版面图
关键词:绿色发展
青山不改色 绿韵染天涯
一块砖,也能成为“发电载体”。
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引入光伏科技,以一块块光伏组件产品为酒店、新闻中心、停车场等建筑披上“新外衣”,源源不断地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绿电”供应,让这座小岛朝绿色低碳方向拔节生长。
一次另辟蹊径的尝试,能让动物安全地“过马路”。
近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项目的“蛙行道”实现主体结构完工,成为该公路首条专门给两栖动物通行的生态通道。
一处深山里的国家公园,顺利领到“户口本”。
不久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3个重要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实现登簿,作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户口本”的自然资源登记簿首次亮相。
每一则生态故事,共同书写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答卷。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海南牢记嘱托,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持续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游客在海南尖峰岭看日出。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01
生态优先
强化自贸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障
从雨林到湿地,从海草床到珊瑚礁,从山川到海洋,海南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如何守住这一宝贵财富?
破题、解题,加压奋进,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我省保持力度持续开拓——
守住底线。这个底线是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包括PM2.5在内的5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PM2.5年均浓度达到12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啃“硬骨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清零、第二轮到期完成率100%,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100%。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实现“零填埋”。
抓标志性工程。海南聚焦优势所能和国家所需,生成6项标志性工程。由最初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等4项标志性工程,到“六水共治”,再到“双碳”方面的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持续滚动打造。
绿水青山,珍藏宝贵记忆。5年前,海南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
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遵循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的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统筹,以上率下,带领各级各部门不断开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强化自贸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障,以实际行动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
翻开今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大”文件中有不少“细”安排:新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保持全国领先,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出台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大事要事,必作于细。
一项项工程项目“大”手笔中,不乏生态“微”场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项目儋州段施工时,为给一棵百年古树让路,项目调整施工方案,多花了50多万元,将原来的直路改为从树两侧绕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主题,写在一则则生态“小”故事中:环岛旅游公路为红树林让路、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优先、雨林深处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近岸白化珊瑚重现斑斓、西部荒漠绿进沙退生机盎然……
致广大而尽精微。
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要保持全国一流,但仅有这个一流还不够,海南的生态环保工作也要争创全国一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我省明确“两个一流”的目标。
锚定、追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海南,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也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表率。
五指山主峰出现帽状云。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02
久久为功
心怀“国之大者”守护好生态环境
“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其中如是提到。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生态环境保护设专章,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大事记上烙印下深刻的刻度——这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历史的远见格局。
雨林桫椤,亿万年来见证气候变化;江河湖水,跨山入海流淌奔腾;海南长臂猿“家族”,展现物种之间紧密相依的故事。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打基础、利长远之事,需要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从这一维度出发,来理解时间,那就不是以日、月为计,而是以年、十年为计,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海南以纵深眼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近年来,一系列密集制定、修订的生态领域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措施,将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章写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足以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性。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各级干部必须了然于胸的“国之大者”。
大者,呼唤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我省发布全国首个国家公园GEP核算成果,13个“两山”转化项目先行先试,赤田水库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8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制度创新成果推广清单。
生态文明领域创新频现“新亮点”:起草并推动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规定》,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作出规范;挂牌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实现全省蓝碳首单交易。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度”:一批标志性工程“重头戏”落地,既发挥其牵引、示范作用,更彰显海南特色与优势。当前,六大领域,各项标志性工程,“进度”正持续更新——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跻身首批5个国家公园行列,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一张网”;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达81.6%。装配式建筑面积连续四年翻番;“六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4.9%。
而作为标志性工程之一,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备受瞩目,目前其一期工程16个项目已建设完成,预计可实现减碳(含抵消措施)9055.8吨/年,减碳量达到示范区现状碳排放量的67.4%,年供应清洁电力1510万千瓦时;其余项目将于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完成,建成之后将达到零碳运行的设计目标。
新、新、新!
建设海南贸易港,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推动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持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长臂猿采食木棉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03
聚焦未来
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哗啦啦……”三亚市民陈霞拧开家中水龙头,晶莹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清澈水流,从赤田水库而来。这座位于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水库,是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占三亚市城市饮用水总供水量约50%,撑起“半壁江山”。
保亭在赤田水库的上游,三亚在下游,两个相邻市县以水“相约”、河同水密。当前,我省顺利完成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33项重点工作和项目,既稳定改善流域水质,又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打开“新模式”。
不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将“山水经”转换为“致富经”,是对未来的最好描绘。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当地牙扩、青松等5个村350户农户共860多亩零散土地被整合收储至“两山平台”,再通过“企业+村民”的联动方式,合力推动扩大山兰稻产业规模。
这一改变,可为当地村民带来每年近54万元固定收入,以及更多就业务工机会。
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白沙去年4月起正式启动“两山平台”试点工作。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碎片化的资源被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最终实现生态变现。
何以为子孙万代计?如何为长远发展谋?答案在实践中愈加清晰。
在重点园区内,环保、节能、低碳是招商引资的“门槛”,也是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标配”。
在产业项目选择上,我省谋划和推动一批像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全生物降解上游产业这样带动性强、可持续性好、综合效益高的高质量项目,以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让产业发展的底色更“绿”。
在绿色转型上,《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部分重点领域专项方案印发,“1+N”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与城乡建设四大领域节能降碳。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提升至70.6%。
在推动“两山”转化方面,我省探索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进决策、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形成应用范例;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和探索实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统筹实施流域补偿和环境治理,培育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去和未来在此交汇。
微镜头
护林员巡护海南鹦哥岭——
静谧雨林 万物和鸣
4月,海南鹦哥岭腹地,草木葱茏。5日一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南开管理站护林员符惠全一行三人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
绕过成片的荆棘,不时拽着藤条踩着湿滑的岩壁一路走向海拔更高的区域,众人手机里装置的GPS系统,也悄然记录着一条条巡护轨迹。
一声声悦耳的鸟啼声,以及脆亮的蛙鼓声不时传来,让这座广袤的雨林尽显生机活力。
“这是白头鹎、白额燕尾,都是留鸟,这两个月是它们筑巢繁殖的季节,每窝能产下3至5枚鸟蛋,但筑巢安家又各有特点。”一路上,符惠全端着望远镜不时“搜索”。
白头鹎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鸟类,它喜好把巢穴安在树梢间及灌木丛里。如穿一袭黑色燕尾服的白额燕尾更习惯于在山涧溪流沿岸的岩石缝隙间筑巢,这样既隐蔽又安全。而常年活跃在鹦哥岭的蓝须夜蜂虎、三趾翠鸟则是在断坡处“挖洞”筑巢。
近日,护林员巡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符惠全说,在与护林员相对近距离安静地“对视”时,或许是已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不少鸟儿并未受惊扰飞走。
据统计,在鹦哥岭片区已记录到的250种鸟类中,其中留鸟为146种,候鸟为104种,在生态科研人员及护林员的努力下,已出版了《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科普读物。
静谧雨林中,活跃的不仅有鸟类。春光明媚,天气回暖,在雨林溪流边及水潭里,海南湍蛙等已开始产卵了。
“与鸟类每窝只有几枚鸟蛋相比,蛙类每回产卵的数量几乎是鸟类的十倍甚至更多。”符惠全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北部湾棱皮树蛙、泛树蛙等更乐意在积水的树洞或季节性水潭里产卵,这样才尽可能地防止被“天敌”吃掉,“在历经过艰险曲折后,当一只只小蝌蚪成长为小青蛙时,‘山林万籁俱寂,唯有蛙声如雨’。”
与符惠全喜欢观察动物不一样,护林员符明开更喜好留心记录这片雨林的植物。
“伯乐不常有,但在鹦哥岭就能找得到。”符明开打趣地介绍,伯乐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和残遗种,也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目前,他已基本摸清了鹦哥岭中30多株伯乐树的具体区域,并持续更新相关记录情况。
“鹦哥岭里生长着不少野生古茶树,有些树龄估计近百年了,树干比成年人的大腿还粗。”接连几场春雨后,古茶树汲取雨露,又在树梢间吐露嫩芽,符明开见此,欢喜不已地接连拍下几组照片。
让护林员欣慰的是,即便是有些古茶树毗邻着当地居民的经济林,但村民始终牢记生态保护这根弦,从未砍伐或破坏。
各方的共同守护,让雨林草木日益生机盎然,也让飞鸟走兽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
六大标志性工程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跻身首批5个国家公园行列,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截至2022年8月,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增加到6群37只
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
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4%、清洁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10.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禁塑”
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禁塑”,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达81.6%
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面积在连续四年翻番的基础上,去年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超60%
“六水共治”
“六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对水环境、水生态实行治理和修复,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4.9%
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
博鳌零碳示范区一期工程16个项目已建设完成,预计可实现减碳(含抵消措施)9055.8吨/年,年供应清洁电力1510万千瓦时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草坪上的花朵风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