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勐主村通过17亩巨菌草基地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6万余元。”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碧安乡勐主村党总支书记罗晓明身后,两人多高的巨菌草茁壮生长,连绵的绿色既是产业发展的希望,也是绿美乡村画卷的风景。
用好资源 种好“一棵草”
巨菌草是高产优质的菌草之一,除了是饲料外,还可作为菌料栽培多种食用菌、药用菌,同时还是水土保持的优良草种。
碧安乡党委书记谌子兵介绍,为贯彻落实省、市、县部署安排,碧安乡党委政府围绕《普洱市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本着“要养牛,先种草”的理念,于2021年引进巨菌草种植,通过“党组织+村集体+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由乡党委政府出资采购巨菌草草种300亩,发放到19个村(社区)。同时,结合巨菌草不择土地、生长快等特点,充分利用边角地、零星地、闲置地种植巨菌草200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900余万元,对比传统甘蔗产业每亩2000元的产值,巨菌草亩产值约为5000元,种植效益更高,巨菌草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草”。
从试种到扩大种植,勐主村“两委”积极发挥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找方法找路子,并把草种发放给3个村民小组来发展集体经济,为群众养牛提供充足的饲草保障。“巨菌草每年可以收割3到4茬,亩产量在5至6吨,每吨的种植收益在200元左右。”罗晓明说,“我们通过出售巨菌草草种和提供养牛场饲草来获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的收益都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扩大草种基地面积,为全村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再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碧安乡还创新发展巨菌草进林、巨菌草护路的新模式。”谌子兵介绍,巨菌草进林就是在不破坏林木的前提下,利用坡度较小、林木密度较小的林地,实施巨菌草林下种植,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有助于林木生长及林地水土保持,截至目前,已示范种植10亩。巨菌草护路就是结合绿美乡村、绿美交通建设,在乡村、村组道路边种植巨菌草,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有利于道路坍塌防护和交通安全防护,截至目前,已示范种植20公里约40亩。
谋划发展 种出“一条链”
内培支柱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外引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碧安乡走出了一条“巨菌草种植+肉牛养殖”循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碧安乡以巨菌草种植产业助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途径保障群众增收。“为打造巨菌草循环产业链,碧安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富安社区新建青干饲料厂,形成日入料100吨、出料25吨以上的自动化饲料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可为群众增加收入500余万元。”谌子兵说。
快速壮大的巨菌草产业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在种好草的基础上,碧安乡党委政府积极引进云岭牛、西门塔尔牛等新牛种,通过村集体示范养殖140余头,带动全乡肉牛养殖4500余头,推动肉牛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我们村集体种了30多亩巨菌草,我自己也种了6亩。巨菌草生存能力强、不挑地、存活率高,种植比较简单,田边地角等不适合种粮食的土地都可以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碧安乡上寨村八组巨菌草种植户廖国荣说:“我们村大概有100户农户养了牛,每户种5至6亩巨菌草就能保障自己家的饲草供应。”
据介绍,目前,碧安乡建成120亩巨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基地,12个村建成不少于10亩的种草基地,共有161户农户参与种植,种植10亩以上大户达49户。谌子兵说,“碧安乡将坚持‘种好一棵草,养好一头牛’的理念,以肉牛养殖为核心,延伸巨菌草循环产业链条,分类使用土地资源,利用边角地、零星地、闲置地种植巨菌草,通过‘集体+企业’的方式组建‘小小收割队’,培育巨菌草收割或精深加工的产业工人,增加群众劳务收入,实现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群众收入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