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眼下这个季节,最红火的是什么?当然是火辣辣的小龙虾!
进入6月以来,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一派繁忙:今年第一茬小龙虾刚刚端上餐桌,插秧机已井然有序地播下优质9108水稻秧苗,而村民们也没闲着,马不停蹄地将第二茬虾苗投放到稻田水沟中……
黄花塘镇副镇长卢玉华笑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可以收获1000斤绿色粳稻,500斤小龙虾,净收入至少也有6000元,全镇仅剩的700多个贫困户今年可以全部脱贫。
三年前还欠有5000多万外债的贫困镇,如今可支配资金达2亿多元,丑小鸭变凤凰的秘诀就是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实施的“点穴式”精准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把问号拉直
黄花塘镇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曾驻扎在这里达2年8个月之久。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成为革命老区发展的羁绊。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旧日黄花塘镇农业情况的真实写照,“一季麦子一季稻”的传统耕作模式造成农田效益低迷。如何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碰撞出发展的火花?
2016年7月,黄花塘被确定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江苏省农科院率先开展调研与帮扶工作,通过输送人才、配备项目、搭建平台等创新手段形式,打通增收“堵点”,唤醒产业活力。
江苏省农科院首先从编制“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开始,把问号拉直。
“由于龙虾是盱眙特色支柱产业,我们因镇制宜,在现有的水稻田上精准实策,实行稻虾共作。”李德新研究员介绍说。
留美归来的沈新莲研究员,2015年来到盱眙挂职副县长。非水产专业的沈新莲白天下地观察,晚上翻阅书籍,国内资料不足,她就翻阅国外书籍。
很快,黄花塘镇五星村的稻田边开挖出了1米宽的水沟。当年“稻虾共作”试验就获得成功。不到一年,“稻虾共作”在盱眙铺开3万多亩。
科研助力稻虾产业风生水起
今年春季,把小龙虾产业做到全国闻名的湖北省,专门派出专家赶来学习。原来,黄花塘镇凭借着江苏省农科院首创的“一稻三虾”高产种养殖技术,一举夺得2018年全国稻渔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冠军,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标杆。
2017年,江苏省农科院成立了“黄花塘革命老区博士服务工作站”,以全院专家团队为支撑,为革命老区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专家团队里,就包括与小龙虾打了21年交道的张家宏研究员。他为黄花塘镇带去了自己钻研多年的独创成果——“一稻三虾”种养模式,它在传统“稻虾共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期成虾和一季虾苗,实实在在提高了老乡们的收成,堪称稻田养虾3.0版。
针对田间工程不配套、水草种植不合理、虾病蔓延发生快等生产户头疼的难题,张家宏通过潜心研究,提出了“三大、两水、两网”“一挺一浮一沉”三层草等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我们还自主研发了稻田养虾专用肥和专用饲料,解决了稻和虾的绿色营养问题。”张家宏介绍。
正是得益于这些绿色种养和绿色防控手段,被小龙虾“亲吻”过的水稻,米质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卖出了每斤四五十元的高价。曾经作为小龙虾养殖副产品的水稻逐渐崛起,“龙虾米”“稻虾米”走俏市场,真正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高产高效的目标。
藏粮于技革命老区产业兴旺
今天,黄花塘镇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铺展,因农业凋敝带来的困苦贫寒,正被产业兴旺的强劲势头取而代之。
目前,黄花塘镇的稻虾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稻田养虾面积已达到了8万亩,产值约3.3亿元。
在黄花塘镇绿化村,年逾花甲的曹树科和老伴都患病严重,日子过得十分清贫。2018年,他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承包了2亩土地,搞起“虾菇共生”,一年下来合计利润有12000元左右,高高兴兴地脱了贫。
在黄花塘镇,距离新四军军部不远处,一排排设施葡萄列阵而立。2018年,省农科院王西成副研究员又来盱眙挂职“接棒”,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正是他带给种植企业的富民产品。如今,全镇新增高效设施园艺面积1200亩。在盱眙县雨山茶场,以品茶、观光旅游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正初展容颜,吸引游客闻香而来。
今年,省农科院与黄花塘镇政府签署共建宁淮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合作协议,革命老区的农业产业,正迎来更多高层次人才的返乡建设,转型升级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