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高校“十三五”战略规划实施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战略规划的制订之年。制订“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民办高校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外向性是战略的主要特点。战略管理的基本宗旨是利用外部的机会化解或回避威胁,关注的是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战略是向外的,计划是向内的。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环境剧变与高校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1]民办高校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有:

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本质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现在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不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大学生人数,都占有相当大比例。做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是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民办大学进行战略选择,要考虑新时代的要求。

人工智能的挑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根本性的巨大挑战。[2]对高校而言,这种挑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智能机器人可代替人类做很多事,过去花大量时间学习的内容可由智能机器代替;部分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同时又产生很多新职业。因此,民办高校要重新考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二是智能机器在智能的很多方面逐渐超越我们人类,人类要探索超越智能机器的特质,如提升道德、丰富情感、培养精神、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民办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要求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有学者认为,大众化初期,为适应扩招要求,民办教育应运而生,其功能主要是资源性的“拾遗补缺”。走向普及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功能应逐步转化为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满足公众对选择的需求。

公办高校迅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公办高校由政府投资,发展历史长,占有主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近年在教育强国建设、“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放宽政策,公办高校发展加快,民办高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发挥民办高校自身的优势。民办高校发展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但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如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力可变为动力,责任感较强,等等。战略选择中,要充分发挥民办大学的优势,避免劣势。

民办高校进行战略选择时,要关注时代、环境的变化,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劣势。基于文华学院的民办高校办学实践,以及对部分民办高校的考察,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应选择长远发展战略、交叉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资源转化战略。

一、长远发展战略

规划有长期、中期、近期之分,民办高校发展中,三者都重要,但更要重视长远发展战略。这是因为:

其一,高校发展,重要的是学科培育、课程建设、队伍成长、文化积沉,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其二,民办高校大多还处于建设初期。一所大学建校初期的理念、制度、文化等,将影响这所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该时期犯下的错就是一种“原罪”,后人要不断去“赎罪”。因此,学校领导者的战略选择一定要着眼长远,把握战略前提性问题。其三,选择长远发展战略时,民办高校更有优势。公办高校由政府举办,政府不变,但工作人员经常变动;负责办学的校长们由上级任命,任期不长。因此,一般仅制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民办大学举办者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主要办学者的校长,其任期、年龄等有一定灵活性。因此,更有可能考虑长远战略。

文华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战略,将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紧密结合,有力推进了学校发展。文华学院长远战略主要体现在:

1. 确立办学宗旨(使命)。

建校之初,文华学院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民办高校首先是高校,高校的根本目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以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始终坚持这一宗旨。现在,这一宗旨已得到广泛认同,深入人心。

2. 确立长远战略目标。

大学存在一定生命周期,通过基因再造,不断生长发展。文华学院首先确立了第一个生命周期的战略目标。第一个生命周期大体为三十年: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

十年建校:通过十年努力,把学校建设起来,其基本思路是从带移植到去土留根。十年发展:立足于发展,其基本思路是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十年提高:立足于全面提升,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一流民办大学。

3. 重视文化建设。

学校很多东西都可随领导变更而改变,相对稳定、发挥长远作用的唯有文化。选择长远发展战略,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但决定文化方向、格局的是领导和机关。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学、科研靠教师,学生成长是其自身的成长。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等的形成、建设,主体是教师、学生。

决定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和格局的则是领导和机关。大学是理念组织,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理念,如果都按自己的理念行事,学校肯定形成不了良好的文化。学校必须形成核心理念,核心理念的提出、形成靠领导。发展学校文化,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学校文化发展方向的形成靠领导。学校文化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特色的凝炼靠领导。学校文化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风气,风气的形成往往体现为领导的作风,如学校发展中,以什么为根本目的,发展什么;肯定、赞成、倡导什么;表彰、选拔、重用什么人等等,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领导和机关决定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共同创造。同时,要努力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建设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学校文化,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交叉发展战略

重视交叉发展战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交叉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再到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大学学科结构发展的趋势是,从单科到多科再到综合;大学功能发展的趋势是,从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学研产;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人文教育到科学教育、再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二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与企业及社会有着天然联系的优势,更有利于交叉发展。交叉发展主要体现在:

1. 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指不同学科研究人员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的界限,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利于解决难题,产生新的科学成果。学科交叉的作用主要有: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新理论;多学科参与研究,使学科产生新的生长点,推进学科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交叉学科。

民办高校有学校交叉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由原来的系升格而成,学科单一,学院内难以交叉;民办高校属新建高校,吸取了公办高校的教训,一般二级学院由多学科组成,学院内部容易实现学科交叉。就全校而言,由于制度的灵活性,学科交叉的障碍易于克服。

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要选择交叉发展战略,重视学科交叉,如从多学科交叉出发,选择所要发展的重点、优势学科;从多学科出发,选择科研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全校课程向每个学生开放,培养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

2. 校企合作。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特别是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更离不开企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约双方成本;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针对性培养人才;通过服务学习,提升学生素质。同时,民办高校举办者多为企业家,民办高校实现校企合作,具有天然优势。

民办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交叉发展。学校发展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企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建设学科专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学院、学科、专业,建立合作研究平台,发挥各自优势,产出科研成果。学校要将一流企业的教材直接引入学校;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和教师共同授课;师生深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有相应制度保障。民办大学一般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制度不仅要考虑校内,还要考虑校外,建设校内外结合、共容共生的制度体系,如大学理事会;政府、企业、学校圆桌会议;大学—社区合作委员会;校企、院企合作委员会,等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校情进行深入探讨。

三、特色发展战略

特色是某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所决定的。特色就是水平。面对强势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不能完全走大学发展的老路,应走特色发展之路,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两方面。

1. 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的特色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的特色。学校的办学资源是有限的,学科发展是无限的。大学必然要首先选择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进而实现学校整体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处于一流,而是个别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哈佛大学的经济学与商学、数学,牛津大学的神学、哲学、法律,剑桥大学的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东京大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等等。国内“双一流”建设大学亦如此,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电气,大连理工大学的力学,吉林大学的化学,武汉大学的生物学、法学、图书馆学,等等。民办大学办学过程中,更应首先选择特色、优势学科,着力建设。

民办大学的建设、发展靠学费,因而招生成为学校第一重要的事。没有学生,学校将倒闭。公办高校水平高,收费低,学生为什么还报考民办大学,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高考分数低,上不了公办大学;二是民办大学的优势专业、公办大学没有的专业吸引学生。今后,高考招生改革,录取志愿设置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形式,以专业为主。对民办大学而言,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更显重要。

文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做法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科学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适时创设新专业;根据招生、就业情况,停招部分专业。同时,下力气建设优势学科专业,首先在对社会、高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申请、专家论证,确定六个学科专业,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建设几年后,对六个学科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从中确定四个学科专业,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现在四个学科专业已经确定,正在建设之中;若干年后,再从四个学科专业中确定两个,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加以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2. 办学特色。

“将来不存在于现在”[3]事物都是在创造过程中生成的。对大学而言,以什么方式办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生成什么样的大学。民办大学要根据实际状况形成办学特色。文华学院实际办学中,选择个性化教育为办学特色。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育观念、模式、方式。个性化教育得到师生认同,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产生了明显成效,成为了学校的品牌。

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是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指导个性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十个观念是: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个性=共性+特性;万物得其本者生;个性差异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习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起点;创新精神是个性发展的核心;交往实践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培养学生个性,学校要有特色;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境界,一种责任。[4]

学生在个性化教育中成长、发展,并深有体会。一些学生说:“个性化教育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当我站在镜子面前,反复端详、观察我自己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才发现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个性化教育是一个过程,从我们进入文华学院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个性化教育的熏陶,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个性化教育是一条阶梯。我们需要一级一级往上爬,到达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通过锻炼去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受到教育界、高校的肯定和好评。如第六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说:“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做得特别突出,可以说在全国是唯一的。”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说:“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一开始就有理论指导,个性化教育成绩显著。”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说:“目前我在教育部推动制定的高校办学特色发展,就是受到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影响。”杭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说:“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引领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一枝独秀的。”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民办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决不能走公办大学的老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而要转变观念,坚定不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目标就是方向、动力。现在,我国大体有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三种类型大学。相对而言,研究型、职业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易于确立。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需要学术又需要技能,处于学术、技能两者之间。如何处理理论与技能、基础性与职业性的关系,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可回避的问题。[5]每一所应用型高校、每一个专业的状况不同,两者的关系处理也不同,有的可能偏向学术,有的可能偏向技能,有的相互兼顾。这是应用型大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认真加以研究。

2. 探索个性化培养方式。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反思教育》提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应时而变——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将以“全球共同利益”为理念,经历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可见,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特点是,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

个性化教育对民办应用高校更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社会产出的丰富性、技术的复杂性、职业的多样性需要培养更具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入学时高考分数差距大,公办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入学高考分数高,分数差距不大。实践调研表明,民办高校学生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民办高校更应重视个性化教育。

民办高校个性化教育中,应学习研究个性化教育理念、观念;探索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方法;扎实推进个性化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3. 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学校类型则可定位于教学服务型。笔者将教学服务型大学界定为:“以本科教育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6]十多年来,部分应用型大学将自己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从而使办学者牢固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强化了为社会经济培养具有服务精神、服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

五、资源转化战略

高校是需要消耗稀缺资源的机构。资源既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与社会互动与交换的载体。行业和高校建设都需要经费投入,但建成后,行业水平越高,赚钱越多;大学水平越高,花钱越多。

资源对高校十分重要,民办高校恰恰缺少资源。民办大学资源和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有: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学费);资源总量稀缺;缺少稳定多元的资源渠道;外部资源区域差异大。

资源从哪里来,如何解决资源缺少的问题?重要途径是资源转化。民办高校不可能像公办高校那样获取大量国家资源,需要向社会广泛获取资源,实现资源转化。资源转化是资源在个体发展、组织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创造。资源转化在“三维九要素”中进行。“三维九要素”指,第一维基础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三要素;第二维发展性资源,包括学术资源、市场资源、政府资源三要素;第三维衍生性资源,包括观念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三要素。资源转化在这些要素中进行。资源转化路径主要有:

1. 结合型转化——资源联合嫁接路径。

民办高校应主动与政府、企业、公办高校及社会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实现资源转化。我国独立学院的创办,名校与名企结合创办民校。名校有优质教育资源,名企有财力资源优势,两者结合,使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创造。现在,不少民办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型转化,获取大量资源,推动了学校发展。

2. 结构性转化:资源结构优化路径。

结构性转化是资源转化、资源结构优化的路径。首先是规模发展,只有较大规模,招收较多学生,才能获得较多的资源。其次,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如一所大学有几万师生,加上日常来往的学生家长、教学与科研交流人员,方方面面来校的人士,都要消耗资源,如何热情服务,统筹安排,从中获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篇大文章。英国华威大学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原因之一是通过资源转化增加教学资源。又如,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通过科研提高师资水平,通过高水平师资进行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开展创收,获取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反哺教学、科研。民办大学如何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值得认真探讨。

3. 认知型转化:资源内生路径。

通过认知型转化实现资源内生,也是资源转化的重要路径。如通过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声誉。声誉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声誉提高了,可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增加学费收入;声誉高,毕业生去向好,校友水平高,可反哺学校;声誉高,可获取更多科研课题,获得更多社会捐赠。又如,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转化;改善学校管理,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等等,都是资源内生的重要路径。

民办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还有国际化、差异性等方面,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一经确定,则要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序言.

[2]项贤明.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为人师?[J].新华文摘,2019(12):113-115.

[3]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福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79.

[4]刘献君.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8(9):1-7.

[5]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6]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1-35.

作者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文华学院院长。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六期87-91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