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银川生机勃发。在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长枣挂满枝头,饱满圆润孕育丰收希望;在贺兰县洪广镇洪广村,百亩自营种植基地里小麦金黄,随风摇曳等待成熟佳期;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的奶牛科技小院,农学师生用科技的火种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火炬……近年来,银川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通过深挖特色、支部引领、科技赋能等多种举措,奏响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序曲。

深挖特色 增强产业竞争力

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位于灵武市北端,西靠黄河,东靠马鞍山。当地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村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灵武长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走进上桥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长枣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也为村民创造了增收路子。周边市县的游客时常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村民既销售长枣等农特产品,也提供游客接待服务,日子越过越美气。上桥村党支部书记徐韶源介绍,通过三产融合,上桥村朝着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方向越走越稳。

上桥村每年产约225万公斤灵武长枣,有时受市场行情影响,也存在销售难的窘境。村民张国平谈道,去年受市场行情影响,家里种植的5000多公斤长枣滞销。于是今年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先期将村民的长枣集体收储在冷库中保鲜,再统一拓展销售渠道。

“我们多方联系,最终联系到山西一家加工企业,加工成紫晶枣。”销路不用愁了,品质就必须得跟上,徐韶源介绍,为了确保长枣品质,每周村党支部都会带着有经验的老种植户、老党员,到地里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党员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渐带动长枣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发展壮大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关键要在“土特产”上下功夫。近年来,银川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使“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引流,在跨界融合、抱团发展中,不断增强地方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支部引领 释放发展新动能

近日,在贺兰县洪广镇洪广村百亩自营种植基地,成片的小麦即将进入收获期,纵横交错的麦垄中间,大豆正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眼下,正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围绕科学合理施肥浇水,洪广村村干部黄华每天都会到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关注虫害、病害等影响小麦生长及产量的问题,及时落实各项田间管护措施,确保今年的粮食丰产丰收。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洪广村党支部聚焦村级产业发展后劲乏力、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短板弱项,提前谋划,主动思考,充分利用600余亩征而未用土地自营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雄信心满满地说:“待换茬季节,还可以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饲草,将村里的闲置校舍盘活起来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助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一天接着一天干,一环接着一环拧。当前,银川以“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突出支部引领、产业带动、政策扶持,推动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记者从银川市委组织部获悉,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总收入突破4.6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过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涌现出了金凤区金星村、西夏区镇北堡村、灵武市沙坝头村、贺兰县关渠村等一批经济强村。

科技赋能 厚植“智能因子”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技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是高校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灵武市奶牛科技小院正书写着科技兴农富农的新篇章。

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是一家一、二、三产业并举,集种植、养殖、生产、销售、育种、研发于一体的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取得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4件。

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该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优质生鲜乳生产为依托,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团队建立奶牛科技小院,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奶牛科研中心,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研发+人才团队+科研中心”的模式,利用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结合受体奶牛子宫卵巢功能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优良奶牛的快速扩繁,建立良种奶牛核心群,为良种培育和快速提升良种覆盖率提供保障,有效破解了优良奶牛长期依赖进口、饲养管理和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全面推进高产奶牛良种快速繁育、精准饲养等新技术研发应用。

科技小院模式,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也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奶牛存栏27.96万头,同比增长19.9%,占全区39.83%;生鲜乳产量118.53万吨,同比增长35.7%,占全区42.26%……喜人的成绩折射出我市牛奶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建立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科技小院成为了现代农业科研、技术创新与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银川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的培育与建设,有效巩固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效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引导广大高校研究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绽放青春风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