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v⊙)
作者简介:
李璐君,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思濛,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南国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杜孝民,北京构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引言
村镇建设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应积极把握京津冀城镇化发展契机,强化该地区的村镇建设。2015年颁布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推进绿色城镇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更进一步强调“绿色”在村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但是村镇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处于“大城市和大农村”的不协调状态。在新形势背景下,打造京津冀绿色村镇的持续发展已具有重要区域战略意义。将“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的建设理论用于指导京津冀地区村镇建设,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规划建设的基础,已成为促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
河北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村镇建设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当地政府也迫切希望能够探寻出一条适合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有关绿色村镇的研究较少,已有的村镇研究成果多针对村镇的旅游开发,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和案例并不多见。本文将结合河北省河津村的规划和建设案例,以规划和建设绿色村镇为目标,总结出京津冀地区发展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的建议。
壹
绿色村镇建设规划研究进展
绿色村镇的概念
目前有关绿色村镇建设的内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关其研究和实践的案例,除去狭义范围上地表植被的景观规划之外,多是关注“绿色工程”推广建设。国内的绿色村镇研究主要是从绿色建筑低能耗、可持续的能源模式研究等方面体现“绿色”的特点,能源的非清洁利用使得空气环境恶化。厘清绿色村镇的内涵是绿色村镇规划的前提。很容易理解的是,绿色村镇的建设必须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和载体,但在新的形势下绿色村镇还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内涵。
关于“绿色”二字含义的界定,一方面可参考2015年由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中有关绿色小城镇(Green Small Town)的术语含义——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产业模式合理,资源能源集约节约、保护环境、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突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1]。主要包括生态规划与建设、产业规划、小城镇规划与建设、遗产保护、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能源规划与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管理与宣传等方面[1]。另一方面,考虑到村镇区别于小城镇的特点——“城之尾,乡之首”,较之乡村而言村镇的产业更加繁荣、人口密度更加高,因此绿色村镇规划更加侧重但不局限于“生态社会与建设”。
因此,可以认为,狭义上,绿色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指标和绿色能源的推广上;广义上,绿色的含义映射着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态度,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绿色村镇发展的正确选择,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村镇的规划和建设引导,也就是绿色村镇的规划研究。
新形势下的京津冀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的认识
虽然,目前尚未有关绿色村镇的明确界定,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京津冀地区的村镇发展速度在全国范围位于前排。“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村镇的落实也激发了生态村镇、低碳村镇等建设的热潮。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北方经济发展集中区和人口产业密集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村镇发展率先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具有发展绿色村镇的优厚基础,而且是全国村镇建设的范本,应当作为试点和示范地区。
本文研究的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应该是在环境规划、绿色规划及村镇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来实施建设。
贰
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识别
绿色村镇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规划设计、绿色技术、管理维护等都是影响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的相关因素,而绿色村镇没有给出很明确的定义,这使得其建设实践缺乏一个必要的、清晰的基础前提。另外,我国的绿色村镇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的指导,规划和建设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表现在生态和经济剥离缺乏绿色的思考、本土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及规划主体单一和村民参与缺失三个方面。
生态和经济剥离缺乏绿色的思考
植被覆盖空间让位于村镇工厂和企业,大量耕地、林地等农田资源被侵占。导致该区域成为雾霾天气的重灾区。农村的能源结构不清洁,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另外,秸秆户外直燃造成的大气污染也备受诟病。之前,为了培育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极,往往过于疏忽对村镇的监管,导致村民和乡镇企业随意进行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土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
绿色村镇的规划,主要表现在在村镇规划的景观设计过程,过于追求植被的新奇和种类的多样,忽视了本土自然资源的价值,原本环境融入性高的本土植物却未“物尽其用”。引入外来植物可能由于疏忽引入有害的物种从而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有外来物种入侵的潜在威胁。
规划主体单一和村民参与缺失
不难发现,劳动力流失是造成这种“空心村”的根本原因。当地没有就业渠道,没有保障居民生活的收入来源,导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而加剧了城乡分割的恶劣局面。重塑村落的生机活力,需要充足的就业空间作保障。另外,参与的缺失直接弱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利于村庄更好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叁
绿色村镇规划设计新思路——以河津村绿色规划研究为例
河津村绿色规划项目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河北省积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在保持村落原有田园风貌的基础上,围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等主题重点开展乡村建设。《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对河北省域范围内的乡村建设提出了实现“四美四化”期许。廊坊市为全面落实“四美”要求,在市域内260余个省级重点村推进“四美五改”——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厨,以及实施民居改造、安全饮水等12个专项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省内各级政府对“四美四化”乡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行的新形势背景下,河津村的绿色规划应运而生。
河津村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下辖村,总人口约两千余人(图1)。被评为省级示范旅游村,并被列入廊坊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省级重点村名单。河津村紧紧把握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契机,试图从更加具有前瞻性的“绿色”发展视角谋求新的乡村建设和发展之道。规划设计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挖掘河津村的自身特色并听取当地村民的想法,在为乡村制定旅游规划过程中,探寻出了一条以旅游规划为切入点,实施“绿色经济+绿色规划+绿色发展+绿色运营”的建设路径。
图1 河津村区位图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在如何增强乡村的旅游竞争力和平衡生态经济之间关系等方面逐渐成为乡建领域讨论的热点,这也体现了对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进行创新的呼吁。在为河津村进行旅游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北京构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团队强调了河津村邻近北京的区位优势,积极将村子的发展融入京津冀大格局中,以“绿色、系统”为指导理念,通过挖掘其人文特色和交通优势,以绿色建筑为切入点实现村子绿色发展之路。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绿色村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a.以布局合理为依托,依靠旅游驱动绿色经济
要使得村庄充满活力,可以以旅游服务业为切入点。目前,河津村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民宿、DIY农场、商业、美食广场、主题乐园、文化中心、越野公园和十里花堤、梨园(图2)。乡村的游览路线不仅包括贯穿村落南北的林荫大道和与通向永定河大堤相交的河堤路,利于游客在各个功能片区中漫步观赏,还包括廊涿高速和北京—永清的长途汽车站站点。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将河津村环绕,营造了安全便利的环境空间。
图2 河津村整体布局图
b.以民宿建设为驱动
目前旅馆业法还未出台,仅有地方依据各自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台的民宿管理办法,不仅对乡村民宿的准入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也明确民宿经营者和游客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河津村的旅游规划中,采用的是分步骤、分批次规划建设民宿,实施民宿为核心驱动力带动绿色经济。一方面,一期民宿均由十间民居院落改造而成,避免对房屋改造大拆大建,保留了原有村落肌理、尺度和风貌,在重要节点的设计上采用砖石元素体现村落淳朴的文风(图3)。在房屋设计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屋顶和保温墙面,保留和增种院落植被改善房屋周边的空气湿度等,更精细化的展现能源可持续的理念(图4)。另一方面,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合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的力量,分主次、分阶段逐步落实民宿的建设。目前已划拨建设的一期民宿主要由政府投资,并邀请十位国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对民宿进行设计和建造,吸引媒体宣传进而提升该村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图5)。二期民宿拟计划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建设完成,并邀请村民合作社作为合作方。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不论是单体建筑的设计还是整体的管理运营,都需要整个集体合力完成,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
图3 河津村原始村落风貌
图4 民宿改造样板效果图
图5 河津村民宿
c.借助水域旅游资源,助力绿色旅游
河津村位于永定河南侧,具有丰富的水域旅游资源。河津村的村民由来便是光绪年间永定河决口因村落设有摆渡口而得名,长久以来村落发展和永定河的建设紧密联系,也造就了河津村特有的“亲水文化”。目前永定河廊坊段生态绿廊示范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完工,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生态场所。从乡村旅游的类型来看,河津村发展的乡村旅游属于景郊型乡村旅游[2],即为提供与景区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河津村的绿色廊道与永定河的生态廊道相通,村落发展对永定河景区有依附性却又不依赖,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廊坊森林湿地与京津保(保定)有机连接的要求,河流、滨岸、湿地、绿地等水域资源共同服务于当地的生态功能,所形成的河流景观带和湿地景观为绿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d.打造旅游环线,形成“大社区”地域认同感
单个村落独自发展,其辐射带动范围和发展潜力或受到限制。通过尝试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环环相扣”的精品旅游,实现从“看”到“赏”到“品”的跨越(图6)。把豆家铺的接待服务中心、河津村的十里花堤、林下生活广场、南北套里的胡巴乐园及东西小屯的接待服务中心等统一纳入到旅游环线中,旅游环线上各点的契合度高。另外,旅游环线不仅是景点的简单串联,更是依托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的“绿色乡村社区”的概念。通过实际走访调研,收集当地群众的民情民意,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完善公共服务,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完善功能服务,在保障为游客提供精品旅游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便捷度。社区营造并不是规划专业领域的概念,但却对新形势下的村镇规划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3]。因此,在河津村的规划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社区营造理念。河津村距离京津冀核心发展区较远,容易让人丧失在京津冀地区的地域认同感,于是团队通过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房屋的个性化设计,增强了当地村民的认同感。
图6 河津村旅游环线
京津冀地区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的建议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被理解成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一方面局限在土地规划,不能够全面和科学的引导村镇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精英规划,因涉及专业知识、缺乏有效沟通,难以真正的反映出村庄的实际发展诉求。新形势下的绿色村镇规划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旨在解决乡村存在的经济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京津冀地区的村镇建设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联系,并且具备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村镇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为了更好促进绿色村镇的规划和建设,构建京津冀地区绿色村镇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应从四个着力点入手(图7)。
图7 京津冀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发展路径思考
(1)关注村镇特色,拉动绿色经济。京津冀地区历史悠久,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各个乡村的社会发展脉络相似,许多村镇之间表现出类似的特征,这就对挖掘乡村自身特色提出了要求。在乡村规划初期需要分析村镇已有的资源潜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村镇亮点和品牌,要避免重复相似的发展主题加剧恶性竞争。
(2)发挥资源效用,实施绿色规划。绿色规划需要重视生态资源的利用,在村落的绿色景观营造时增加当地乡土植物的使用种类,优先选择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植被,不仅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形成规模景观,还能延长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绿色规划还强调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把握住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契机,形成富有特色的不同功能分区,在不同功能分区下,依托乡村自身特色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不同主题的绿色乡村社区概念。不仅提高绿色村落和绿色乡村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效率,还能促进社区内居民的交流形成友好的邻里关系。
(3)凭借区位优势,驱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路径不局限于针对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建设,更是配合区域环境的外在提升,积极构建与其他村镇或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距离京津冀核心发展区较远的村镇,建议要把握大背景,向上级申请先期发展的机会和政策,聘请智囊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近城村镇可依托城区发展,在发展城区的同时将村镇一起统筹考虑,并对相邻地段的村镇实行不同功能分区有利于减少同位竞争。
(4)项目分期实施,实现绿色运营。村镇的建设通常以项目为依托,为提高各个项目的高效运营增强其带动性,这就要求明确每阶段管理主体。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采取政府和村民分份合作的方式,例如民宿经营、农产品电商等可以通过个人或小集体来实现,对于乡村环境、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委托专业团队或由政府直接管理[4]。
肆
总结与讨论
在“绿色、协同”的新指导思想下,京津冀地区的绿色村镇规划应该是一种顺应新形式新趋势的村镇建设的提升。京津冀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很严重,为消除环京津冀贫困带、走出核心城市的阴影,各个村镇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发展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途径,而绿色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为此提供了一种更新更优的发展思路。绿色包含于生态、生态包含于可持续,归根结底绿色村镇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村镇建设模式。同时,需要意识到的是,绿色村镇规划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规划先行,还需要管理跟进,才能实现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河北省河津村为案例,对京津冀地区绿色村镇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京津冀地区同类型的绿色村镇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CSUS/GBC06-2015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S].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5.
[2]龙彬.景郊型乡村旅游开发探究——以武隆土地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8):75-79.
[3]陈敏.基于"社区营造"视角的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探索——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10):66-71.
[4]刘慧.村落发展的生态路径研究——以浙江外桐坞村、高家堂村、山一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10):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