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7月炎夏,户外高温已达38℃,烈日下的水泥地腾起阵阵热浪,传统种植大棚里更是闷热。但走进泰宁县的三明市运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棚内,不仅温度适宜,空气里还弥漫着阵阵菇香。
“草菇生长对环境要求高,我们栽培厂房采用的是新型爱尔兰智能温控大棚,棚内全智能温控,为草菇提供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谈到草菇栽培,杨龙金厂长娓娓道来。
“草菇是南方夏季特有菌类,具有投资少、周期短、高收益的特点,市场前景好,可助推乡村庭院经济发展。”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傅俊生告诉记者,传统草菇栽培受温度影响,只能在夏季栽培,冬季温度过低草菇就难以成活。为了打破环境因素限制,杨龙金改造设计了这种新型爱尔兰智能温控大棚。“住”在温控大棚里的草菇可实现周年不间断生产,不仅产量有了大幅增加,品质也有了保障。
近年来,泰宁县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为突破口,鼓励支持特色食用菌发展。其中,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引进智能设备,不断研究创新技术突破,率先在全国实现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栽培,填补了草菇生产技术空白。
突破不仅发生在生长环境上。走进草菇工厂化生产厂房内,可见一颗颗草菇如黑珍珠一般“镶嵌”在菇床的上下两面。这是当地探索使用的“正反面出菇”生产技术,比传统出菇方式多出一倍的出菇面积,既提高了菇房的利用率,也让草菇栽培的效益增加了不少。
看似寻常的草菇栽培原料也与传统使用稻草的栽培原料大有不同。草菇工厂化生产使用的是海鲜菇、鹿茸菇的废菌渣,发酵过的废料可以分解出不少营养成分。栽培料养分好,草菇的质量也改善了不少。不仅如此,当地首创了二次上料的栽培模式,草菇采摘完毕后在原来的菇床上再铺一次7cm的栽培料,又可以重新出菇,一方面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另一方面能节省一次上下料的人工成本,让原材料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据厂长介绍,使用二次上料之后,平均一个大棚可以节约成本2000多元,全厂一年可节约成本三十多万。
如今,在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宝盖岩水电站边的草菇生产基地有新型爱尔兰智能温控大棚18个,每个菇棚立体栽培面积270㎡,日产量达3000斤左右,一年下来可收获草菇约500多吨。相比于传统草菇种植,智能温室菇棚的产量更加稳定有保证。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如今,草菇工厂化生产带动当地菌菇产业蓬勃发展,当地也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地,靠外出务工,现在在草菇种植基地工作,离家近还有收入,种菇的技术也接触到了不少。”在基地内的农户们纷纷表示道。据悉,通过技术培训,农户们在基地内从事采摘、种植等系列工作,每个农户年收入可达4-6万元。
作 者:王 菲
通讯员:唐 茜
来 源:《海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