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窝养大鱼
地处浦北县东北部、六万大山腹地的官垌镇,是一个山多田少,水源充足、植被丰富的山区小镇,境内山涧溪流终年不断,群众有利用山泉水筑窝养鱼的习惯,故有“小窝养大鱼”之美誉。但是,由于山区群众信息闭塞,市场、商品意识不浓,一直以来,小窝里的大鱼都是作为招待宾朋或逢年过节的盘中佳肴。
“如何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挥资源的商品效益,打造品牌效应,成了官垌山区群众的共同话题。”这是日前笔者在浦北县官垌镇采访时,官垌镇党委书记何斌说的一番话。
2004年2月,经浦北县民政局批准登记,浦北县官垌鱼协会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注册了“官垌鱼”商标。从此,官垌草鱼有了自己的名片,这只一直深藏于山区小窝的官垌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嬗变。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浦北县官垌鱼养殖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壮大会员队伍,组织和引导会员,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山溪泉水,发展高密度的小窝流水养鱼“特色产业”。
6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4.06 KB)
抓鱼出售了!
“目前,这个镇的官垌鱼养殖协会会员已达849户(人),会员养殖官垌鱼226亩,962个小窝,会员年人均纯收入5321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3867元增收1454元,增长37.60%;辐射、带动7300户农户,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官垌鱼”350万公斤,产值7000万元。仅养鱼项,全镇7900多户农户、户均收入8860元。官垌镇农民仅养鱼一项,人均纯收入856元,占当地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官垌镇农业站的同志如数家珍。
■华丽转身
浦北县官垌鱼协会成立后,致力于“官垌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积极打造“官垌鱼”效应。围绕生态绿色的标准,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示范基地。浦北县官垌鱼协会成立后,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认真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的生产条件,组织协会会员努力创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为了让天然绿色的官垌鱼获得保护,不被市场克隆、复制,2005—2007年,官垌鱼协会生产基地分别通过了自治区、国家农业部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认定;2008年,被认定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钦州市优秀农村专业协会”;2009年8月,被评为广西“桂菜原材料生产基地”。2010年,官垌鱼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原产地地理标志,成为广西首批获得的两个农业品牌之一。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通过,让“小窝养大鱼”变成了“大塘养大鱼”,让官垌鱼不再偏安一隅于山区“小窝”之中,来了一个“鱼跃山门”。
6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54.92 KB)
高密度养殖的官垌鱼
2010年,在浦北县举办的“2010·钦州(浦北)官垌鱼美食节”上,经过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有关专家评定,以官垌鱼为原料制作的“啤酒官垌鱼”被评为三大金奖名菜之首,评出的“十大名菜”中,以官垌鱼为原料制作的就占了四个。自治区“树桂菜品牌促餐饮消费”组委会、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为获奖的金奖名菜、特色名菜制作单位分别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牌。
从注册商标,到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到举办美食节,官垌鱼经过了3次华丽的转身,让官垌鱼不仅在北部湾声名鹊起,而且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也可以随时看到她的身影。
■健康养殖
为了提高会员科学素质,官垌鱼协会自筹资金5000多元,订阅了《科学养鱼》、《农村新技术》、《南方科技报》等32种科普报刊、杂志,建立了科普阅览室,满足了会员学习科学养鱼技术之需;同时,投资30000多元,承包官垌中学鱼塘作为科普教育实验基地,通过开放式科技普及实验,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和带领作用。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技术培训原则,他们重点抓好“无公害标准化流水养殖官垌鱼”技术的培训和推广。2009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举办了78期培训班,培训农民5880多人次,印发科学养鱼技术资料8000多份。该镇福明村委长万坡村冯振昆会员,参加培训班后,自建鱼塘85平方米,在协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科学养殖,去年出售“官垌鱼”485公斤,收入6250元,鱼塘内还有2.5公斤以下的鱼250尾,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万元。
为强化“官垌鱼”生态、健康养殖示范,辐射推广,官垌鱼协会在官垌街设立固定宣传场所,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供应鱼种、无偿供给无公害防虫治病鱼药,会同有关专家及时解决问题,减少群众损失。他们还积极引进饲草,解决养鱼草料。他们先后从区牧草中心引进了美国特高黑麦草、墨西哥类玉米、桂牧一号、皇竹草等,供会员、群众试种,确保了养殖“官垌鱼”所需的草料。现在,“官垌鱼”养殖已经辐射全县262个村委及相邻博白县的那林永安、水呜等镇的53个村委,有100多个村委发展了“官垌鱼”养殖产业。现在,全县及周边已有15000多户,20000多人从事“官垌鱼”养殖。
■菜鱼变“凤凰”
走在山区公路上,笔者到处可见那一张张小鱼塘散布在山间田野,尤如一颗颗明亮的珍珠。一幢幢建设装修别致的楼房随处可见。据了解,如今,在官垌养殖“官垌鱼”年收入万元的户不少于500户,“鱼洋楼”随处可见,“官垌鱼”己成为山区农民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昔日的盘中佳肴,变成了“金风凰”。
好酒还需众人品,形象需要外来宣。为了做好官垌鱼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升绿色食品“官垌鱼”知名度。几年来,浦北县官垌鱼协会先后协助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官垌镇拍摄了发展生态“官垌鱼”健康养殖、《多大的草鱼才最赚钱》等专题片,并在广西电视台《走进农家》、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致富经》和《科技苑》栏目进行了重点报道。此外,还协助南宁电视台《都市频道》、钦州电视台《钦州新闻》、浦北县电视台《浦北新闻》、《广西日报》、《南方科技报》、《钦州日报》等媒体对“官垌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系列报道,为提高“官垌鱼”知名度、扩大“官垌鱼”养殖规模,推动“官垌鱼”绿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去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亲自到我家的鱼塘来拍专题片,看到一塘塘新蹦活跳的平均每条重达10多公斤重的官垌草鱼,他们都兴奋得忘记了吃饭,那种敬业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官垌镇垌口村委的庞昆告诉笔者。
借助各级媒体的宣传效应,浦北官垌鱼协会顺势而上,发挥品牌效应,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外联市场、内联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方式,打响“官垌鱼”品牌。现在,在品牌效应的拉动下,“官垌鱼”已成为广州、深圳、南宁、钦州、玉林及周边灵山、横县等高级宾馆、酒楼不可划缺的招牌菜。通过“官垌鱼”的品牌效应,山区群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有利商机,纷纷筑窝养鱼,山区农民在养鱼中收获了“金灿灿”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