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今年10月,青海省蔬菜种植面积达4.43万公顷,产量达到12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2万吨,蔬菜产值达到47.2亿元,“菜篮子”供给已成为青海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青海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有机为主线,着力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培育品牌、补链扩输,加快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河湟流域高原夏菜产业带,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绿色化、有机化、规模化、标准化,建成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万亩供港蔬菜基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芦笋基地等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12个,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蔬菜产能明显提高。

稳蔬增产 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走进互助县台子乡下台二村,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很多村民都在为接下来的蔬菜育苗做准备。虽已进入寒冬,但劳作场面依然火热。

村委会广场里,几位村民沐浴冬日的阳光。说起村里的蔬菜,他们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村里出现了很多种植大户,不仅一年到头有事可做,还挣了钱‘鼓’了腰包,也过上了好日子。”其中一名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据下台二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董维成介绍,村里种植蔬菜已有十多年时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大棚,每年一个大棚能有一至两万元的收入。经过多年的发展,村里的春夏秋冬蔬菜种植基地已成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辐射带动更多周边乡镇(村社)农户发展起了蔬果种植业。

“由于育出的菜苗品质好,目前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和西宁市大通县、湟源县的菜农都会选择我们村育出的菜苗,村民们育苗的兴致和热情都很高,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了。”董维成介绍道,每年到夏秋季节,很多村民到沿村公路两旁、县城摆摊,在丰富村民“菜篮子”的同时,还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真正实现当地群众“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的美好愿景。

在互助县,同样以蔬菜种植扬名致富的还有塘川镇高羌村。近年来,高羌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先后新建高标准春秋蔬菜大棚,大规模种植茼蒿、油菜、菠菜等,并通过推广新品、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不断扩大蔬菜产业种植规模,确保群众收入稳中有增,集体经济破零增长。

塘川镇高羌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国录介绍道,高羌村按照坚持党建引领、壮大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以国家级示范社为平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充分依靠现有大棚,不仅吸纳入股成员,还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让种植户增收万元以上。

绿色输出 迈向国际开辟新模式

位于互助县塘川镇的千亩菜薹生产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联动发展模式,充分吸纳附近富余劳动力,既解决基地种植和采收用工量大等问题。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互助县的蔬菜也不断远销甘肃、上海、广东、香港等外地市场,深受外地客商青睐,互助县也已成为全省重要的“供港”蔬菜基地。

就在今年8月,青海高原冷凉蔬菜供港首发仪式在互助县南门峡镇举行,满载互助县高原冷凉蔬菜的货车从活动现场发车前往香港,标志着互助县高原冷凉蔬菜在全省率先实现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同属于海东市的乐都区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是青海省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消费者满意前100个名优产品,果蔬早已成为乐都的响亮名片。

今年11月18日,海东市乐都区农特产品直通霍尔果斯口岸暨特色彩椒出口俄罗斯首发仪式举行,即日起80余吨彩椒将分批发往中欧国家,本次首发20余吨。此次彩椒“北上”,是继互助县供港澳蔬菜“南下”后的又一“输出”举措,也是丰富青海省“菜篮子”、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更是青“菜”深度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生动实践。

而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辆辆载着高品质芦笋的冷藏车从康杨镇出发,驶向江苏连云港。据了解,这些芦笋来自康杨镇的几家合作社,这几家合作社利用撂荒十几年的贫瘠土地,种植芦笋。

近年来,尖扎县在川水地区集中连片兴建日光节能温室,几年来仅仅是节能温室就由原来的十几栋增加到千余栋,净菜面积提高,引进的附加值高的蔬菜品种也大幅增加。

据了解,青海省依托青藏高原“超净区”、纯有机和富硒区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与海关部门建立高原冷凉绿色有机蔬菜产地战略合作机制,尤其是互助县“供港澳”蔬菜72小时即可送到港澳居民的餐桌,有效推进高原冷凉蔬菜输出效率,加大“青”菜出省、出港澳、出国门力度,增加了蔬菜产品附加值。

资金加持 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

近年来,青海省充分利用中央政策机遇,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大力推动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引导各类资金投向蔬菜产业。截至今年4月,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蔬菜产业发展资金4亿元,累计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新建各类设施温棚8000余栋,改造温棚1.05万栋。

笔者在下台二村看到,崭新的蔬菜加工基地和大棚已修建完成,正等待验收。“今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新建30个大棚,每个面积1000余平方米。为了解决蔬菜储存难的问题,还新修建了附带冷库的蔬菜加工基地,可以将收获的蔬菜进行初步加工,也可以将积压的蔬菜暂时保存而不至于坏掉。”董维成介绍道。

据了解,青海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省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发展至12家,培育专业合作社1500余家、家庭农场2300余家,年交易成品蔬菜125万吨。

青海拓展“供港”和“北菜南运”等输出基地,截至今年4月,全省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新增露地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改造升级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依托河湟谷地暖湿条件,扩大二茬蔬菜复种规模,复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推进蔬菜种苗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在适宜地区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5万亩。

笔者从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了解到,青海将重点打造河湟流域高原夏菜产业带,分期分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到2025年,青海省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集地蔬菜60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160万吨以上,其中河湟流域蔬菜面积和产量占90%以上;夏秋季蔬菜自给率提高到75%,冬春季蔬菜自给率提高到40%。力争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发展到5000亩,产量达到2万吨左右。

(作者 马莲蓉蔡得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