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小兔子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仲秋时节,处处一派繁忙景象。沂南县家园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棚内前几日刚产下6800多只幼兔,近日又有一批种兔临产,饲养员和技术员们穿梭在一排排兔舍间,随时查看着母兔生产情况,还有2.1万只商品兔等待装车发往成都……
沂南县家园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沂南县湖头镇房家沟村,由农民高级农艺师李在伟于2012年创建,占地58亩,是一家伊拉种兔原种场。该合作社是集繁育、放养、回收、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把小兔子做成大产业?合作社以科技赋能养殖,积极构建优质种兔繁育、肉兔养殖等全产业体系,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富农兴村。
“你的3号兔舍,编号为17的家兔出现体温异常,建议观察一下并持续检测。”一次平常的视频对话,实则是一次远程诊疗技术在畜牧业的全新应用。视频中远在浙江大学的畜禽养殖技术博士通过借助“家兔远程监测平台”以及“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精准化数据分析,为合作社家兔的健康养殖把脉问诊。
虽然,合作社的“主角”是小兔子,但是合作社内科技味十足。“‘家兔远程监测平台’的应用,给我们家兔养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大大减少家兔患病的风险,每年养殖成本可减少十万余元。”李在伟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家园兔业合作社养殖肉兔3万只,已通过省级智能化应用基地验收,并在今年7月份获得了由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颁发的“科技小院”荣誉称号。
早上七八点钟,湖头镇辛家官庄村村民庞爱民来到自家兔舍,熟练地为40多只兔子喂上饲料和水。“养了两年了,很省心,就早晚喂喂,一年能挣两万多元,太好了。”72岁的庞爱民一边忙活着,一边高兴地说。由于患脑梗塞后遗症,庞爱民不能种地了,现在养兔子却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起,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我们先后在沂南、沂水、莒县等地发展了‘分散型养殖、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兔业养殖基地。”李在伟介绍道,合作社采用订单合作的方式,设立风险基金,在供料、养殖、防疫、技术、回收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定期为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形成了统一人工授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出栏回收、统一销售经营的养殖模式,共吸纳周边30个村庄的243名农户参与养殖,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乘着“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的东风,今年5月份,合作社与房家沟村建立了“合伙”关系。合作社以每亩地500元的价格,承包了30亩土地用于二期的育种发展,承包期限是20年。合作社还指导村集体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兔舍,帮助肉兔养殖户发展标准化庭院式养殖,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务工,搭建村企利益联合平台,助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合作社以技术为支撑,围绕肉兔繁育养殖加工,积极构建兔业产业平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将小兔子做成了大产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兔标准化示范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我希望,我们的合作社能有更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李在伟充满信心地表示。
临报融媒记者 张萍 通讯员 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