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蓝,水清清,牛儿在湖边悠闲吃草,鱼蟹在水中自在游走。这样好似江南水乡的场景,您能想象是在一片沙漠的腹地中吗?在内蒙古杭锦旗的吉日嘎朗图镇,自从有了水,不少的牧民“跨界”做了渔民,养鱼、养蟹、放牛,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系列报道《百村脱贫记》,记者带您走进这片“沙漠水乡”。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鱼儿欢跃、灌木遍布、水草肥美,这样的生态景观让我们恍若以为是乘船来到了江南水乡。然而我们现在身处的却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腹地。20年前这里曾经因为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做是中国的“死亡之海”。如今在这里我们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寸草不生的沙漠联系起来,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沙漠里这么多的水是哪儿来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找到了杭锦旗水利局。局长说,以前这里不仅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难题,黄河流经杭锦旗的249公里,每年都会有凌汛,甚至2008年溃堤淹了106平方公里。2013年开始,经过专家的勘察论证,决定将黄河的凌汛水引到沙漠里来,变水害为水利。

那仁满达胡家8000多亩的牧场,自从5年前流进了黄河水,植物、水草一年比一年多。3年前,一位天津朋友告诉他,好水草适合养螃蟹,于是他打起了搞水产的主意。而这个闻所未闻的大胆想法刚开始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养螃蟹要花掉家里大多数的积蓄,牛都养不活,见都没见过的螃蟹哪敢养啊!”

 

眼看着那仁满达胡家养蟹致富,不少镇上的牧民也做起了水的文章。额定仓家曾经光秃秃的沙漠牧场如今被当地誉为“千岛湖”,水深可达五六米。去年他随手在水里放了点鱼苗,“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年捞上来的鱼又大又肥。

有了水和草,沙漠牧场的牛也个个膘肥体壮。5年前,那仁满达胡家打深井、用毛驴车从远处拉草料,勉强养活20几头牛,现在已经有600多头牛了。

过上了好日子,牧民又开始担心幸福生活得而复失,如果哪年没有凌汛、不引凌水,水里的鱼蟹会不会干死?

在国家水利部的支持下,如今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成为“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如今吉日嘎郎图镇有超过15万头牲畜,去年产螃蟹10万斤左右,产值300万。当地还搞村集体经济,开发牧家乐。到去年底,镇上145户388人摘掉了“穷帽子”。

如今,“致富带头人”那仁满达胡“敢吃螃蟹”的劲头儿不减。他说,一定要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沙漠水乡”,闯出一条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