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火爆,冬天死掉,说的就是小龙虾馆特有的现象,这是由于冬天小龙虾产量低了,进价也高,很多小龙虾馆不挣钱干脆就关了。已经在南京做的风生水起的刘小龙,也躲不过这个难题,来南京后,他先后开了十多家分店,但全部都是只开一个夏天。
然而就在2014年冬天,刘小龙不关门了,而且将这一年的销售额提高了30%,他更是同时经营起了三家全年营业的龙虾店。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一盆鱼。
刘小龙发现,他小龙虾馆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一些有经济能力、对口味有一定要求的青年人,食材新鲜、口味过瘾是他们对菜品的要求。新鲜的鱼切薄片,加入四川麻椒,吃起来鲜美又麻辣过瘾。针对目标消费人群开发的椒麻鱼,不仅可以降低冬天小龙虾的点菜量,也弥补了小龙虾利润低的问题。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 常务副会长 于学荣:把我们夏季的爆款和冬季的产品能够相互地衔接起来,来弥补小龙虾的不足,让小龙虾旺季更旺,淡季也能够让老百姓品尝到龙虾的菜品。
刘小龙当年到南京只是想着能养活自己,而现在,他不仅养了自己一大家子几十号人,甚至有人说,他养了一个村。十多年间,刘小龙先后把自己村里上百号人都带到了南京,连村书记的弟弟都在他那打工。在刘小龙的老家,刘小龙可谓是今非昔比了。
记者:您专业打鼓多长时间了?
村民:最低五十年。
记者:最低五十年?您看这个,这么专业就是用这个,这是一个树杈。
村民:人也老化了,东西也老化了。
记者:这个树杈是用了有五十年了吗?
村民:这个才劈的。
刘小龙的车子刚一到村头,很多村民就赶了过来。
十多年的打拼,刘小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很多人的命运也因他而改变。
然而就在2015年底,一个朋友的一席话给刘小龙泼了一盆冷水。
刘小龙:他说刘小龙你牛什么,你到北京看看去,我说什么意思啊。
刘小龙的朋友 刘嘉:我说你南京做这么好,这么牛有什么用,去北京看看。
去北京看看?看什么呢?听了朋友的话,刘小龙买了张火车票就直奔北京。下午三点,刘小龙到了北京的簋街,这一看,真把他给看懵了。
刘小龙:蒙了,真的蒙了,下午三点多钟,三点钟还在排队,我说不至于吧,三点多还在吃小龙虾吗,就是在吃小龙虾。
簋街之行,就像一盆冰水从头到脚给刘小龙砸了一激灵。
刘小龙:我迟早有一天,刘小龙也要回到簋街开个小龙虾馆,我当时就这么想。
然而北京哪是个说来就来的地儿呢,北京的簋街更是上演了小龙虾爆红传奇的圣地,簋街卧虎藏龙,刘小龙凭什么敢来这里比划比划呢。然而刘小龙铁了心了,他还就认定簋街了。
2016年,刘小龙收到消息,簋街上有一家商铺几小时前刚刚挂牌出租,从听着信儿到签合同他只用了三天时间。
刘小龙的员工 陈晓:刘总真想得起来,到北京去开店,亏本的日子在后面呢。
江苏省南京市某餐饮企业 负责人 朱霞:北京小龙虾,我不知道北京的理念吃不吃小龙虾,首先我们对北京市场我们不是很了解。
当南京的很多同行还搞不清楚北京人到底吃不吃小龙虾的时候,刘小龙已经在北京吃小龙虾最火的簋街上砸下400万。
当年的北京之行虽然看傻了眼,却也让他看出了北京小龙虾的商机。刘小龙发现,虽同为小龙虾,但北京跟南京的做法却是两码事。北京的小龙虾叫“麻小”,口味以麻辣为主,顾客吃的就是一个辣得过瘾。而南京的小龙虾更注重吃虾的那口鲜味,随便哪家的菜单上小龙虾的口味就有十多种。
记者:有了,这个一开始觉得像是火山在喷发一样。
刘小龙:冰镇龙虾讲究一个腾云驾雾的感觉。
记者:这道菜我觉得聚会的时候,上这个菜会特别有气氛,好像是很多美女在这泡温泉的感觉,一个个都伸着胳膊在这。
为了在簋街上有个华丽亮相,刘小龙一到簋街就举办了各种突出南京小龙虾特色的推广活动,甩出南京牌。
目前,刘小龙带着老家人已在北京开了两家店,2016年的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 常务副会长 于学荣:在南京的消费者心目当中成为了一个金字招牌,特别是,他有愿望走到首都北京,把江苏的各种不同制作方法的小龙虾能够带到北京,让大家对小龙虾的产业有一个全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