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理市太邑彝族自治乡,一个不足万余人口的山区小乡镇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和奋斗图景,正在乡村大地铺展开来。

作为在太邑乡唯一设置物理网点的金融机构,大理市农商银行始终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金融供给,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太邑乡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截至4月末,太邑分理处个贷余额5069万元,较2022年末净增2907万元,增幅134.46%。

小小产业念出农民“致富经”

在桃树村的种植基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洋花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在田间套防虫袋、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不远处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葡萄苗生机盎然,正拔节生长。

基地负责人李少先热情地与大理市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讲述着今年的好收成,眉宇间难掩喜悦之色,“在农商行的扶持下,我们合作社扩大了种植品种,升级改良了技术,春季的洋花菜每吨达到5500元,还供不应求。”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太邑乡是大理市唯一的山区民族乡,资源丰富,气候多样,长期以来,村民以种植核桃、玉米、小麦和养猪、养牛为主,产业单一,后劲不足,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当地政府依托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全力开展外引内培,在产业培植上下功夫。

致富经大理_致富经大理_致富经大理

桃树村属于高山多样化气候,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大理市运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看到蕴藏的巨大机遇,他流转45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红果参、洋花菜,前期由于垫资较大,周转资金短缺,筹措资金时处处碰壁,合作社发展陷入困境,大理市农商银行了解到他的种植情况与资金需求后,主动上门服务,短短几天,15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就到账了,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合作社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现如今还与拼多多、农夫果园等电商平台合作,产品远销北上广、江浙一带,年解决周边村民就业岗位千余人次,“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平台”的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联农带农走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农业虽是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为积极探索“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联农带农新模式,大理市农商银行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绘制支持产业发展图谱,建立全市重点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名录库”,并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各细分领域,深入分析从农户到龙头企业等各类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设计开发25款涉农信贷产品,帮助众多涉农企业主逐梦乡村沃土。

飞针走线织出乡村“振兴图”

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深入大山腹地的太邑乡石磺厂村,放眼望去,一幢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小洋楼让人眼前一亮,村民们富裕富足的生活折射出的是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走进村民李吉勋家中,只见其爱人正在挑针走线,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在针线的勾勒下栩栩如生,她展现的技艺正是彝族刺秀,彝绣是彝族妇女千年传承的一种装饰技艺,多以红、白、青、绿、蓝、黄等绒线交替挑刺,常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各类纷繁绚丽的服饰上,被称为“针尖上的艺术”。2008年,彝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彝族小山村从发展彝绣产业着手,多方开展培训和订单服务,像李吉勋户这样彝绣小作坊迎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开始采用的是手工刺绣,手工刺绣产品虽然价格高,但制作周期长,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预期。他想购买一台现代化的针织机,采用机绣和手工绣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产能,但由于手中积蓄不多,高昂的机器价格让他望而却步。大理市农商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小组了解这一情况后,针对他作为产业带头人的身份,为其匹配乡村振兴“头雁贷”,第一时间发放20万元的信用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助力他把产业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现代化设备的辅助下,他的彝绣产能提升约75%,机绣半成品加工后销售,价格降低到人工绣的四分之一,彝绣产品飞出大山,成为旅游市场的“爆款”,她还借势推出杯垫、摆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订单式销售,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彝绣产业也成为当地妇女灵活就业、拓宽收入渠道、勤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致富经大理_致富经大理_致富经大理

为推动现代乡村产业升级,把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大理市农商银行2023年在太邑乡集中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2094户入户走访全覆盖,共计授信1727户1.56亿元,太邑乡也顺利评定为信用乡,金融“活水”源源不竭地滴灌在这片沃土上。大理市农商银行还派出“金融挂职干部”,深入乡村末梢为辖内涉农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推荐、融资辅导等综合金融服务,助推形成一批发展空间大、就业容量大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激活农村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农民就业和增收,以金融活水浇灌致富路。

大理市农村商业银行 胡曙利 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