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0月15日电(记者王凯、潘祺)秋日午后,阳光洒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的万亩生态林中,留下金黄色的印记,忙完一上午农活的农民姜春清在林中的小水塘边悠闲地垂钓。

“绿树就是 银行 ”,姜春清将刚刚上钩的鱼放到桶里后,又甩出一杆。看着水塘周边茂密的大树,他的眼里满是欣喜,“有了树,就有了金山银山。每天 躺着 都挣钱。”

野鸟、野鸡在这暖洋洋的光束中来来回回,大鹅在林中“嘎嘎嘎”的奔跑着。种树,让这个农家汉富了起来。

90年代初,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看到了姜春清的发展潜力,主动帮他贷款承包了500亩荒山植树造林。现在,4万多棵树把昔日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

“按每棵树一年至少增值10元来算的话,一年啥也不用干就能净挣40多万。”姜春清说。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姜春清琢磨着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经济。

他在自己承包的林子里扩大了养猪场规模。呼吸着森林新鲜空气、吃着林下青草的森林猪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还有很多外地客人特意找到姜春清“私人定制”。

“有了这片森林,生态环境好了,我养的猪肉质也更鲜嫩了。”姜春清说。

凭借着500亩林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姜春清还盖了一栋1800平方米的葡萄采摘园,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

村里与姜春清一样依靠“绿水青山”发家致富的还有“种树能手”王广海。240多亩杨树,2万棵松树和云杉,组成了王广海的“森林王国”。

“从2003年开始栽的这些树,现在最少也得值100万。”走在吱吱作响的树叶上,王广海一边摸着大树,一边环视着这片令他骄傲的林子。

依靠种树的“绿色经济”,王广海也琢磨着发展森林生态副业。穿过茂密的树林,一汪静谧的湖水映入眼帘,这处湖水便是王广海承包的鱼塘,三面环林,一面为金黄的稻田,王广海养的森林溜达鸡和森林溜达鸭在林间、田埂上奔跑着。

“每年依靠这些森林生态食品也能收入万八千,将来搞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鱼塘还能吸引不少客人。”王广海说。

近年来,生态建设一直是元宝村的重点。在张宝金的带领下,元宝村从2001年就开始大规模种树,截止目前共栽树一万多亩,其中四千亩为退耕还林。

据介绍,元宝村共有30多户村民承包了林地,当年村里为了支持村民种树,协调农村信用社给承包林地的村民每户10多万元的贷款。此外,村里还聘请专家,教村民如何科学种树、养树,保证其成活率。通过种树带来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下经济和其他生态产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积极推进灭荒造林工作,遏制生态脆弱区恶化趋势,保持了造林绿化健康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94.76万公顷,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北药等多个林下经济领域成效初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