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西部工业重镇,一座城市的工业总产量约占广西全区的1/5。

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同时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

这里是“三江四合,抱城如壶”的柳州。它的魅力不仅来自于雄厚的工业基础,更来自于它的生态宜居。“百里柳江,百里画廊”,以其为圆心的25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中了广西80%以上的4A级旅游风景区,柳州因此而得“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

这座城市也有自己的“短板”,柳州北部所辖融水、三江和融安三县,地处国家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苗、侗、壮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十三五”规划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79.77%,全市32.8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80%以上分布于此。

如何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柳州人有自己独特的思路——用工业化的思维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出于青山绿水间的农业特色产业,经由这座老工业城市沉淀的工业智慧打造,在山水田园之间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兴村富民之路,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基底。

一片茶叶、一颗金橘,都能成为特色产业的发力点。规模可以小,质量必须高;产业可以小,效益不能低。柳州的农业特色扶贫产业,如同颗颗珍珠,打磨一颗,就要亮起一颗,颗颗都要精彩

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的脑子里,似乎永远有一个清晰的动态数字牌,“2017年,柳州市减少贫困人口51270人,减贫速度达到19.2%,全市贫困发生率同比降低2.63个百分点。2018年,柳州仍有21.5万农村贫困人口、199个贫困村,这其中,有三江、融水2个深度贫困县,还有4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72个深度贫困村。”任务虽重,思路却也格外清晰,“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抓紧抓实,切实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培育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规划特色扶贫产业,要按照短期、中期、长期效益来综合考虑。短期产业要让群众眼下就有收益,中期产业要保证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长期产业要让脱贫成果有可持续性,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谋局落子。”

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是选择把贫困群众拉出乡野,在城市的流水线上做一名产业工人的快速脱贫路径,还是选择挖掘乡村潜力,在山水之间打磨出一个又一个小而美特色农业产业,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在产业带动下脱贫致富?权衡比较,柳州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

将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核心地位来抓,有着深刻的考量和长远的谋划。尽管城市工业有着强大的带贫能力,但是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农民幸福感的角度出发,唯有在贫困的乡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够让贫困群众真正拥有一个值得留恋也能够守得住的家乡。

扶贫思路一旦明晰,曾经打造出两面针、五菱汽车、花红药业、金嗓子药业等诸多品牌的柳州人在打造农业产品上也毫不含糊。在曾经的“鸡窝田”“巴掌地”上,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开始崛起。

深度贫困县之一融水县山地面积占比高达85.46%,“森林农庄”成了发展方向,野生灵芝被制作成了“网红茶”,林下养殖成就了融水香猪、融水香鸭等地方特色产品。以发展有机竹荪、黑木耳、茶树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更是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深加工、新品种研发到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一体化开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昔日靠天吃饭的贫困群众转变为现代农业园区里的新农民。

以侗族为主的三江县依托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将“三江茶”作为“早春第一茶”的早熟特性发挥到极致,每年举办春茶开采仪式和茶文化活动,打造“三江春”“三江红”等茶叶品牌,仅一个茶产业就覆盖到67%以上的贫困户。

融安县依托特色金橘产业,从改变一家一户的金橘种植习惯入手,将过去大面积种植的油皮金橘逐步改良为滑皮金橘、脆蜜金柑等市场欢迎度高的品种,并严格推行《融安金橘生产技术规程》,将农户的金橘种植效益从每亩几百元提升到每亩近万元。

“一亩茶园好脱贫,五亩金橘奔小康”,柳州市的产业扶贫,看起来有些“小打小闹”,却精准对接,标准规范;说起来只是“一花一叶”,却内有乾坤,带贫能力强劲。“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就是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求大而全,但求形成拳头产品,打出去拳拳生风,每一分投入都能在贫困群众身上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柳州市农业局局长温承全说。

县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村有扶贫主导产业大格局的形成,得益于柳州市的整体规划。2018年,柳州市出台了《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一支技术服务团队服务,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一个品牌,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培训一批营销队伍。在财政支持上,更是年年追加不放松,2018年全市累计到位产业扶贫资金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00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80%。

无论是香飘全城的螺蛳粉,还是进入香港市场的融安金橘,柳州的特色扶贫产业始终以一条条产业链将贫困群众紧紧串联起来,如同一条珠链,拈起一颗,就能带动一串

柳南区太阳村镇四合村的村民覃志毅一直是种田的一把好手,却始终在贫困中挣扎,“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种几亩田,钱就像浇在炭上的几滴水,还没用就干了。”

近两年,覃志毅还是在侍弄土地,可收入却不一样了,“过去种菜,涨涨跌跌,赚一年亏3年,现在种架豆,每亩每年稳定收入在3000块钱以上,家里有4亩田,再加上爱人在城里打零工,照顾一大家子,收支平衡总能做到了。”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里,从覃志毅那里收来的架豆,经由腌制、加工,切成长度精确到厘米的小段,装进统一规格的小包装袋里,成为一份酸辣鲜香的螺蛳粉方便袋装不可缺少的13种配料之一。这样的一袋螺蛳粉,每天要从柳州发往全国各地80万包。

被螺蛳粉产业牵起的,不仅仅是目前在柳州各县乡种植面积高达8万亩的豆角产业,还有竹笋、木耳、水稻、香葱、叶菜、花生和小黄豆等产业。曾经被撂荒的“鸡窝田”“巴掌地”成了一个龙头产业的“原料工厂”,柳州市扶贫产业土地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在优势产业链的形成中不仅得以解决,还采取了分散生产、组合销售的方式实现了因地制宜的良好产业布局。一袋小小的螺蛳粉,将遍布于柳州青山绿水、稻田水塘之间的竹笋、木耳、香葱、花生等上游环节的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其间带动的还有酸笋加工、腐竹加工、豆角加工、米粉加工等中游环节产业,以及包装、物流、仓储等下游产业。仅原料生产这一部分,就带动基地农户20万人、贫困户4500多户,约2.3万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纵向上产业链条的延伸带来了横向上农业功能业态的多层次挖掘。曾经的三江茶,头茬最好的春茶被其他地方的茶商低价收购,再贴牌高价售出,茶农们守着茶园没收益。近几年来,三江茶不仅更新品种、培育种苗,还通过“中国早春第一茶——三江春”开采仪式、三江茶采茶比赛、仙人山茶文化节等文创活动,将“早春第一茶”的优势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原本被别人几十元就收购走的茶鲜叶,如今卖到了600元一斤。从过去的大袋卖到如今的“小袋泡”,从过去的只有春茶卖到如今“三江绿”绿茶、“三江红”红茶、“三江千两茶”黑茶多种产品并驾齐驱。

而位于三江县三江茶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布央村,在产业示范区的整合下,真正将茶产业做成了富民产业。“目前三江县有20万农民参与到茶产业中,从前端的种苗培育,中端的茶叶种植,再到下游的茶园游,三江人终于把小茶叶做出了大文章。像三江这样的获得认定的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柳州市已经有13个,获得认定的市级、县级、乡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更是达到了67个。”柳州市副市长朱富庭告诉记者。

以产业链为纵轴,将各种品类的农产品串联在一起;以产业示范园区为横轴,将一个产业品类进行深挖,把农业的产品形态和产业业态挖掘到极致。横纵交错的产业布局,构成了柳州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大棋局,而集中经纬交叠之处,是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生活希望的几亩茶园、数方稻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兴旺的新农村。

把贫困户串联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谋篇布局,更是一个个农村能人带领下的新型经营主体。他们也许成长于阡陌之间,也许从城市归来,为乡村留住人才,农村的产业兴旺才有长久发展的根基

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发展。和很多农村地区不同,柳州的乡村之间,活跃着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是覆盖数百户贫困户的合作社理事长,是把农产品卖出大山的电商企业家,有了这样一群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农人,柳州的产业扶贫就有了乡野之间的主力军、顶梁柱。

融水县金色橘韵金橘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赖园园刚30岁,5年前辞去企业白领的工作回到富乐村的时候,村里的金橘地头价一斤只有不到两元钱,百年的金橘树没人打理,能出门打工的年轻人都出门了。“我们跟农户签合同,种我们推广的脆皮金橘,要勤修剪,常通风,年底我们以每斤4元的价格收购,品质好的,价格还能更高。”赖园园回忆第一年回乡“逼”着村民好好种金橘的情景。

第一年没有多少村民理会赖园园的种植要求,等收货季,真有品质好的金橘每斤卖到四五元,品质差的赖园园也帮助做电商销售,但价格随行就市。村民们看到了差异,第二年纷纷换品种、用有机肥,富乐村一下成了全县最大的金橘种植基地。

“赖理事长回来之前,我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橘园根本没心思打理。”脱贫户杨付国告诉记者,“她鼓励大家不种老品种油柑,种脆皮金橘,种苗是免费的,我按她给的方法管,头年每亩赚了1万多块钱。平时打工一年,哪剩得下这么多!”

“能让农民赚到钱的产业才有生命力。”这是融安县秋叶家农产品开发公司创始人石秋香在回乡创业几年后得出的结论。融安有一种传统高山红薯“花心薯”,其花青素含量比一般的红薯高出很多,却因为养在深山没有销路而几乎绝迹。石秋香瞅准这个项目,在当地的高寒山乡找到了品种纯良的种薯,到贫困村一村一村地说服村里的能人带动贫困户规范种植,2017年,处于海拔较高的几个村庄种植高山红薯达2000多亩,年产3000多吨,收购价高出普通红薯1/3,用花心薯制成的薯干在网店上成了抢手货。

近几年来,为了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吸引返乡创业人才,柳州市专门开展了“人才回乡创业工程”择优资金资助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产业资金支持、创业贷款担保等方面享受到诸多优惠政策。“政府支持我们,老百姓信任我们,我们就有信心带领越来越多的村民一起致富。”石秋香说。

越是贫困处,就越是潜力点和发展点。柳州市委副书记梁旭峰说,在产业扶贫补短板的持续发力下,乡村间小而散的农业产业被穿成串、连成片,推动着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前行,也串联起未来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记者郭少雅高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