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林+药、林+菌、林+畜……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畜等林业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林下种植模式,做活“林”文章、做强“林”经济,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时下,正值林下产业种植的关键时期,取苗、播种、管护……一幅幅林下农忙的田园画卷正在荆楚大地上铺就。
神农架
万亩高标准基地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
中药材种植找到致富“金药匙”
连日来,神农架林区各乡镇林下人工菌袋天麻种植基地里,麻农选种选地、选择种植时间、备料备材(菌材-菌棒-麻籽)、整地松土挖坑、天麻定值……农户忙着种植天麻,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天麻无根无叶,种植技术成熟,方法简单,种植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能自然生长。”种植大户杨坤坪忙着种植,他指着不远处已经种植开厢起垄的天麻基地高兴地介绍道,去年种植人工菌袋1万棒,收入13万余元。今年又带领种植大户6户开展人工菌袋天麻种植,别看这个种植技术不起眼,它可是村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天麻浑身是宝,茎果可入食入药,属典型的药食两用药用植物。林下天麻种植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神农架林区农业局天麻种植专班负责人介绍,林区组织群众盘活闲置土地、林地资源,在门前屋后、荒坡等处种植林下天麻,发展天麻50万棒,建成科技示范种植基地1个,育苗基地3个。2024年预计产值6000万元以上,带动林区765户脱贫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天麻种植,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时下,正值春夏季天麻管护的关键时期。在松柏镇清泉村天麻种植基地,种植户孙国军带领30余名村民对天麻栽培关键环节,现场演示栽培要领:一选地(海拔、产地环境、土壤、植被),二选菌(蜜环菌),三选种(种子),四选床(菌床、菌材),五选植(定植),六管理(田间管护)。“起沟垄行后覆土,再撒上一些小树枝叶,促进天麻吸收营养,促进天麻的生长和繁殖。”孙国军介绍,当下是天麻生长的关键时期,春季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全年的产量。去年16万棒人工菌棒天麻种植,收入400余万元,早种植早管护,让我们对今年天麻丰产丰收充满了信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近年来,神农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链条化,通过奖扶政策推动、科技支撑服务、巩固与发展并举、种植与加工结合,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区种植的中药材淫羊藿、天麻、五倍子等10余个品种,面积1.6万亩,建成高标准中药材基地1万余亩,带动全区2000余户农户增收。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神农架频道 作者 袁钦银)
竹溪
春耕种药图
连日来,在竹溪县双竹林场辽叶湖村林下的天麻种植基地里,20多名工人忙着播种天麻,选种、挖坑、下种、培土……呈现出一幅幅繁忙春耕种药图景。近年来,该县立足生态优势,盘活森林资源,通过“场党总支+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群众共同发展林下天麻种植,实现兴林与富民“双赢”。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县天麻最低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可带动本村及邻村群众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竹溪频道 作者 李镇海 杨富钧 刘帮荣)
宣恩
返乡能人承包荒山种黄精
千亩药材变“药财”
近日,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骡马洞的黄精种植基地里,几名村民正在采挖药材,刨土、筛选、装框、运输,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采收要小心,注意不能破坏块茎。”管理人员覃皓介绍,基地采用块茎移栽,具有种植快,产量高的优点,但如果移栽方法不对,很容易导致块茎腐烂,影响存活率。
骡马洞曾是晓关侗族乡最偏僻的地方,近年来,随着产业路和便民桥的完善,很多村民开始发展特色种植。
“种植黄精划算,每年给我带来2万元以上收入。”村民吴卫国常年患病,生计困难,2021年,他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上了黄精,自有了收益后,他对生活也有了盼头。
而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一位90后的小伙子吴奇,吴奇是晓关侗族乡黄精产业的“领头人”,2013年,吴奇怀着对药材种植的浓厚兴趣回到家乡,通过参观考察,学习经验,他承包50亩荒山种下黄精。2017年,在吴奇的精心管理下,黄精开始取籽销售,挣得药材产业“第一桶金”。
当地村民看到吴奇种植黄精收益高,纷纷向他求取“致富经”。为此,他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合作,成立宣恩县兴合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推行技术帮扶、药苗帮扶、销售帮扶,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200户村民,让药材产业成为稳定增收致富的重要优势产业。
“药材好,药才好。”该乡突出市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通过与恩施州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采用“高校+基地+科研机构+企业”的模式,着力打造120亩林下套种黄精、虎杖、贝母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晓关侗族乡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900亩,种植户达到1500多户,发展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4家,种植大户20余人,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宣恩频道 作者 向利雄 田野)
房县
椴木香菇 高山种植忙
近日,走进房县沙河乡卢家坪村,一幅生动的产业发展画面映入眼帘:一米左右的椴木香菌杆子一排排、一堆堆,码得整整齐齐、气势轩昂,远处看去,意气风发,充满了灵动的生机。
椴木香菇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在温度、水分、周围植被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出菇,卢家坪海拔1200米,境内森林资源优越,气候条件正好适合椴木香菇种植。近年来,该村结合自然资源优势,瞄准香菇价格逐年上升的时机,促进林业和食用菌种植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带领乡亲们发展林下椴木香菇种植产业,为当地群众增添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椴木香菇是一种原生态香菇,通常采用粗放式种植方式,任由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生长出的菇朵大小不一,产量较低。卢家坪村突出本村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和资金,充分利用房县“七大产业链”政策,建设椴木菇种植基地10余亩,发展椴木菇10万筒,带动村内60余户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双丰收”。
为进一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探索完善食用菌产业链,沙河乡专门邀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到沙河乡现场“把脉问诊”,为沙河乡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等精准把脉、靶向分析;邀请十堰市农科院在沙河乡火光村、卢家坪村建设基地,长期实验各种气温下种植合适的菌种;引进湖北勤发富菌业有限公司,分村分批培训菇农,因地制宜为农户制定种植技术规程,帮助农户做好科学生产计划,算好效益账。
卢家坪村还充分发挥乡贤和创业人员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田间课堂”组织农户到食用菌产业园示范基地进行食用菌拌料、灭菌、接种等实操教学,提升农户种植椴木香菇和袋料食用菌技术,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架起了群众从家门口通往生活富裕的“幸福桥”。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房县频道 作者 桂培培 程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