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平阴教育
人人都竖大拇指
学生家长说:
平阴孝直小学学生宋小宁的妈妈告诉记者:“之前,孩子在谷楼小学上学,家里安排专人一天三趟接送。合并到孝直小学后,不仅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上下学有校车,吃饭有食堂,太省心了。”更让她高兴的是,孩子越来越懂事,而且对学习格外认真。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平阴教育的发展让我震撼!从幼儿园到小学,再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超出了我对平阴教育的原有认知。”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在平阴学考巡查时,一周时间的深入接触让他有了这样的感叹。
一个经济欠发达县,究竟从哪里来的力量,把教育办成了让老百姓最满意的民生工程?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平阴县,探寻其小县富教的“致富经”。
把“10元”集中到一起花
平阴有了一片片“教育红”
一下高速公路,向西望去便是一片红色建筑,很是壮观,那就是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再往北,依旧是一片红色建筑,门口挂着平阴县实验学校锦东校区的牌子。记者按“红色”继续索骥,无论是县城、乡镇还是农村,无一例外都是学校。而且这个“红色”在平阴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教育红”。
市里学校有的,平阴的学校都有了;市里学校没有的,平阴的学校也有了!走进“教育红”,就如同市教育局的那位工作人员,记者也被震撼到了。
“这个游泳池是标准的50米泳道,今年暑假后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学校就可以给孩子们开设游泳课。这个游泳馆不是学校的‘私有财产’,除了平时供学生们上课使用外,周末的时候对社会开放,增加游泳馆的使用率。”榆山小学负责人说。
据了解,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榆山小学,还有今年在建的土楼小学,都配有标准的游泳馆。
市区学校都没有几所能够配套游泳池的,把学校建得如此好,钱从哪里来?平阴教育人的智慧在这里得以显现。
2010年时,平阴全县有83所小学,人数不足300人的44所,不足200人的27所,不足百人的9所,让每一所学校都达到标准要求,所需资金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平阴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来讲是不可能的。
“即使勒紧裤腰带把学校建好了,随着农村生源不断减少,不仅投入打了水漂,而且‘麻雀校’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平阴县教体局局长李仲波告诉记者。此时撤点并校成为平阴教育的最佳选择,通过撤点并校全县小学由83所整为13所,教学点2个,“就这样,我们是把过去分10处花的‘10元钱’集中到了一起花,将有限的钱全部用到了刀刃上。”
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
校车食堂化解并校“后遗症”
撤点并校之后,学生们都被集中到了一起,家远的孩子怎么上下学?孩子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面对并校“后遗症”,平阴教育人早早就将学生吃住行的问题纳入自己的责任范围,提前谋划。
2012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平阴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校车,84辆平阴“大鼻子”校车分4批陆续上路,设立学生上下车站牌247个,运行线路160条,日行程约7055公里,破解了全县237个行政村2公里以上需要坐车的6000余农村娃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问题。
校车收费本着公益性原则,对学校无就餐条件的学生每天接送4次,每月100元;对学校有就餐条件的学生每天接送2次,每月收费80元。用李仲波的话说就是:“家长打工一天,孩子安全坐车一个月。”
“我现在一天三顿饭在学校吃,在食堂吃的饭比家里的都好。”在孝直中学食堂,学生孔德金正在吃饭,餐盘里是蒜薹炒肉和西红柿炒鸡蛋。“所有食材都是学校统一采购,由食堂负责加工,然后由学校进行零成本售卖,对学生而言吃得既安全又有营养。”孝直中学校长黄修华告诉记者。
当市区的家长们还在为选择哪个小饭桌而纠结的时候,平阴县已经在各学校建设独立食堂,近年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11个农村学校餐厅,所有农村定点学校拥有了独立食堂,解决了在校学生中午吃安全热饭热菜的问题。
吃饭和交通问题解决了之后,平阴县开始探索如何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教学环境。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洗澡难、洗衣难的问题,平阴县教育体育局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双洗”工程,通过改建场所,购置设备,为农村中小学建成了“双洗小屋”,所有农村学生每周都能在校免费洗澡洗衣。
如今,走在平阴县学校里,“双洗小屋”已成为校内别致的一景。
村村通校车、校校有食堂、学生能双洗、操场全塑胶、教室全供暖……自迈出撤点并校第一步开始,平阴县每年都会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教育惠民,其背后的民生情怀温暖了更多平阴百姓。
做好转型升级“加减法”
从“有学上”变“上好学”
一位留守在家跟着老人生活、每天都是脏兮兮的小学生,来到孝直小学后,不仅变得彬彬有礼、干净整洁了,而且更加阳光自信了。
孩子的改变得益于孝直小学构建的“养正教育大课程体系”,学校通过《我是文明小乘客》《我是最美用餐小标兵》《孝小文化我知道》等课程,让孩子在学校慢慢懂得了乘车礼仪、就餐礼仪,受到了环保教育、孝文化教育和传统节日教育的熏陶,从内而外提升素养。
经过优化调整,学校成了平阴最漂亮的建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了,但家长想让孩子“上好学”的矛盾依旧存在。于是,平阴教育人的工作重心也由硬件建设变为内涵提升,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自2014年开始,平阴县开展了一场全县规模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最初是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发展,多点开花,之后县教体局出台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平阴县教育体育局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县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全县课程建设的体系框架,为全县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平阴县教体局教科室主任李洪涛告诉记者,随后,该局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培植典型,将课程改革一步步推向了纵深。
现在平阴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已启动课程建设,通过做好“加减法”,实现了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编制工作。
“最开始各学校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课程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并不吻合。”平阴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蒋建颖告诉记者,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学校开始根据自身特色建设需要,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开始对课程做减法,淘汰了一部分效果差的课程,为学生们留下了真正的精品课程。
在抓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平阴县不断加强教师培养,使得教师队伍素质得以整体提升。2016年,平阴县有9名教师代表济南市参加“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例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省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的肯定与表扬。3年来,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县有378名教师荣获省、市级一等奖,其中有16人荣获教育部优课奖。
如今,平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明显改观。他们不但扭转了县域教育曾经的被动局面,更为未来的长足发展占领了先机,最重要的是让全县学生享受到了教育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