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懿,博士,副教授,电子信息学院教师,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主讲校级重点课程《精细有机合成》,多次参与校级教学比赛且成绩优异。科研方向为有机硼化学和有机光伏电池。一作发表SCI论文十二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作为教师,我深知把课上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赢得学生认可和尊重的首要条件。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树立了一个信念:要用心上好每节课。记得初上讲台的那年,备课时总想把自己所学全部展现给学生,每节课ppt都有近百页,授课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起初的课堂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随着知识的深入,渐渐地就沉默了……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课余时间我走进餐厅、走进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交流,了解情况并认真总结与反思,我的出发点没有错,主要错在方式方法上,我没有提前了解学生,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大量新知识的涌入必然导致学生吃不消从而影响到学习热情。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给我后续备课授课都指明了方向——彻底改变“灌入”式教学,不是让学生将知识单纯地复制在脑海里,而是力求创新,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力求生动且实用性强。
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上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尽量减少机械地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多搜集些合成化学方面科学家有趣的故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学习制作PPT的小技巧等等,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生活处处皆化学
02.
授课过程中从《我不是药神》电影当中提到的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明星药“格列宁”、从疫情肆虐的当下“阿兹夫定”“辉瑞Paxlovid”一药难求等我们身边所遇到的问题入手,提出这些药物之所以昂贵的一部分原因是原材料昂贵、合成路线冗长、合成产率低等,以此引出学习《精细有机合成》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的有趣和实用,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0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即能力,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拥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而这把钥匙不是靠授予,而是靠习得。教学中多数知识点的获得,都是让同学们从例子当中自行总结出的,这样的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边做边想,事半功倍。
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04.
几轮教学下来我发现学生们都期待自我展现,基于这一点,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比比谁的方法更巧妙”,通过表扬奖励等方法来鼓励更多的同学,培养他们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不但可以活跃学习氛围,还能减轻学习压力,多数学生在急于表现自我时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技能。在设计这些环节时,所选择的题目要非常有针对性,选择时一定要明确这个题为什么要练,不能盲目练,以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在课内练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使个性化的问题及时得以纠正,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深化。《精细有机合成》更强调将有机化学“点知识”连成线汇成面,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要求更多,学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异同点,多归纳总结利于学习与记忆,给学生设计练习题时也多注重这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片面地追求练习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喜欢你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而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却是一种挑战。对于教学,我还是一个菜鸟,经验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学生给予我的鼓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还记得收到学生的“拜师帖”,激动也伴着感动;看到学生考研成功的信息,感觉比自己考上还要开心……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本领,不断学习,多听课学课、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汲取其他教师一切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让学生喜欢我,更喜欢我的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