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富春 兰天鸣《中国青年报》(2016年01月18日05版)

“它不仅绿化了山川,还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树,承载着几十万百姓对新生活的希望。”因为一种独特的树种的推广,近些年来,甘肃陇南的大山明显绿了,农民也逐渐富起来了。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油橄榄,上世纪70年代陇南试种成功,2015年陇南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遍及全区。“油橄榄绿化了陇南的大好山川,更填充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树’。”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生长环境优越,油橄榄成致富树

在陇南的大山里,44岁的朱玉忠是最早尝到油橄榄树甜头的农民。

10年前,朱玉忠响应政府号召,将原来种小麦、苞谷、马铃薯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了油橄榄,海拔超过1200米的山地则种上了花椒。他是全村最早种植橄榄树的农民。

自种植到挂果的8年里,每亩橄榄树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每年300元的补贴。去年,朱玉忠家的4亩油橄榄树共采摘鲜果1吨多,当地油橄榄加工企业以一公斤6元的价格上门来收,光油橄榄他就挣了7000多元。

“油橄榄不打农药,采摘也比花椒省力。”在朱玉忠看来,油橄榄好料理,节省下来的时间就能外出打工,“种田务工两不误”。

以前种粮食,得按时浇水、除草、打药,全家人一年四季都绑在山里;如今,种了油橄榄,朱玉忠老两口就能照看好,儿子就“解放”出来,在外打工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元。

这两年,朱玉忠将原来的土房子全部拆掉,重修了一院砖瓦房。“政府给了两万元,无息贷款3万元,剩下的都自己掏了。”如今,除了看护好橄榄园,他就抱着两岁大的孙子,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朱玉忠所在的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朱能村,如今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油橄榄。“全村159户人,种了1200多亩油橄榄树,在挂果前,还给补贴哩!”村主任巩顺林说,油橄榄加上花椒、务工,朱能村每户年均收入两万多元,很多人家都已盖了新房,有些家里还买了小汽车。

油橄榄树是古老的树种,原产小亚细亚,后引种到地中海沿岸,中国也有8个省份种植,其中,以甘肃陇南种植规模最大。

地处白龙江河谷以西,青藏高原东缘,陇南自然环境优越,境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优质水资源保护区。白龙江河谷把南方暖湿气流送往武都腹地,陇南山谷春早冬短,是优质橄榄油的绝佳产区。

理化数据显示,陇南所产橄榄油单不饱合脂肪酸等有益人体健康成分含量高,多项指标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头企业带动,油橄榄成富民产业

在武都区,发展油橄榄产业,与一家两代人的创业经历密不可分。

1993年,李慧和丈夫辞职下海创业。开始,夫妻俩做医疗器械、矿产等生意,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决定“要做一些有长效的生意,既能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又有经济效益”。

从1997年起,李慧召集了一班人马,进驻佛堂沟,开始在荒山上种油橄榄树。“没有水,就打井修渠;没有电,就从沟外拉线通电……”10多年里,李慧硬是在荒山上成功种植了数千亩油橄榄,被授予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十大“女状元”等称号。

在上世纪90年代,武都区油橄榄加工技术还很薄弱。“当时只有一个小厂子,用的是最古老的榨油机,一天榨不了1吨油。”随着油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有的加工能力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李慧想到了自己办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2000年,她引进进口油橄榄加工设备。与此同时,随着油橄榄经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日渐显现,在武都区,很多农民都开始种植油橄榄。

进入新世纪,武都区政府在退耕还林中积极引导山区农民种植油橄榄,全区油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需求也在增长。从2009年到2010年,李慧又从德国引进两套先进的加工设备,日榨油橄榄鲜果达到400吨;去年,从法国引进生产线,日榨油橄榄鲜果达到600吨。

2004年以来,学法律出身的女儿刘玉红开始全面加入李慧的油橄榄事业。这些年,刘玉红致力于规范生产加工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陇南油橄榄品质;与此同时,投入精力进行油橄榄产品市场推广。

受益于李慧等一批油橄榄产业先行者的带动,武都区农民的橄榄鲜果都能卖个好价钱。近年来,武都种植油橄榄的农民越来越多,全区13个乡镇,75个行政村,有14.5万农民种上了油橄榄,种植面积达36.2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1%,鲜果出产2.3万吨,占全国的91%,出油达3500吨,占全国93%。武都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橄榄之都”。

情系万千农民,橄榄产业需创市场开销路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有4万吨的橄榄油需求,武都区作为国内主产区,产量只有3000多吨,国内大部分橄榄油都从国外进口,陇南橄榄油市场空间很大。

武都区外纳镇党委书记刘维绪一本橄榄账算得很清楚。“自从退耕还林种橄榄树以来,农民增收很明显。”他说,如果能确保水肥,及时加以修剪,橄榄树的收成就有保障,且和传统的农作物相比,橄榄果价格高,农民受益明显。

外纳镇一边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种植橄榄树,绿化荒山;同时,面对山地缺水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和橄榄加工企业,加大外纳山区灌溉扶贫工程建设。去年以来,外纳镇4个村建成了水利提灌工程,从白龙江流域提灌520米,农民可以实现现提现灌。

在外纳镇崖角村都路坡社,农民赵志村种了5亩橄榄树,去年产了两吨鲜果,收入1万多元。自从10年前种橄榄树以来,赵志存看着昔日光秃秃的山坡一天天绿了起来,同时,自己的钱包也一年比一年鼓起来了。“现在(种橄榄树)比以前种庄稼好10倍。”他高兴地说。

去年崖角村修成了提灌设备,赵志存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修的水渠至今还在滋养着村民,但这些年农业用水增加,正当大伙儿为橄榄树的灌溉发愁的时候,今春就能用上提灌来的水。“今年的收成肯定比今年好,我们很有信心。”他高兴地说。

以往,武都橄榄油的销售主要集中在陇南及甘肃省,油橄榄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基本不存在问题。但随着近年来橄榄树的大量种植,橄榄油产量不断增长,陇南市及甘肃省内已难以完全消化产量。

“很多人不知道国内还有油橄榄,更不清楚陇南的油橄榄品质如此之好,(油橄榄)的确是个好东西,但也存在‘身在深闺人不知’的问题。”油橄榄牵涉千家万户,事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内油橄榄市场占有率低,消费者知晓率不高。在刘玉红看来,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尽量降低成本,促进橄榄系列产品的多样化和市场的群众化。”李慧认为,陇南油橄榄亟待转型升级,开拓更大的市场。为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已行动了起来,去年9月,武都区政府组织相关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了油橄榄相关产品的推介会,面向全国推介陇南油橄榄;同时,油橄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将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开拓多渠道经销格局。在刘玉红的努力下,目前,除了陇南本地,在兰州、北京等地,都有了陇南橄榄系列产品的销售网点。

“酒香也怕巷子深,武都自然条件优越,是油橄榄生长的最佳区域,油橄榄系列产品品质高,陇南油橄榄要走出陇南、走出甘肃,让更多的消费者享用中国自己的优质橄榄油,也真正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尽早脱贫致富。”武都区委副书记张书怀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