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重中之重是“造血”,为贫困户造出新鲜的“血液”,让其焕发青春。
产业扶贫就如给贫困户“造血”,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难点、焦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市农业局一班人对此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奋力推动全市农业系统为贫困村谋划好产业,培育了大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派出大量的农业科技员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出一些适合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贫困村产业正在崛起,贫困户正迈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镜头一
巡泗桥村推广稻鳅种养新模式
雁江区新场乡巡泗桥村引进四川鑫峰水产养殖公司,并成立资阳市谊鑫水产专业合作社,从事泥鳅孵化和稻鳅种养,建成370亩西南地区最大的泥鳅繁育基地,带领巡泗桥、双石、平桥、莫家、油草等6个村实施稻鳅种养,发展稻鳅种养400亩。
据鑫峰公司负责人介绍,2016年稻鳅种养田平均每亩产稻谷850斤,公司以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湿谷子;每亩产泥鳅300余斤,每斤售价11元。稻鳅种养亩产值4000多元,为贫困户每亩年增收3000多元。贫困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镜头二
宝林村发展种养循环经济
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种植柠檬500亩,其中进入盛果期300亩,去年补植200亩。今年盛果期柠檬亩产3000多斤,每斤销售价4—4.3元,亩产值12000多元。引进业主建30头生态猪繁殖场,年出售仔猪500—600头,为本村生态猪养殖提供种源。目前,该村养殖生态猪500余头,并打通成都市场,生态猪每斤销售价12—13元。贫困户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
据岳源乡党委负责人介绍,该村发展种养循环经济,2015年贫困户就已经脱贫,今年进入巩固提高阶段。
镜头三
金鼓村种果树养山羊
2015年,乐至县龙门乡金鼓村搭上了扶贫开发的列车。该村流转土地800亩,种植春见300亩、无花果200亩、莲藕300亩。加上村民原有100亩核桃树,该村“田里饱肚子,土里找票子”的蓝图正在绘就。
该村依托“喜羊羊”和大自然公司送种羊项目等发展黑山羊养殖70户500多头,发放林下草鸡苗5000余只。养殖户实现人均年增收3600元。预计到2018年,将实现年出栏黑山羊1000只,林下养鸡15000只,实现人均增收15000元,成功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金鼓村8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和平说,他家养母羊10只,今年母羊产小羊10余只。张和平算了一笔账:一只母羊两年产子3窝,平均每窝产2只。一只小羊养到40斤出售,能卖到600多元。前3年自繁自养,把母羊留下自养,养殖规模可达20头以上,之后,每年养羊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措施一 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
贫困户缺知识缺技术,贫困村缺致富带头人。
我市农业部门把目光聚焦到培育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企业)上来。
据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计长远介绍,我市积极创新产业发展带动模式,招引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村落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尤其是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贫困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村共培育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165个。
雁江区宰山嘴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村提供种子、技术、肥料,不但提高贫困户种植技术,转变其传统思维模式,还通过包回收的方式降低贫困户种植风险,辐射带动2583名贫困户增收。安岳县晨阳养兔专业合作社通过优惠供种,按需供应统一物资,免费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500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预计人均增收3000余元。乐至县八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赊给贫困村农户价值30万元的鸡苗,减轻他们发展产业的前期投入负担,帮扶带动310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还有雁江区中和镇杨老九植保专业合作社,雁江区回龙乡绿生源家庭农场、天恒家庭农场,安岳县联利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乐至县大自然农牧公司等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农业产业化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全市贫困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领贫困村民兴产业,迈向脱贫致富之路。
措施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自去年10月以来,依托乐至县大自然农牧有限公司,乐至县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借羊还羊”模式,大自然公司在龙门乡金鼓村、中天镇太和村、石佛镇荣家沟村等3个乡镇共7个村与农户签订“借羊还羊”协议,向农户提供5至10只不等、每只40斤左右的乐至黑山羊母羊,并提供配种、免疫、诊疗、养殖等全程技术服务,还免费购买农户受益的养殖保险,农户不承担养殖风险。母羊产下第一胎羔羊,农户将达到借羊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母羊返还给公司,其余的羊归农户所有,公司以1000-1500元/只订单回购,贫困户通过该模式年户均增收近万元。现已带动上述7个村贫困户400余户养羊,借出种羊700余只。
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发展庭院养殖的资金技术制约和市场销路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基地建设成本,培育了贫困村增收产业,还实现了贫困农户零风险养殖,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此外,我市农业部门还成功探索出“养殖小区+示范户+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技术部门+贫困村+贫困户”科技助农增收模式、“项目引领+部门服务”、“合作社+产销协议”订单生产等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产业扶贫模式。
措施三 农科员奔赴田间地头
农科员手把手教,贫苦户用心学。
全市组建了1个市级、3个县级和24个片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同时从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选派技术过硬的300多名农业科技员,深入到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全市共开展技术培训8.6万人次。
狠抓驻村农技员“五落实”,即人员、时间、任务、考评、奖惩落实。强力推进驻村农技员“五个一行动”,即协助编制一个农业产业规划、积极推广一批主导产品和技术、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指导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主推发展一个产业。
驻村农技员到村开展技术指导每人每年不少于2个月,关键时节点必须进村开展技术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4次。
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1696户。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机制“五新”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六良”配套,给贫困户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如今,在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农业部门产业扶贫攻坚中,我市正向脱贫的贫困村有支柱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正在迅速脱贫、改写历史的格局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