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养鱼大国,每年出口各种海产品的销售额近百亿美元,而他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创收离不开高密度养鱼的养殖方式。
印度的养鱼户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产出足够多的鱼类,他们会在一个池子里养10万条左右的鱼苗,以此来增产增收。
话说这种密度的情况下养殖别说是生长,就连呼吸氧气都是问题吧!那印度为何还是能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大规模养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在印度的鱼类养殖区内,随便一个10平米左右大小的鱼塘你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鱼苗在上下翻腾,其数量可能已经超过10万条。
见到此景不免让人感叹,这哪里是水养鱼,更像是鱼养水,虽然说在这种养殖模式下能够获得极大的经济收益,但是缺氧问题始终都是养殖户担心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也为了更好的让鱼能够成长起来,必须要保证池塘内部的溶解氧含量保持平衡。
常见的给池塘增加氧气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生物增氧,简单来说就是在池塘水面养殖一些浮游生物,从而为水中供氧。
这种方法也是最简单、最贴合自然的方法,不过根据印度的养殖情况来看,很显然这种方法是不适合的,那池塘里全是鱼苗,哪还有浮游生物生存的地方。
其次就是化学增氧,这需要养殖户往池塘里面扔进去一些增氧剂,不过一般这种方法印度养殖户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原因是增氧剂价格昂贵,平时肯定是用不起的。
那他们为了解决池塘缺氧问题唯有使用第三种方法,也就是机械增氧,即通过水泵或者是增氧机来实现供氧。
不过印度人更喜欢用水泵,因为水泵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只需要不断更换池塘中的水即可,这样就能时时刻刻保证池塘中的水含氧量正常。
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提前在池塘底部挖好孔洞,这样能够便于池塘水的更换,如果单纯就是使用水泵抽水和换水,耗电量太大了,养殖成本也会增加。
除了解决池塘供氧问题外,最大的养殖支出无疑是饲料的供应,在这方面印度人也有独特的养殖方法,那便是饥饿养殖法。
简单来说就是不把鱼喂饱,喂个半饱或者是七八分饱就行,要说为何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印度养殖户想要让鱼保持一定的活力。
如果喂的太饱确实是比较容易快速达到成熟期,但是鱼的活性大大降低,抗病能力下降,而且鱼肉的口感也不是很好的。
活泼的鱼的肉质要比那些懒趴趴的鱼好很多,吃起来口感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印度养殖户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研究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节省饲料,喂的少一点成本自然也会随之降低,只要饿不死就行,毕竟这些鱼还会去池塘底部寻找吃的,等到长到一定大小之后还会换个大池塘生存。
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下总能在泥层之中找到能够食用的东西,比如食物残渣、水底的藻类,或者是已经死亡的鱼类的残骸,这些都能成为食物。
而为了能够避免很多的养殖麻烦及问题,印度人通常比较喜欢养殖鲶鱼,之所以选它主要也是因为鲶鱼生命力顽强,抗病能力强,生存能力更是鱼界属一流。
要知道鲶鱼可是在粪池都能活着的鱼,小小的池塘环境还能恶劣到哪里去,对于鲶鱼来说那就是生存宝地。
不过印度也因此面临一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出口问题,一来是因为鲶鱼的生存能力过强,此前因为洪水或放生的原因,鲶鱼已经在印度境内流域泛滥成灾。
与此同时,鲶鱼所到之处侵占了很多其他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抢占了大量的生存资源,这已经因为生态危机,带给其他物种威胁。
二来就是鲶鱼的喂养情况和卫生情况始终不达标,个别养殖户没有按要求进行养殖,或者是养殖出来的鲶鱼不能食用,因此对外出口时很多国家拒绝进行交易。
这导致印度鲶鱼滞销,同时也造成大量鲶鱼养殖户面临亏损的情况,所以说为了印度养鱼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条件改善,提高监管力度,科学规范的养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