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座小城叫龙陵,被誉为“滇西雨屏”。那里年均气温15℃,年均降雨量2112.6毫米,海拔最低535米、最高3001.6米,森林覆盖率70.08%,气候、雨量、海拔、生态环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石斛生长创造了“天然居室”,有石斛40多种,是全国有名的“中国紫皮石斛之乡”。
面对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龙陵县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扣“深耕产业沃土、厚植惠民福祉”思路, 积极探索石斛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做大做强石斛绿色生态品牌,有效实现了全县石斛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呀真正好么,我们又种呀田地么又做草(石斛枫斗),做得黄草(石斛枫斗)么街上卖么,卖得呀金钱么进家了......”夏末秋初,寻着山歌声走进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龙陵县龙山镇尹兆场村,只见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男女老少围着一盆炭火、一把筛子,在一把钳子的辅助下,一根根石斛变成了一个个枫斗,村民们正坐在家中积极赚取“指尖经济”。
龙山镇尹兆场村是龙陵县发展石斛产业最早的村,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但人均耕地仅有0.53亩,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日子十分穷苦。为了盘穿吃,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外地客商到村子里收购野生石斛,于是当地村民到深山箐林里采摘后变卖成钱,有效贴补了家用。发现石斛能卖好价钱后,村民们就在村寨周围的树上或天然林中进行仿野生种植并取得了成功,从此开启了人工仿野生种植石斛之路。
正在加工枫斗的段明娣表示,她家栽着10多亩仿生石斛,忙时到地上打理,不忙时在家中加工枫斗。她加工枫斗的时间不算长,才有4-5年的时间,村里有好大一部分人比她加工的时间要长得多。寨子里像她一样的人也很多,农闲时间及外出务工低峰期,村内随处可见男女老少手不释“草”。枫斗加工技术精湛的村民,有的还曾被聘请到外省、外地州或者在县内当“师傅”,专门开展枫斗加工技能培训,一边获取培训收入,一边培养了很多徒弟。
谈及石斛种植,许多斛农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都是在房前屋后“小打小闹”的“玩着种”,没料想一种就是20多年的时间,闯出了一条从“玩着种”到“想要种”再到“种成功”的路子。许多家庭都因种植石斛改变了生活。目前,石斛种植和枫斗加工已成为尹兆场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全村石斛种植面积 635 亩,带动380户460人从事枫斗加工,依托枫斗市场销售、实现种植收入504万元,实现枫斗加工 368 万元,户均增收 13900元。
提高抗风险能力助农持续增收
在石斛发展路上,当地斛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遭遇过石斛市场“过山车般”的价格考验和创伤。在遭遇市场洗礼的时候,龙陵县因地制宜,依托林间立体空间优势,找准产业“症结”开出发展“良方”,走稳走好“政府+协会+组织”基础路、“财政+金融+项目”精准路、“质量+品牌+市场”创新路、“研发+培训+标准”长效路等“四条”石斛发展惠民路,把石斛作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来发展,引导斛农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想法设法确保石斛助农持续稳定增收医“贫病”。河头社区卜窝寨组的建档立卡户许庆省感受深刻。他于2011年开始尝试独横木栽种石斛,尝过石斛价格高峰期的“甜头”,也经历过价格跌水的“动摇”。但在各方引导和帮助下,他一直没有放弃,如今3亩多的石斛仍是整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年收入5万多元,有效助力整个家庭摆脱了贫困。
通过一系列努力,龙陵县在全国首家推行石斛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等“八项制度”,建成石斛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实现了从产地选择、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程监管。还建成了全国首个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专门开展石斛种质的收集、保存、鉴定、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推广等工作。龙陵的枫斗加工人员还持证上岗,获取《中药材加工资质证》和《健康证》后才能从事枫斗加工。
目前,“龙陵紫皮石斛”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列入《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注册了30个系列100多个产品、16个龙陵石斛“健字号”,30个保健饮片,作为全国唯一进入医保目录数据库的石斛种类,率先列入《云南省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和《上海市医保目录》并与上海市、河北省进行了标准对接;培育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1个、20佳创新企业1个等。如今,龙陵成为了全国石斛生产第一县,先后获得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滋养文化示范基地、中国石斛产业发展联盟会员单位、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云药之乡等称号。
成为了全国石斛生产第一县
大环境发展起来了,斛农也跟着稳健发展起来。斛农们有的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有的发展石斛枫斗加工、有的发展石斛花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借助石斛增收致富。
龙江乡村民杨连坤是龙陵县众多斛农中的一员,他目前主要种植仿生石斛,并且发展势头不错。见到杨连坤时,他正在林间查看石斛长势。“我现在发展了50多亩的林下仿野生石斛,总体感觉种下来就是成本低,把石斛绑在树上靠天生长就行,省时省工效益又好,石斛的品质还大大提升了。2019年我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杨连坤说:“今后我不仅要把现有的基地管理好,还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目前,杨连坤除了管理好自己的仿野生石斛,还和朋友一起将林下仿野生石斛“种”到了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带动当地百姓种植仿野生石斛150多亩,2019年马吉乡的仿野生石斛已经赢来首次采收,他们全部保底收购。除了带动马吉乡,龙陵县还通过保底收购、订单协议等方式,带动保山、怒江、德宏、临沧、文山等地石斛产量2000余吨,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石斛集散交易加工中心。
截至2019年末,龙陵全县石斛净栽培面积达900万平方米,紫皮石斛占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70%以上、占全省的80%以上,从业农户达12000多户,实现石斛鲜条产量3600吨,农业产值5.1亿元。培育规上企业8家,专业合作社37户,共有1.2万户、4.4万人从事石斛种植、枫斗加工及销售,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带动了4.8万人脱贫致富。
在发展石斛的道路上,龙陵县念好了“生态经”,成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了财富资本;唱响了“致富经”,真正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百姓致富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