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牧民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形成脱贫攻坚的利益共同体?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让扶贫攻坚工作起到1+1>2的效果?……
“因地制宜搞扶贫,因势利导促发展”。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探索推行“党群致富联合体”模式,8个县(市、景区)依托本地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将原先散而弱的农牧民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联合起来,形成“建一个联合体,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如今,“党群致富联合体”犹如一座座致富“金桥”,引导着当地农牧民抱团闯市场,破解新难题,合作谋共赢。
思想碰撞中初现雏形
不种地,还分钱,还能捞外快,这样的好事上哪里去找?“土地整合前,每天围着自家十几亩地转;土地整合后,上千亩土地只需几个条田长管理,我就能抽出时间帮周边村民维修院墙、盖羊圈,增加收入……”每年坐等领取3000余元“集约种植收益金”的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阔聂科买村村民赵进疆介绍说。
2015年,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阔尼克买村推行了联合家庭农场条田长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土地管理观念,整合800亩土地,用于规模化种植小麦,采取条田长管理模式,由村民推选出4个条田长,土地经营收入得到大幅增加。
而土地集约连片,只是该村的第一个目标,通过产业化提升小麦附加值、实现合作社增产增收才是更大的梦想。该村采取转包、出租、托管和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5种模式共流转土地1900亩。其中195亩零散土地由村委会进行集约化管理种上了小麦。一年算下来扣除“条田长”每亩40元劳务费,66户村民拿到20余万元分红,受益村民都齐声夸赞村党支部书记刘开明的经营管理很有方。
素有“花芸豆之乡”美誉的阿勒泰市切尔克齐乡,花芸豆凭借着粒大、饱满、色泽光而倍受疆内外客商青睐,远销各大城市、港口。说起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党员王建民,1987年从山东老家带回了一批花芸豆种子,在自家5亩进行试种,经过不断探索,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
当他看到身边乡亲还停留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上,他着急上火了。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19名党员联合成立了以王建民多种产业经营示范点为主,其他党员养殖、种植产业为辅的农牧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
经过几年努力,全乡花芸豆种植面积突破了1万亩,因掌握了市场信息,产出的花芸豆以高价远销天津、大连等港口,成为切尔克齐乡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亮点。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合起来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合作社是逼出来的选择。”王建民在谈到合作社发展时侃侃而谈,“如今的合作社集生产、销售等环节为一体,实行组织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全体社员牢牢抱成团,变弱势为强势,辛勤工作,同舟共济,共同为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奋斗。”
而福海县、阿勒市的做法只是全地区的一个缩影,各县市、乡镇、村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从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生活习惯和资金规模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行业、项目和种养习惯的农户联合起来,引导农民联手闯市场,形成党员群众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均沾机制。
建章立制中完成蜕变
为了规范农牧民自愿合作的运作模式,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各县市、乡镇、村根据实际,建立起一系列产业发展模式:
针对农作物种植采取“支部+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农户”的模式经营;
针对畜禽养殖采取“合作社+党员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对农副产品加工采取“公司(企业)+党员经营能手+农户”模式经营;
针对交通运输、建筑、机械作业采取“专业协会+党员实用人才+农户”的模式经营……
布尔津县远鹏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如今拥有养蜂会员36户,养殖蜜蜂5000箱,在产品研发方面以生产蜂蜜、蜂巢蜜、蜂王浆、花粉等“四大系列”产品为主,产品已销至深圳、北京、湖南等地。2011年11月“四大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有机食品认证。
为拓宽社员增收路子,合作社投资110余万元建成800平方米厂房,并引进一条集融蜜、灌装、化验、消毒、包装于一体的流水生产线,日可加工、包装浓缩提纯蜂蜜6吨、3000瓶。经浓缩提纯后的蜂产品,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纯度达到100%。
同时,还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推出了“互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今年我们建立电商蜂蜜网,对蜂蜜蜂、蜂王浆、花粉进行网上销售,比单纯实体销售蜂蜜效益好。”“目前我们已经和中石油、北京沃尔玛超市、乌鲁木齐部分超市达成合作意向,通过现有网络扩大蜂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布尔津县的蜂产品遍布全国。”合作社理事长彭光才信心满满地说。
各县市还根据情况,分别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制度,加强督促指导,帮助健全“党群致富联合体”章程、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并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明确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办法、财务管理办法、财产管理办法等,不断规范“致富联合体”内部管理。
为使会员生产的农副产品及时畅销,实现会员利益最大化,还结合实际设立了财会、收购、销售、联络、运输等小组,并明确了各小组的主要职责,确保了联合体的高效运转。
同时,各相关部门立足职能优势,实施跟踪管理服务。在信息、资金、用地、办照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致富联合体”的创建、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优质服务。8个县(市、景区)每年召开1次“党群富联合体”工作现场会,推介成功经验,培育党建示范点。并向每个“致富联合体”派出1-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促使“致富联合体”良性发展。
目前,全地区508个行政村、54个社区共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626个,加盟联合体的党员2162名,群众8.5万余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
带民致富中展翅高飞
“过去,农民致富无门路。如今,产业党支部成了引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特色经济作物合作社108名社员的共识。
该合作社围绕“双培双带”工程,吸纳12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党员加入合作社,采取一名党员帮一户农民建立一亩示范园的“一对一”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320余次,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建成食葵、打瓜经济示范园区4个,建立标准化管理示范园2100余亩,筹建起3个“理论培训—园区实践—能人指导”模式的培训基地。
2016年,合作社党支部通过规模化销售食葵、打瓜、无壳南瓜等经济作物农产品800余吨,仅此一项,带动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1100余元,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
“没有党支部的引领,我们的合作社也吃不香、做不大,没有党员示范引领和能人的团结协作,我们这些贫困户,也不会这么快脱贫致富。”贫困户胡马尔汗·吉恩斯由衷地说。
“通过入股合作社,光两头小牛犊就有6000元的收入,再加上每月卖牛奶的1500元钱,就入股合作社这一项今年就可增收1.5万元,我家能脱贫合作社可帮了大忙了!”青河县阿热勒乡达巴特村村民布尔列斯·哈布德勒细细地算着这一年的收入。
布尔列斯是阿热勒乡达巴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缺少生产资料,又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过的十分拮据。2016年,他借着惠农政策领到了2头扶贫牛后,将2头牛入股到了村里合作社,政府又给他发放了8000元的棚圈补贴。一年下来,两头牛不但产下了2头小牛犊,还有了卖牛奶的收入,两口子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合作社做靠山,不愁我们没技术,不怕产品没销路,我们的收益是一年更比一年强啊!” 农牧民们纷纷道出了这样的心声。
(张新梅 胡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