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规划五所 程佳佳陶畅 肖海峡 黎川豪
审核 |规划五所张磊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都在发生巨大转变,而乡村规划作为战略实施的抓手,其基础、要求、类型与内涵正在不断革新。本文从城乡规划视角,在回顾乡村规划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总结出基于“底线思维、城乡均等、结构转型、文脉传承、近期项目库和多元参与”五方面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策略。同时,以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乡村振兴为例,研究提出“两心一带引领,双轴串八组团”的镇域乡村振兴格局和村庄分类发展指引,形成“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大板块四大类行动计划项目库建设实施路径,进而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项目库行动计划,揭西县五经富镇
01
引 言
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19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从“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有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政策,农村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城乡发展大背景下,城乡关系从最初的城市乡村分割二元化发展到整个社会崇尚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再到后来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至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城市乡村融合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构建新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要素的互通互流。基于此,本文从城乡规划视角出发,回顾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挑战及规划编制策略,并以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为例,构建城乡空间新格局和项目库行动计划,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致力于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02
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规划逐步由增量规划时代转向存量规划时代,乡村规划也从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步向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模式过渡。按照不同时期的乡村规划指导思想、乡村建设运动特征,可将乡村规划的发展演变历程划分为农村改革和乡村规划起步阶段(1978-2005年)、新农村规划建设阶段(2005-2013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阶段(2013-2017年)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等四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村庄建设发展处于自然增长的态势,村庄规划的管控需求不突出。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乡村地区快速建设,有效管控乡村建设成为必要选择,乡村规划也逐步走向规范化。1993年,国务院颁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是第一次以正式的法律法规指导村镇建设。但这一时期,村镇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核心,以农村房屋和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为重点,缺乏针对性的规划。
2005年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城乡规划法》第一次将乡村规划确定为法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导村庄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法定依据。同年出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这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和各类设施改善的第一部国家技术规范。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下,这一阶段的乡村规划已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乡村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乡村规划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依据。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阶段主要包含省定贫困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三项工作。这一时期更多地关注农村的产业发展、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倡导乡村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省定贫困村建设规划主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对口帮扶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田园综合体规划工作关注农村本质,回归自然,打造适合每个村子本土特色的田园风光,促进有特色、有潜力的小镇更好发展。该阶段,各类试点和实验性村庄规划陆续产生,丰富了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
随着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深化,同时构建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乡村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村庄规划不仅要有效解决乡村建设发展的问题,更要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在“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起到管控村庄建设发展的作用,也要起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通过整体谋划,实现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上述乡村规划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也是“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城乡之间是二元割裂的状态,导致了农村生产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经济空心化等“乡村病”。因此需要通过城乡统筹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实现农村和城市的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03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
3.1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3.1.1空间管控方面的挑战
我国乡村地区的空间管理,经历了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基本忽略到被动式管理的时期。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选址随意、建设不合理、侵占耕地空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大量“空心村”出现,农业生产用地被荒废,而土地使用功能也较为单一,建设用地不集约,乡镇企业的安置造成了乡村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农村大量人口随着外出读书及就业转化成城镇居民,大量的宅基地处于闲置与低效率利用状态。据估计,这样的闲置面积将近有3000多万亩。同时,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不当的经营方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耕地日益贫瘠,越来越多的农田被闲置,因此,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传统规划领域关注于村庄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布局等,对于乡村生态空间的关注度不够,因此,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对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进行整体的管控。
3.1.2功能完善方面的挑战
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制度的二元性,使得乡村形成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的形式局面,产业结构单一,在经营方式上较为粗放,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面临人才资源短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用地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建设进度慢且标准较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总体上呈现居住功能的单一性,其功能扩展需求被忽视,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1.3特色塑造方面的挑战
以往农村大多建设属于无序、违建抢建等情况,而在纳入城乡规划法定体系后,“新农村”、“美丽乡村”等乡村建设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色彩,标准化的配套公服设施也造成了同质化的乡村风貌,出现“千村一面”现象,导致乡村呈现出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缺失的局面。
3.1.4人口治理方面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农村中大量中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出,传统乡村的就业结构逐步瓦解,中老年成为主力军,乡土人才缺乏,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农村老龄化形式严峻。目前,虽然乡村带头人各项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然缺乏致富经验、社会资源等;而外部城市的多种资本通过新型农民雇佣的方式再参与到乡村地区中,导致乡村从业缺乏社会稳定性和制度保障性。未来,村民自治机制需要完善和创新,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力度。
3.2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策略
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技术路线(图1)。
图1:乡村振兴规划技术路线图
3.2.1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空间管控
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需要更加精细、更好的规划编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底线思维、保护优先”为原则,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控制线作为乡村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运用底线思维,“先底后图”,考虑全域范围中适合建设和不适合建设的地方,需要发展和不去发展的地方,先有限地界定保护空间,再界定建设空间。
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对生态控制地区进行全域覆盖和分级管控,将生态控制地区规划的具体内容对应“农村、农业、农民”三大目标,再分解到“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载体进行落实,围绕“三生空间”进行生态控制地区的规划塑造。
3.2.2基于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尤其是对于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等的短板进行积极补齐建设。优化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布局,构建扁平化的村镇公共设施网络结构,促进乡村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高效融合,打造城乡一体和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格局。
同时,在县镇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来统筹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使农村发展在空间区位上得到优化和提升,构建与区域高等级交通枢纽高效衔接的交通网络,有效导入客流,支撑全域乡村发展。
3.2.3基于结构转型的乡村产业重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包括农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农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内部融合四种类型。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模式等,将产业聚集与技术创新结合,集约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
评估筛选和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适宜性的经济产业功能。乡村振兴规划要围绕乡村发展活力的重点,开展相关发展项目的筛选和合理布局,比如产业发展项目、旅游休闲项目、村庄更新项目、农田整理项目等等,切实提高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吸引力。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业进行专业评估,谨慎引入。发展与乡土在地性相结合的新经济产业功能,如全域旅游、绿色农业、文化创意,并形成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多个功能板块。
3.2.4基于文脉传承的乡村风貌指引
保留和延续乡村特色肌理,延续现有村庄布局的空间韵律,在实现适度集聚经济性的同时保障村庄的空间肌理与韵律美感。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兼顾乡村信仰、乡村生活、乡村娱乐、乡村政治等方面的使用要求,通过反映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特殊公共设施(如祠堂、粮仓等),增加人文关怀、复兴历史文化,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文脉为导向的探索乡村风貌营造的策略,着重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特点,加强对田园景观、山水文化、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整治的再生规划,激发乡村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3.2.5基于近期项目库和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实施
传统的村庄规划中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的管理形式,政府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城乡人口流动增加,新的利益团体大量涌现,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局面。建立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需明确参与主体的责权,调控好自上而下的管控和自下而上的需求,以农民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需求和利益。
一方面,合理进行建设用地规模分配与使用,按政策保障村民住宅建设和产业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同时,寻找从现状底图到规划蓝图的实施路径,提出近期急需推进的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治、垦造水田、拆旧复垦、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
另一方面,加强同社会资本的合作,积极开发乡村的发展潜能。引导资本、人才流入,为回乡创业者、乡村创客、流动乡村产业职工、养老养生客、城市乡居客等多元群体,提供成本低廉、生态优越的创业创新空间,弥补现有乡村规划实施模式的缺陷,避免纯粹政府或者村民主要的局限性。
04
揭西县五经富镇镇域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路径
五经富镇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东北部,毗邻丰顺县、揭东区,全镇域面积168.66平方公里(以农林用地为主,占比92.41%;建设用地占比仅为5.57%),包含居民委员会2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92个(图2)。截至2020年底,全镇总户数1.37万户,户籍人口5.92万人,常住人口3.66万人(镇区4137人)。五经富镇是揭西县东部的经济重镇,是集工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名镇,以茶叶种植为主,重点发展壮大大洋高山农产品,目前基本形成大洋茶叶、苦笋、番薯等特色农业产业带,拥有稀土、温泉等矿产资源和大洋风景区、龙山自然风景区、黄龙寺风景区、龙颈水库等旅游景点。
规划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将五经富镇定位为集生态休闲、特色观光、游玩娱乐于一体的高山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小镇,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振兴”及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为重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统筹形成产业提升、人居生态环境整治、民生设施配套、社区文化建设4大类行动计划,包含18小类,以此促进镇村联动、全面发展,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逐步打造成为揭西东北部的门户城镇和中心城镇。
图2:五经富镇在揭西县区位图(左)、五经富镇各行政村空间分布图(右)
4.1城乡空间新格局
4.1.1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结合五经富镇现状城乡空间与资源特点,规划形成“两心一带引领,双轴串八组团”的乡村振兴空间格局。其中,“两心”分别为综合服务中心和大洋服务副中心,前者即五经富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人居示范区,后者是北部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全镇的旅游服务中心;“一带”即沿五经富河打造一河两岸滨水生态景观带;“双轴”分别以235国道为发展主轴和以228省道、234省道为发展次轴;“八组团”分别为大洋国际旅游度假区组团、大北山生态组团、大洋服务组团、新能源组团、温泉休闲组团、城镇综合服务组团、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组团和工业组团(图3)。
图3:五经富镇域总体空间格局规划图
4.1.2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开展,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详细规划,也被纳入空间规划体系中来。在该体系下,乡村振兴必须落实“三区三线”,合理划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方面,五经富镇通过生态修复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打造区域生态屏障。生产空间方面,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业产业园,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方面,明确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4.1.3分类引导乡村发展
基于村庄发展条件的潜力评价体系将五经富镇全镇26条乡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和特色保护类村庄3种不同类型,引导乡村差异化发展。其中,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有序引导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构建互促型城乡格局;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引导集聚、做强产业、改善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同时挖掘利用文化特色,发展适度旅游。
4.2五大板块实抓手
以往农村处于城市的附属地区,其发展动力往往来源于城市地区[3]。而乡村振兴战略则立足于将农村放置到与城市平等的位置,从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等各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开发农村潜能。产业振兴方面,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生态振兴方面,做好开发和保护“两道题”;文化振兴方面,下好传承和创新“两步棋”;组织振兴方面,举好治理和引领“两面旗”;人才振兴方面,走好引才和育才“两条路”。因此,五经富镇以“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大板块为抓手,统筹形成产业提升、人居生态环境整治、民生设施配套、社区文化建设4大类行动计划(图4),共包含18小类。
图4:五经富镇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空间分布图
4.2.1产业振兴: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结合五经富镇本地资源禀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村产业发展要素及融合模式,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第一,基于五经富镇的特色资源优势,打造集粮食蔬菜、茶叶、中药等于一体的农产品体系,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图5)。同时基于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优势产业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打造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以及苦笋生态园。第二,结合五经富镇森林、温泉、文化三大特色,积极落实揭阳市重点工作任务,创建五经富旅游风情小镇;针对现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串联龙山风景区、金岭文化公园、永泰楼、黄龙寺、百潭谷、大洋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大洋云雾山庄等景点建设,并与黄满寨旅游区,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连成一线,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方位发展旅游业,着力向旅游强镇的目标迈进(图6)。
图5:五经富镇农业产业体系图
图6:五经富镇乡村旅游线路规划图
同时,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根据五经富镇以及各行政村的具体情况,将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形成产业提升建设项目81项,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1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6项、光伏发电及农产品展销馆等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0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项目4项(图7),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图7:五经富镇富民兴村产业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图
4.2.2生态振兴(人居):实施风貌提升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围绕垃圾日清、污水处理、风貌提升、水岸同治、绿满家园、人畜分离、旧屋修缮、新屋戴帽等村容整洁核心任务,全域推进、滚动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到2025年底前,所有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镇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
开展五经富镇域各村风貌提升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加强畜禽养殖、农业种植以及水土污染等生态环境整治,开展碧道建设和新一轮山体生态修复行动,形成人居生态环境整治项目96项,包括美丽宜居社区创建项目28项、风貌提升项目18项、污水治理项目28项、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处理项目17项、卫生公厕升级改造项目5项(图8),从而不断扩大农村绿色空间。
图8:五经富镇人居生态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项目图
4.2.3生态振兴(民生):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增加镇村民生保障设施及服务保证能力,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打造优质生活生产环境,形成民生设施配套项目139项,包括社区道路设施提升项目81项、社区供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1项、社区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3项、社区电力燃气能源设施提升项目1项、社区公共服务提升项目24项、社区养老服务提升项目7项、社区市场配建项目2项(图9),让镇村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图9:五经富镇民生设施配套行动计划项目图(左:道路设施部分;右:非道路设施部分)
4.2.4文化振兴: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第五村、建一村、建二村、第七村等红色文化和传统古民居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重塑乡村文化形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场所、体育服务场所等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形成社区文化建设项目37项,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5项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32项(图10)。
图10:五经富镇社区文化建设行动计划项目图
4.2.5组织振兴: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组织振兴决定了乡村治理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对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农民生活也愈发丰富,产生了多元化的诉求,进而催生了多样化的农村社会组织,比如村妇女协会、村老人协会、巡防队、各类工作站等,致力于实现农村治理社会化、法制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主要有以下5种实践模式:第一,“共同缔造”,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五共”(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发展共享)为核心,构建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建设高效有序的组织体制机制。第二,实施“头雁工程”选准、育强、用好头雁,建设基层组织骨干队伍,统筹乡村组织示范带动。第三,开展“三治合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德治正乡风,以法治强保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合力。第四,“村社共建”,构建“村级党组织+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的三级发展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五,利用好民间力量自发形成社会共同体——“乡村自组织”,维护乡村秩序,优化乡村资源配合,整合乡村功能。
五经富镇应遵循“一个先行点、一条示范线、三个重点项目”的整体思路,围绕建二村建设党建示范村先行点,明确“建二村—联南村—联和村”的党建示范路线,加强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党建文化宣传栏及宣传长廊,在建二村、联南村、联和村三个村乡村振兴的相关项目上加入党建主题、红色故事,把乡村振兴项目与党建组织兴村结合起来。
4.2.6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人是城乡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优化农村人口素质水平是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有效实施城乡规划的关键措施。规划通过“内培+外引+回流”三大战略举措助力五经富镇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第一,建设优秀领导班子,培养乡村带头人。健全培养选拔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培养乡村带头人。第二,开展多种渠道培训,培育新型乡村职工。根据农民的生产需求开展“生产知识送上门”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精准培训,让村民学习农业新业态、观光农业等新模式,对完成相关培训、通过考核、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学员进行认定,培养一批从事农村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从业人员。第三,多渠道拓展就业,实现农村劳力转移。在就业渠道上与省农科院、农业学院等签署合作协议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外,并针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开展“客家菜师傅”“企业新型学徒制”“民宿管理”等技能培训班,为乡村农家乐、民宿、茶吧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从业人员。
05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语境下,乡村规划既要注重空间规划的实施性,又要包含乡村振兴目标内涵的多样性。在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方给予全力支持[4]。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城乡政府部门必须相互配合,提高规划过程的效率和可操作性,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如在用地保障方面,为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用地指标倾斜;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农用地集约;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盘活存量土地。金融保障方面,整合集中涉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村民参与的建设开发新模式。人才保障方面,实施新型村民、专业人才技能培训工程,鼓励技术下乡;实施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专业人才等新乡贤返乡工程。规划保障方面,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完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大力加强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和基层规划管理力量。本文一方面可为以揭西县五经富镇为代表的镇域乡村振兴格局、村庄分类引导和项目库建设实施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另一方面也为解决农村建设质量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加大等城乡不协调现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高曦.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 财经界, 2022(08): 14-16.
[2] 陆海涛.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J]. 质量与市场, 2021(09): 137-139.
[3] 张敬东.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33): 213.
[4] 蔡安宁.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9): 250-251.
声明:本文首发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路径”论坛暨《规划师》·广州论坛(2022),经作者授权,特转载分享,以供交流。
近期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