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养林蛙养殖视频_致富经林蛙全人工养殖_致富经养蛙视频全集

现场清点出的极危物种黄胸鹀死体。受访者供图

致富经养林蛙养殖视频_致富经养蛙视频全集_致富经林蛙全人工养殖

近日,哈尔滨一家特产店仓库内发现大量野生动物死体,执法人员共清点出包括极危物种在内的死体7306只。受访者供图

哈尔滨一特产店发现大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危物种等野生动物死体;两名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近日,护鸟人士发现哈尔滨一特产店售卖野生动物,现场共查出包括极危物种黄胸鹀在内的野生鸟类及动物7306只。当地警方已立案调查,目前已控制两名犯罪嫌疑人。

资料显示,黄胸鹀被谣传有“壮阳”作用,遭到捕食。2017年,黄胸鹀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物种,如不注意保护,下一步便是“野外灭绝”。

新京报讯 有护鸟人士反映,11月5日晚在哈尔滨市的一家特产店的库房内,发现大量的野生动物死体,经现场清点发现总量7000余只。昨日,新京报记者从巴彦县森林公安局获悉,接到举报后曾出警控制现场,将两名嫌疑人移交给兴隆林业公安局。兴隆林业公安局民警介绍,目前已对此事进行立案调查。

特产店内存放大量野生动物

护鸟人士介绍,近日接到反映称哈尔滨市一家特产店明面卖特产,暗地里收购野鸟、野生动物等。视频显示,该店外显示屏上有“各种山特产品批发零售”的字样,店内货架上摆满木耳等土特产。得知情况后,护鸟人士立即报警。

哈尔滨市森林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接到报警后,巴彦县森林公安局局长带队到现场进行查看,并控制嫌疑人,在兴隆林业公安局工作人员到达后,完成移交。目前对该案件已立案处理,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警方现场查看发现,该店的冷库、冰柜内有大量野鸟的死体堆积,“挺多的,一大堆,放在院子里的一个冷库”,其中疑似有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尾榛鸡。但因该区域为兴隆林业公安局管辖范围内,在对方警力人员到达后,将现场及经营该店的两名嫌疑人移交给兴隆林业公安局,最终由兴隆林业公安局和护鸟人士一起清点野鸟、野生动物等死体的数量。

现场清点出野生动物死体7000余只

相关视频显示,大量鸟类、野生动物死体堆积在地面。执法人员和护鸟人士戴着口罩对野鸟等死体数量进行清点。

上述护鸟人士参与了当时清点工作,据他介绍,当时在冷库和冰柜里,查出了堆积如山的野鸟死体,触目惊心。经初步鉴定,现场共查出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尾榛鸡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1只,极危物种黄胸鹀82只,另有野鸡11只、去皮麻雀400只、松鸦211只、 伯劳378只、灰喜鹊8只、燕雀2542只、麻雀2793只、三道眉720只、煤山雀56只、锡嘴雀14只、啄木鸟5只、斑鸫81只、野猪4只、狍子1只,共计7306只野生鸟类及动物。

现场视频显示,女性经营者从店面内的一个冰柜里取出4只野鸟,疑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尾榛鸡。警方随后对店内的两个冰柜进行检查遭到女性经营者阻拦,坐在冰柜上不让执法人员打开,大声叫喊并推搡执法人员,“都出去,我犯精神病了啊。”

护鸟人士介绍,该店持有林蛙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等证件,但现场还发现了多个已被拆解、塑封的大肉块,疑似被分解的其他野生动物。

此外,护鸟人士还在现场发现了一张单据。新京报记者看到,这张单据上写了多个野鸟的种类、数量和价格,疑似野鸟收购单据。

■ 相关新闻

捕极危物种等野生鸟 黑龙江一村民被刑拘

新京报讯 11月3日,黑龙江省巴彦县山后乡一村民被曝猎捕大量野生鸟类,在事发现场及其家中共发现野生鸟类活体及死体超百只,其中包括3只极危物种黄胸鹀。新京报记者11月4日从巴彦县森林公安局获悉,目前该男子已被刑拘,具体案情仍在调查中。

爱鸟人士杨先生介绍,11月3日他们一行人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山后乡福源酒店用餐时,看见一位村民进了酒店,他发现了异常。“这个村民说是酒店预订,让他来给送鸟。”反映情况后,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经核查,现场发现包含苏雀、麻雀、伯劳、大山雀等在内的野鸟死体86只,并有十余只活鸟。随后,杨先生等人随警方一起到了该村民家中,发现30余只野生鸟类。

据其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一民房外有十余个鸟笼放在地上,小鸟在里面不断扑腾翅膀。此外,附近农田还张着两张捕鸟网。杨先生介绍,该村民家里的鸟笼中有普通朱雀、蜡嘴、太平鸟等,还有3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黄胸鹀。

后山派出所民警11月4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嫌疑人系附近村的村民,经查其猎捕的野生鸟类超百只。11月3日民警到其家中查看,对发现的两张捕鸟网进行拆除、扣押。目前,县公安局及县森林公安局已介入调查。

随后,新京报记者从巴彦县森林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处获悉,因猎捕百余只“三有”保护动物,该村民已达到刑事拘留标准,11月3日公安部门已对此事立案调查,目前该村民已被刑事拘留,案件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 追访

黄胸鹀被“吃”成极危物种

科普博主、野生动物救助人员张率介绍,黄胸鹀(别称禾花雀)曾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为候鸟。在迁徙期间和冬季,黄胸鹀经常组成数百只的大群,近期正是黄胸鹀从我国东北等地过境的时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黄胸鹀在2004年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变成“易危”,2013年变成“濒危”。2017年,黄胸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物种,距离“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除了农业和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致使黄胸鹀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被作为食材。张率说,因被谣传有“壮阳”作用,黄胸鹀此前广泛出现在广东的餐桌上,广东曾有专门的黄胸鹀市场,大量收购、捕食黄胸鹀。上世纪90年代末,佛山市三水区还曾推出“禾花雀美食节”活动。直至2009、2010年她在广东调研期间,仍可见餐厅公然售卖黄胸鹀菜品,当时市价就达几百元。据了解,近年来,随着黄胸鹀数量急剧下降,其他鹀类成为黄胸鹀的替代品。

十几年间,黄胸鹀被“吃到极危”,但张率介绍,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黄胸鹀仍属于“三有”(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保护动物,级别并不高。这致使执法部门在针对猎捕黄胸鹀的违法行为时,打击力度较弱。

新京报记者 康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