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说了我用简易水箱在工厂宿舍养黄鳝的经历。
那次我确实把十多个水箱里面的黄鳝养大了许多。
具体没有称量,但是肉眼可见,确实是养大了。
因为都是野捕回来的,本来就大小不一。
养了三个月左右,保证每天食物充足,大约三天换一次新水。
本来铅笔粗的黄鳝长到了食指般粗,本来有食指般粗的长到了拇指那般粗。
虽然因为各种问题,死掉了一部分,但至少成活率也达到了六七成。
这个小实验确实证明了在室内养殖黄鳝是有希望成功的。
要是把这个养殖方法的规模再加大一些,是不是就有可能把养殖收益发展到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去工厂打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呢?
按照这个想法,后来我便在老家的房子旁边自己砌了一个水泥池。
打算用这个池子养殖黄鳝,看看会不会赚到钱。
池子是我和老爸亲手砌的,就在屋子的西边挨着的一块小空地,大约围了8个平方米左右的面积。
本来这块小空地已经是水泥板底,我们挨着屋子的一面墙壁,用拆旧房子剩下的砖块砌了一面,抹了砂浆做防水。
然后又围了另外的三边,内表面都抹了一层2公分左右的水泥砂浆。
池壁的高度是60公分。
砌好后,我蓄水试了两天,观察过确定没有渗漏,池子就算竣工了。
养殖黄鳝,不是我突发奇想,是有原因的
我有这个养黄鳝的想法,说来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本人就特别喜欢野捕,经常在休息天晚上出去钓黄鳝,放捕鳝笼。
而那些年我老爸也还年轻,60岁左右,体力还可以。
他也特别喜欢天天晚上出去野捕,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拉几十个捕鳝笼出去野外的山沟水塘投放。
我要上班,玩这个只是当兴趣,根本捕不到多少东西。
但是我老爸却是个“全职猎人”,持续作业。
虽然每次捕的黄鳝也很少,但是耐不住他长期供货啊。
野外捕来的黄鳝都是大小不一的,长得大的只占其中的极小数。
偶尔捉到大的就被我妈杀来吃掉了。
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小黄鳝,通常都是比铅笔还幼的那种。
这种小黄鳝,吃又吃不得,放回去田间水沟吧,我老爸又不愿意。
就这样越积越多,到后来家里的大水桶里就养了几百条小黄鳝。
于是我就想,不如在家里砌个池子把它们养起来得了。
说干就干。池子砌起来以后,我就蓄了水,水深大约20公分吧,然后就把那一大桶的小黄鳝全都倒了进去。
自此开始了用水泥池养黄鳝的尝试。
我用水池养黄鳝的一些经验和观察记录
投入第一批黄鳝后,静置了两三天,目的就是让它们先适应水池的环境和水质。
因为之前我用水箱养黄鳝时知道了,所有动物在转换环境时都会有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非常胆小,不敢吃食。
静置几天就能让它们的应激反应消除。
然后我就开始给黄鳝苗投喂饵料。
以前用水箱在宿舍阳台养黄鳝,我开始时没有条件储存蚯蚓。
不得不经常在中午午休的时候去挖蚯蚓。
挖到一些就马上拿去喂鱼,慢慢地发现黄鳝白天也会出来吃食。
说明黄鳝昼伏夜出的习性也是可以驯化的。
但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现在用水泥池养黄鳝了,我觉得还是尽量遵循它们的天性,在夜晚给它们喂料好一点。
那时候网购还没流行起来,而我所在的地区也没有养殖户养黄鳝,我买不到专门用来饲喂黄鳝的鱼料。
没办法,我只好用塘鲺鱼饲料来代替。
但是我把鱼料投进去,黄鳝却根本不吃。
为了让它们开口,我只好又去屋子后面的山边挖蚯蚓。
但挖蚯蚓是个体力活,经常拿锄头在枯叶地里锄半天也挖不到几条。
养几条黄鳝天天喂蚯蚓可以,但是现在养这么多。
想全用蚯蚓来喂是绝对不可能的。
饲料的问题必须得解决。
我还是用老办法,用蚯蚓搅碎,拌合鱼饲料投喂。
然后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逐渐地降低蚯蚓的比例,诱导黄鳝开口吃普通鱼饲料。
这样养了一段时间,水泥池里的这批黄鳝基本上养成了吃鱼饲料的习性了。
后来又发生了新的问题。
因为我爸不断地野捕回来小黄鳝,但这些黄鳝都是野生的,没有吃商品鱼料的习性。
要是把它们也放进去水泥池里养,它们会不会吃鱼料?我心里也没有一点儿底。
当时就有个奇怪的想法:
既然鱼池里面的黄鳝都会吃鱼料了,我要是把这些新鱼苗也放进去,它们看到同类吃鱼料,是不是就会也学着吃料?
人类就不用说了,天生就会模仿。尤其在吃这方面,看到别人吃东西,自己都会流口水。
动物也是一样的,比如母鸡,它就会教小鸡哪些东西能吃。
小鸡看到母鸡吃什么它就吃什么,说明动物也是有学习能力的。
但是这些黄鳝都混在水泥池里面一起养,未驯化的鳝苗进去后就不可能再辨认出来了。
而且池底下有淤泥,池水浑浊。
我根本没办法观察到这些后来的黄鳝学不学得会吃鱼料。
这个设想最终也没有被证明是否可行。
我怎样控制水池的水质?
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养殖户,还是初次尝试水池养黄鳝,我对水质的事情根本不懂。
我只能凭肉眼观察池水的状况,认为它脏了就给水池换水。
因为水池就在屋子旁边,离山沟水塘都很远,我也不可能取野外的活水来换。
我是直接用自来水来给水池换水的。
大约一个礼拜换一次水吧。
每次把水池里的水放干了,都能看见黄鳝在泥里钻动。
但是数量有没有减少,黄鳝有没有长大,很难判断。
我总不能每隔一段时间把所有黄鳝都捞上来数一下再称称重吧。
这样的话我别的啥事情都不用做了。
能不能养好,唯有到最后收成的时候才能把数据统计出来。
我原计划是把这批黄鳝养四个月左右就清出来,看看能长大多少。
每次换水都花掉四五个立方的来水,这一算,四个月下来就要用掉差不多100立方的水。
一个池子已经要用这么多水了,要是大规模养殖,几十上百个池子,那水费就会很高。
不光用水量大,到了5、6月份的时候,天气也热得要死。
尤其在我们广东地区,室内温度计常常飙到35度以上。
室外大太阳连续暴晒,我把手伸到池子里面,感觉水都被晒得发烫。
我预感这样下去,黄鳝早晚被热死。控制水温的问题又摆在我面前。
不过这也没难倒我。
那时我在领镇上班,因为隔了一条大江,我上下班都要坐渡船才能到目的地。
坐船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江面上漂来一团团的绿色植物,那便是水葫芦。
我们本地把这玩意叫做“水浮莲”。
我捞了十多棵这样的水葫芦回去,把它放在水泥池子里。
这植物真的是太能长了,用不了半个月,它就长满了整个池子。
密密麻麻的一层浮在水面上,任凭太阳再怎么晒,水葫芦下面的池水都是冰凉冰凉的。
而且这种植物的根须非常发达,就像一个留了半辈子胡须的老头一样,一大团的根系藏在水下。
黄鳝藏在这些根系中活动觅食,也非常契合它们的喜暗怕光的天性。
自从养了这些水葫芦后,我明显感觉水池的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现在许多网上教养黄鳝的朋友拍养殖视频,看到有许多养殖户也用到了水葫芦。
这确实是个很有价值的实战经验。
我总结了一下,用水葫芦养黄鳝有许多好处:
水池养黄鳝,在某种意义上是用死水养鱼。
所以水质控制非常关键,而以上这几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水质调节的关键。
而不用花钱就能抓来一大把的水葫芦就是控制水质的能手。
现在好多人推广的“鱼菜共生”,原理上跟用水葫芦养黄鳝是异曲同工的。
我养的这批黄鳝,最后怎么样了?
别人说: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一千五。
我这次用水泥池养黄鳝的结果用这句话形容最合适了。
我这批黄鳝养了大约有4个月的日子,最后我把池水放清了,把淤泥铲净。
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翻了出来,你猜有多少黄鳝?
答案是只剩下6条。
并且这6条黄鳝也没有长得很大,大的只有中指般粗,小的跟尾指差不多吧。
天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分明投入了几百条黄鳝苗,又用蚯蚓驯化了它们的食性,每天坚持投喂饲料。
肯定不存在食物不足够的情况的。
同时我也周期性地换水,清理池子的垃圾,又用水葫芦来给水体降温,净化了水质。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观察着池子,并没有看到过黄鳝成批死亡的问题。
我这么细心地管理,怎么想都不可能只活下来6条黄鳝吧?
但要说黄鳝一条没死过,那是不可能的。
我老爸就说偶尔见到有一两条黄鳝死掉了,浮了上来,但他都及时清理掉了。
总的来说,有记录的死黄鳝不超过20条。
怎么最后就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呢?
有两个可能吧:
这些黄鳝得病死掉了大部份,尸体沉到水底下腐烂掉了。黄鳝同类相食,大黄鳝把小黄鳝都吃掉了。
用水泥池养黄鳝,跟用小水箱独立养是完全不一样的养殖方法。
用小水箱养,随时可以观察黄鳝的活动情况,也可以观察水质的变化,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即时处理。
并且,每个小水箱只养两三条体型相差不大的黄鳝。
一来防止它们同类相食,二来可以有效阻断了黄鳝之间的疫病传播。
即使其中一两个水箱的黄鳝病死了,但不至于影响到其它水箱的黄鳝。
怎么说都能保住大部分的产量。
而用一个大水泥池养殖黄鳝,黄鳝都躲在角落或者泥底下。
它们在里面怎么样,有没有同类相食,有没有死亡,都很难观察得到。
饲料投喂会不会太多?余料沉底的情况怎样?余料和黄鳝排出的粪便对水质的污染情况如何?在大水池里养殖都很难观察。
有了这一次水泥池养殖黄鳝失败的经历,我总结了一条经验:
对于完全没有养殖经验的人来说,用水泥池养殖黄鳝也不是练手的好办法。
虽然说只是练手,投资规模不大。
但是要把它养好,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想入门学黄鳝养殖,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去成熟的黄鳝养殖产业基地,拜经验丰富的养殖专业户为师,学习整个过程的黄鳝养殖技术。
第二个方法就是把水泥池再进一步细分,细分到每个独立空间只养两三条黄鳝,这样或许能养出一点产量来。
对于第二个方法,我还有个脑洞大开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