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患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体质憔悴、消瘦,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内。妊娠母牛发病后还会导致流产,严重危害牛体健康和养牛业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体。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多数消毒药物都能够将其杀死,如2%氢氧化钠。
发病特点。该病主要是10~3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往往呈流行性发生。成年肉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具有轻微症状,往往呈散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且主要是肠道中存在病菌,并经由粪尿排泄到体外,对环境、饮水、饲料、各种用具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其他健康犊牛发生感染。当饲养管理较差,以及发生各种应激,如温差过大、长途运输、过于拥挤、频繁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导致发病。另外,母牛带菌后还能够经由乳汁排出细菌,从而导致后代犊牛感染发病。病牛痊愈后,尽管症状已经消失,但依旧在一段时间会有病菌经由粪便排出,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
成年牛。通常是1~3岁的牛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41℃,食欲彻底废绝,脉搏加快,呼吸困难,体力快速衰竭,陷入昏迷。发生下痢,排出混杂血液和纤维素絮片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能够在发病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在1~5天内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牛,快速发生脱水,体质消瘦,明显腹痛,经常用后肢踢蹬腹部。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且能够在流产排出的胎儿中发现病原菌,部分病牛呈顿挫型经过,开始时明显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24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还有部分病牛会变成隐性经过,只是经由粪便排出病菌,但在数天后就会停止。
犊牛。急性型,通常是大约1周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0~41.0℃,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发生鼻炎和眼结膜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速。发病经过1~2天,病牛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会混杂黏液、血丝或者黏膜碎片,严重时呈血汤样。经过一段时间,患病犊牛快速虚弱,耳、唇、四肢发凉,眼窝下陷,拒绝走动,往往呈卧地状。通过发病经过大约1星期发生死亡,死亡率可达到10%~50%,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75%左右。慢性型,患病犊牛耐过急性期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病牛主要症状是发生间歇性腹泻,食欲时有时无,体温忽高忽低,并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病牛开始有浆液性鼻液从两侧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初期发生干咳,后其出现湿性,呼吸困难。关节发生肿大,其中最明显的是跗关节腕关节。个别病牛能够恢复,且康复后不会携带病菌。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环境中,取病死牛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血进行涂片,分别采取革兰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固色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不仅存在杆菌,还存在部分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分离培养。取病死牛的粪便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以及TTP增菌液,并置于37℃温度下培养24h,观察可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菌落,呈整个无色透明或者有黑色圆点存在于中间。挑取无色透明的菌落和培养基进行涂片,都经过革兰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形态都表明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须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产房保持清洁卫生,且接产过程要加强对脐带进行消毒。定期对奶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运动场、犊牛舍以及饲养用具等要及时进行清扫、洗刷,定期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正常情况下,每星期进行1~2次消毒,就能够减少环境中含有的病菌数量,防止发生感染。
接种疫苗。对于小于6月龄的犊牛,可采取皮下接种沙门氏菌菌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牛沙门氏菌而发生腹泻。对于经常出现发病的养牛场,可对妊娠母牛接种疫苗,从而使后代犊牛得到较好的被动免疫,避免出现发病。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恩诺沙星,每头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5mg/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1.0~1.5mg/kg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口服80~200mg/kg磺胺甲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进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