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绿色、金色……你见过这样色彩斑斓的高速公路吗?
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至我市石棉县的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泸石高速)已全面开工建设。该高速公路与红军长征线路高度吻合,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路;引入隧道施工“零开挖”工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高度重视环水保工作,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之路;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助推环贡嘎旅游经济圈打造,促进沿线地区乡村振兴,是一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色之路。
泸石高速连接G5京昆高速雅西段、G4218雅叶高速雅康段两条川西交通大动脉,建成后,泸定至石棉的行车时间将由原来的2.5小时缩短至约1小时,两地生活圈将迈入“1小时”时代。
红色之路——
跟随红军足迹
串连长征历史节点
泸石高速起于泸定县咱里村伞岗坪,通过伞岗坪枢纽互通与雅康高速连通,经过泸定南互通、冷碛互通、海螺沟互通、王岗坪互通、安顺互通,止于石棉县大杉树互通对接雅西高速,全长96.51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
这样的走线,与86年前红军长征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的行军线路基本一致。
1935年5月,红军在石棉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沿王岗坪、磨岗岭、德威、奎武等地昼夜奔袭120公里,成功夺下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
如今,泸石高速四跨大渡河,沿着红军足迹,传承红军意志,连接起安顺场和泸定桥两大长征历史节点。这是新时代的“基建狂魔”用智慧和汗水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向历史致敬。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处处感受到泸石高速的“红色气息”。“泸石高速将是一条‘讲述红色故事,体验长征文化’的红色高速。”四川交投泸石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飞云表示,在独有的“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红色文化内涵指引下,泸石高速将深度挖掘沿线的历史、文化、风景等价值要素,并融入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切实传承好红色基因。修建过程中,他们将结合雕塑、园艺、声光电、新媒体等手段,增加驾乘体验感,在不影响驾乘安全的情况下,力求将沿线长征故事、长征精神讲述出来。同时,结合部分服务区规划设计,落实红色教育场地打造。
绿色之路——
零开挖零排放
筑牢沿线生态屏障
从泸石高速的路线平面图来看,其所在区域靠近贡嘎山冰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有海螺沟风景名胜保护区、田湾河风景名胜保护区、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泸石高速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建设环水保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环水保示范工程”。
石棉隧道是泸石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位于石棉县安顺场镇小水村。走进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施工班组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忙碌。该隧道长约3.7公里,最大埋深488米,目前,隧道左洞和右洞已掘进大约500米。
与常见的隧道掘进方式不同,石棉隧道顶端植被覆盖较好,并未见到开挖的痕迹。其实这是施工方运用了隧道施工的新理念——采用“零开挖”进洞的方式施工。
在泸石高速TJ10标,四川交投建设项目经理萧朝林表示,如果把山体看作一块豆腐,一般的隧道建设是把“豆腐”斜削一刀,再在斜的横面上打洞进入;而“零开挖”则不破坏山体表面,相当于把隧道洞口往外拉长了数米,既保留了隧道边仰坡原生态植被,又确保隧道进洞安全。记者了解到,泸石高速全线18座隧道、72个洞口,均采用“零开挖”方式施工。
在泸定县得妥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通过施工便桥开展涉水桩基冲孔作业,桩基需深入河床下的土层60多米,然而深绿如翡翠的河水却丝毫没有浑浊。该桥设计负责人汪洋表示,冲孔时先下钢护筒,冲钻在护筒内完成,并将泥浆水泵送至泥浆处理器进行渣水分离,再经过五级沉淀池的沉淀,再次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
金色之路——
串连景区景点
助推沿线乡村振兴
3月的石棉,处处花果飘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果园里,金灿灿的黄果柑挂满枝头。
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每年出产黄果柑约3000吨、枇杷数百吨。当地海拔较石棉县城高,水果成熟稍晚,目前上门的收购商并不多,一些农户正结合电商渠道进行销售。
对于泸石高速的修建,当地群众非常期待。“泸石高速线路经过王岗坪景区,通过王岗坪互通与地方公路相连,将为我们带来许多潜在的客流量。”王岗坪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伯华说,几年后,王岗坪栽种的黄果柑投产更多,黄果柑产量将比目前翻一番。泸石高速的建成通车,无疑能拓宽当地水果销路,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泸石高速将串连起田湾河风景名胜保护区、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王岗坪景区、海螺沟景区等沿线景区,这对于促进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袁飞云介绍,泸石高速建成后,还将吸收涉藏、涉彝地区群众就业,服务区也将积极引入当地土特产品和手工艺从业者进驻,既缓解地区就业压力,也实现百姓增收,对打造环贡嘎旅游经济圈,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乡村振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红色光芒的映照下,穿梭于高山峡谷间的泸石高速将为“藏彝走廊”描绘一个更加色彩斑斓、绚烂多姿的图景,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本报记者彭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