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最难的也是产业振兴。产业发展讲的是实效,看的是结果,产业帮扶就是先做给农民看,再教农民干,最后农民才会抢着干”。连日来的雨雪冰冻天气,令黄山学院“高值”食用菌绿色发展团队的甘卓亭、姚婷两位教授“坐不住”了,忙完日常教学实践工作,便见缝插针地往深山里的种植基地跑。“元旦之后,各基地将陆续迎来食用菌的采收期,我们必须勤走勤看勤指导,针对暴雪压棚、寒潮保温制订应急预案。”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黄山学院推报的“培育‘高值’食用菌 撑起乡村‘致富伞’”案例获批教育部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近年来,黄山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参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人才智力优势,打造乡村振兴工作科研团队,结合乡村的地理区位因素,培育“高值”食用菌,撑起乡村“致富伞”。
科研实验室建到山里
2016年,甘卓亭、姚婷先后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到黄山学院,面临自身科研能力拓展及深度转型的成长阶段。2017年,两人牵头成立“高值”食用菌绿色发展团队,开始扎根皖南山区开展农业科研工作。2021年,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的甘卓亭、姚婷结合“大黄山”发展理念,立足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不断探寻适合皖南山区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尝试带领农民种植包括羊肚菌、红托竹荪、灵芝、椴木香菇等“高值”食用菌。
“之所以统称为‘高值’食用菌,是因为这类菌菇不仅营养成分高、颜值高,而且市场价格高,希望通过产业帮扶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甘卓亭向记者介绍,黄山市山多田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深山里的乡村产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精准打造并延长产业链,科学谋划,久久为功。团队在帮扶计划启动之初,开展了大量的农村产业现状调研、方案可行性论证以及试点试种工作。
“农村产业发展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种植结构单一的瓶颈,是制约山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皖南山区有着其他地域不具有的独特生态,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林下经济发达,且有着近邻杭州市、上海市、南京市等长三角大型消费市场的优越区位,因此形成了将高端消费的珍稀食用菌作为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姚婷补充道,为了做好“高值”食用菌的培育和种植,团队成员曾南下贵州省、四川省原产地和主产区考查,北上吉林省拜访中国工程院“蘑菇院士”李玉教授,将方案论证工作做实做细;团队成员还在校园内开展试点试种,设置竹林、林地、树下、大棚等不同环境,每天观察、记录,掌握食用菌生长动态,通过对比分析形成“高值”食用菌的本地化种植技术。近三年来,甘卓亭、姚婷深入皖南山区广泛调研,将科研实验室建到山间地头,将科研论文写在新安大地上。
羊肚菌丰收
种植羊肚菌
大学生到基地开展劳动教育
产业帮扶关键在精准
产业帮扶的实质是产业技术帮扶,而技术的关键是人才。在“高值”食用菌种植推广的过程中,如何唤起农民参与新产业技术学习的意愿,激发他们发展新产业的热情成了摆在甘卓亭、姚婷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对那些经历过发展新产业挫折的农民,他们自身抗拒接受新产业,甚至影响周边农民,散布‘技术推广是骗局’的言论,严重阻碍了新产业帮扶的进程。”姚婷介绍。
休宁县流口镇黄三村的脱贫户老胡,有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儿子和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家庭生活拮据。2021年6月,姚婷通过调研走访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鼓励老胡尝试羊肚菌种植,并承诺不让老胡承担经济风险,义务指导他开展示范种植。这一年,老胡的羊肚菌示范种植点落地,规模不大,只有一个4分地的平棚,但他认真学习种植技术,日常管理也十分用心。去年年初,老胡采收羊肚菌近150斤,收入7500元。
去年下半年,老胡扩大了羊肚菌的种植规模,在黄三村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建了七个钢架大棚,种植面积四亩。“特别感谢黄山学院的教授们,是他们的帮扶让我找到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如今,老胡已经成了流口镇及周边羊肚菌种植技术的“大拿”,但凡有人种植羊肚菌都会上门邀请老胡前去指导。今年,在新安江源头保护区共有四个村开展了羊肚菌种植计划,还成立了一家以食用菌种植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农业科技公司。
祁门县安凌镇广大村的小杨,去年在团队指导下利用闲置的黑木耳养菌大棚试种了1.5亩的羊肚菌,收获500斤鲜羊肚菌,亩均纯收益达到了1万元。今年初,小杨注册了食用菌农业科技公司,被安凌镇芦荔村以项目引进人才的方式“挖”走,拿出6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扶持小杨种植办厂,打造“高值”食用菌产业。黟县美溪乡兰湖村是团队引种红托竹荪的种植示范基地。该村红托竹荪菌丝的生长、菌蛋单重、子实体体积都高于原产地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虽然第一批菌蛋遭受了去年夏季高温的影响,但高温后的二茬以及今年春季三茬和四茬的产量都十分可观。兰湖村计划继续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扩大30亩基地的种植规模。
“高值”食用菌种植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涉及到许多具体操作环节,特别在技术帮扶对象无任何实际经验时,必须手把手示范指导,一些关键环节还需采用技术人员操作为主、帮扶对象协助的方式来完成。甘卓亭、姚婷告诉记者,无论是羊肚菌冬季种植的严寒,还是红托竹荪夏季种植的酷暑,团队技术人员责无旁贷地进入菌棚进行实际操作示范,从选地、整地、建棚到菌棒摆放、覆土、浇水、盖膜,再到菌丝、原基和子实体的生长状况观察、杂菌的防治、棚内温湿度的管理,以及采收、烘干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
“产业帮扶需要脚踏实地,一定要拿出真心、付诸真情、埋头真干、展示真效,要有一点‘傻子’的精神”。采访中,姚婷透露了一个细节,每位团队成员的汽车后备厢中必备雨鞋、雨衣和工作服“三大件”,穿雨鞋进大棚也成为技术帮扶工作的日常。近三年来,他们克服了夏季极端高温干旱的天气对红托竹荪种植的考验,也克服了冬季大雪压塌羊肚菌大棚的挑战,初步取得了产业精准帮扶的实效。
茶园套种食用菌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即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新业态,不是企业“唱独角戏”,更不是政府“包打天下”,而是聚集社会各类资源要素,聚焦重点产业,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
“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先后在休宁县、祁门县、歙县、黟县、黄山市屯溪区开展了羊肚菌的示范种植,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两百余亩;首次在皖南山区成功引种红托竹荪大田种植,为红托竹荪在皖南山区的种植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开展‘高值’食用菌产业在地化工作,协助本地企业开展羊肚菌菌种的生产制作,菌种在地化已见雏形;开展茶园套种羊肚菌的技术研发工作”。甘卓亭、姚婷介绍,在探索与实践中,团队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以点带面,合理布局;技术帮扶,扎实做细,形成了以羊肚菌、红托竹荪两类“高值”食用菌为重点,以黄山市为中心辐射皖南并带动周边的绿色产业发展及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未来,团队将紧紧围绕黄山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通过校地企合作、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继续在黄山市全域推广“高值”食用菌的种植,逐步完善“高值”食用菌种植品类;深化与国内相关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健全“高值”食用菌产业链,带动更多乡村和农民致富,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记者 谢婷婷 通讯员 徐德平)
□本版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